..續本文上一頁支分分叁:一、爲了通曉名言而宣說論名;二、爲遣除違緣而宣說頂禮句;叁、爲使本論獲得圓滿而宣說立誓句。
爲了通達名言而宣說論名。
漢語:量理寶藏論;
梵語:劄瑪納耶達讷德。
“劄瑪納”是量的意思;“耶達”解釋爲理;“讷德”意爲寶藏。此叁結合起來就是:量理寶藏論。
“量”是因明的意思,因明和量沒有差別;
“理”叫學說,或者叫理論。
什麼叫量學呢?量理叫量學或量的一種理論,因明的一種理論。什麼叫量呢?所謂量,在世間當中分爲能量和所量,比如說:用尺寸量布,尺寸叫能量,布是所量;用公裏衡量路程,公裏爲能量,路程爲所量……如果能量正確,所量也正確;如果能量不正確,它所衡量出來的結果也不正確。因此在佛教的這種理論學說當中,應該用正量來衡量任何一種事物,也即以正理來判斷所知。在此過程當中,駁斥非理、謬論、邪見,這就是所謂的量。總之,量理大概的意思就是量的理論。(3)
有關量學,以前有一位大德叫工珠·雲丹嘉措,他造了一部名爲《量學》的論典,後來楊化群翻譯了此論,論中有詳細的因明學道理,我們在這裏不廣說。
“寶藏論”這裏是比喻。因爲《量理寶藏論》已含攝了《集量論》、《正理門論》、《因明七論》等因明的所有內容,它就像寶藏一樣,金銀財寶、瑪瑙珊瑚等所有的珍寶全部藏在裏面。因爲這部寶藏般的論典,已經具足了陳那論師、法稱論師所有的因明學說,所以它是以比喻的方式來取名的。
我們下面講因明中的能量和所量,所量是從內容方面講的,能量從詞句和文字方面講的。
因明中最根本的論典爲《集量論》和《因明七論》,《因明七論》也分了根本論和支分論。
什麼是根本論,什麼是支分論?其差別在這裏給大家講一講。如果這部論典中已宣說了因明的八種事或八種門,即已圓滿完整地宣說了因明八事,那麼此論叫因明根本論;如果沒有圓滿宣說,只是部分的宣說八種事,叫支分論。
什麼是因明的八種事?首先給大家講一下,因明《诤理論》當中這樣講的:因明的所有內容包括在八種事當中,即能破、能立各有真實和相似兩類,現量、比量也分真實和相似兩種,總共有八種,所以叫因明八事或推理八事。這些大家一定要記住!不管是《釋量論》、《量理寶藏論》,還是其他的任何因明論典,只要內容齊全,都會完整地宣說這八種事(因明所包括的內容除此之外是沒有的),這樣的論典都叫根本論,當然我們以後也會學習這八種事。
綜上所述,能立、能破各有真實和相似兩種,現量、比量亦各有真實和相似兩種。所以在因明的《入正理門論》中也講:“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意思是能立、能破皆分真實、相似兩種,通過真實、相似的能立與能破來了悟他人的相續,知道他人的觀點;現量和比量亦分真實、相似兩種,以真實、相似的現量與比量能了知自己的相續、自己的觀點。
我們學習因明時,必須要了知能立和能破。
首先宣說真實能立和真實能破:
什麼叫真實能立?如《中觀莊嚴論》中說:任何推理必須包括宗、因、喻這叁相;此叁相在其他的邏輯學中被稱爲小前提、大前提、結論叁種支分。完整具足上述叁種條件的論式或推理叫真實能立,用這種語言完全能駁斥別人的觀點,自己也能以此建立自己的所說。
什麼叫真實能破呢?它分出過能破和立量能破兩種。
出過能破:一般不采用任何組織的論式,而用比較可靠的語言駁斥別人的觀點,這叫出過能破;立量能破:采用一些論式來破除對方觀點,比如山上有火,有煙之故等,這叫立量能破。
然後宣說相似能立和相似能破:
相似能立:雖然建立了一個學說,但理由不充足、不圓滿,叫相似能立;相似能破:雖然采用一些判斷遮破別人的觀點,但所采用的理論不圓滿、語言不完整,叫相似能破。
現量有真實現量和相似現量兩種。
真實現量是五根識得到的結論,它未受任何思想、分別念的擾亂,也不夾雜任何語言文字,而僅是在五根識面前領納到的一種覺受。以人在山上采樹果爲例:他的眼睛見到果實的刹那,然後手觸到果實,耳根聽到摘果實的聲音,鼻子嗅到果實的香氣,舌頭品嘗到果實的味道。此時,分別念還沒有參與進來,沒有進行造作,這種感覺叫真實現量。如果此時加入分別念:這是白色的、這是甜的、這是香的、這是臭的等等,這不叫現量,叫分別念。學過《俱舍論》和《中觀莊嚴論》的道友應該清楚吧!真實現量的另一個條件是“無迷亂”,指對外境的無誤判斷,即五根識面前所顯現的無誤判斷,這叫真實現量。
相似現量是指由迷亂根識取境後得出的結論,如看見第二個月亮,或見花色繩索爲毒蛇等,這些叫相似現量。
比量也分真實比量和相似比量。
論證的叁相推理圓滿具足,這叫真實比量。真實比量可分爲因比量和果比量。
雖然使用了推理,但所采用的推理並不能圓滿證實所立,這叫相似比量。
總而言之,因明八事或因明八門是因明的綱要,大家一定要牢記在心!如果廣說,因明的所有論典都包括在八門之中,以簡單的語言無法描述,故而在這裏做綱要性地介紹。
