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具行無邊事業之威力,怙主文殊上師足下禮。

  此處作者頂禮大恩根本上師紮巴嘉村尊者。他的上師具有智悲力叁方面的殊勝功德:一、上師的智慧能照見一切萬法的真相,他具足如是廣大無邊的慧眼,這是智慧方面的特點;二、上師愛護、救助所有的衆生,就像母親對待自己的獨子那樣,以無私關愛的大悲菩提心拯救一切衆生,這是上師悲心方面的特點;叁、上師還具有弘揚佛法無有任何阻礙的能力,以及成就無量無邊事業的無窮威力,這是上師能力方面的特點。

  一個上師如果沒有智慧,那麼他沒有辦法弘揚佛法,因爲他根本不知道怎麼弘揚;如果有智慧而沒有悲心,那麼他不一定去攝受衆生;如果具有悲心和智慧,但沒有能力,他也沒辦法弘法利生,有些上師智慧、悲心都很不錯,但是力量很薄弱,什麼都不敢做;有些上師雖然有能力,但是沒有智慧,也沒有辦法,因此經常會搞錯;有些上師既有智慧也有能力,但是沒有悲心,天天都是爲自己而奮鬥。所以作爲一名真正的上師,上述叁個條件缺一不可。而佛陀就圓滿具足智悲力叁種功德,作者也在智悲力叁者圓滿具足的根本上師劄巴嘉村面前,以叁門恭敬的方式頂禮。

  本來,這個偈頌是薩迦班智達對自己的根本上師作禮贊的,但後來人們經常把它當作對薩迦班智達祈禱的偈文;以前,宗喀巴大師對自己的根本上師仁達瓦作了一個禮贊偈,後來有信心的人都用此偈頌來祈禱宗喀巴大師,這個偈頌也成了宗喀巴大師的祈禱文;我們上師如意寶對全知麥彭仁波切也作了一些祈禱文,但現在很多弟子都用這些祈禱文來祈禱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如果我們沒有薩迦班智達的其他祈禱文,可以每天念這個偈頌,祈禱自己的智慧能得以開啓,盡快地精通因明。

  有些曆史上說,薩迦班智達的根本上師生生世世都攝受他,尤其薩迦班智達在過去二十五世中作班智達的時候,劄巴嘉村尊者都作他的上師,在世間二人都是以師徒關系出現的,作者也因爲這種前世的殊勝緣分而頂禮自己的上師。

  然後禮贊二位理自在(5):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

  在此薩迦班智達是以比喻即形象化的修飾手法(6)來頂禮的。

  此處的形象化修飾有所不同,即兩種事物在互相比喻的過程當中,任何相同、相似之類的詞都不用。我們平時一般會用相同、相似、相仿的詞來結合比喻和事物兩者,但這種修飾方法當中根本不用任何此類的詞,而是以二者一體的方式來修飾的。

  頌文是這樣講的:

  

妙慧頂佩功德寶珠飾,二谛舌出空性毒蛇聲,

  

智悲目光反方無法忍,智者海嚴具德龍王勝。

  此頌文包括五個方面的比喻。首先我們要知道作者把兩位尊者比喻成龍王,龍王具有五種特點,陳那、法稱兩位尊者也具有類似的五種功德。

  首先宣說能喻的五種特點:

  第一個特點:龍王的頭頂上佩戴著各種各樣珠寶組成的珍貴頭飾。

  第二個特點:龍王具有白色和黑色的兩種舌頭。

  第叁個