《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這叁部論典已圓滿宣說了因明八事,故叫做如身般的根本論典。其他的《因滴論》、《诤理論》等,未能圓滿宣說因明八事:有些只宣說現量,有些只宣說比量,有些只宣說能破,有些只宣說能立,所以叫做如四肢一樣的支分論典。而按照薩迦班智達在本論中的講法,根本論是《釋量論》,支分論是其他的《因明六論》,這一點通過本論後面的偈頌也可了知。當然,這是個別智者的說法。
總的來講,因明可以這樣概括地了解。
另外,因明是否爲佛教的內容呢?以前上師如意寶住世的時候,在我們學院當中,這也是經常辯論的問題。
宗喀巴大師認爲,因明包括在內明當中,它是內明學;後來,薩迦派的達倉羅紮瓦(達倉譯師),他以教證、理證來遮破宗喀巴大師的觀點;格魯派的勝幢論師又破斥了達倉譯師的觀點。
後來的克主傑等論師認爲,因明和內明之間的關系應該分四種,即兩種都是,兩種都不是,只是其中之一:既是因明又是佛教內明學的,如《釋量論》;既不是因明學又不是內明學的,如醫學;是佛教內明學不是因明學的,如戒律;是因明不是佛教內明的,如勝論和數論等外道論典中的邏輯推理。
全知麥彭仁波切和其他的智者也這樣說過:從因明反體(4)的角度來講,《釋量論》完全是一部因明的論典;從內容的角度來講,《釋量論》包括很多的內明知識,是佛教的一部論典。
現在世間上研究因明的學者,他們也有一些因明方面的著作,在書店裏面也看得到,但大部分是用世間的眼光來學習、探索的。真正把佛教內明學和邏輯學結合起來研究的學者,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見的。我們這次學習的過程當中,大家應該把這二者結合起來研究,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藏傳佛教當中,因明的影響很大。不管是哪一個地方的寺院,如青海、四川、雲南、甘肅、西藏,這些省份的藏傳寺院大多開有因明課,而且在不少的寺院當中,還設有因明辯論;不僅如此,其影響還遍及東南亞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他們也有一些因明的傳承。在這些寺院當中的因明教學,是充分把佛教內明和邏輯學結合起來研究的,唯一的佛教內明知識或完全的邏輯,並沒有這樣的情況。如果只是單純的一種邏輯或推理,外道論典中也有,但他們的推理不是佛法,只是一種推理,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和佛教內明結合起來, 這一點很重要。應了知,在藏傳佛教裏面,因明學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
在漢傳佛教當中, 比如禅宗、天臺宗、淨土宗等,爲什麼因明學在這些宗派中沒有那麼深遠的影響呢?我想漢傳佛教的因明,最開始是由玄奘大師弘揚起來的,後來出現的因明學者,如窺基大師等高僧大德,他們大多屬于法相唯識宗,但法相唯識宗的因明教法,並沒有對天臺、淨土等宗派産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到目前爲止,在很多的寺院、佛學院中,因明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按理來講,漢傳佛教的每一個寺院,或者任何一個高等佛學院及佛學研究所,都應該設有因明的課程。如果沒有學習因明,缺少了邏輯推理的基礎,那麼學任何知識,都很難學得嚴密、紮實。
在藏傳佛教當中,如果要深入學習佛教經論,那麼必須學好因明和中觀。若因明和中觀沒有通達,學習的深度肯定是不夠的,自己的佛學知識也不會有特別的提高。因此以後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該在各個寺院當中,在出家人和在家人的不同團體裏面,大力地弘揚因明。弘揚因明的必要,就像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裏面所講的那樣:對本師及其教法生起真正不退轉信心的唯一途經就是學習因明。通過學習因明,決定能了達本師及其教法的殊勝性;如果我們沒有學好,只是大概了解、大概思維一下,恐怕很達到這樣的效果。
爲遣除違緣而禮贊分叁:一、禮贊文殊菩薩;二、禮贊根本上師;叁、禮贊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
首先禮贊文殊菩薩:
頂禮聖者文殊童子!
作者首先頂禮超過凡夫、聲聞、緣覺以及大乘不淨七地,示現爲八地的文殊菩薩。在無量無邊的衆生面前,文殊菩薩永遠都顯現青春韶華童子的形相來度化他們。爲了開啓後學的智慧,薩迦班智達首先以叁門恭敬的方式頂禮至尊文殊菩薩,祈願文殊菩薩加持學習因明的大德和有緣弟子,讓他們都能獲得智慧,也願他們生生世世都能開啓佛教的甚深之門。
其次薩迦班智達頂禮自己的大恩根本上師:
具見一切所知之慧眼,具成衆生妙善之大悲,
…
《第二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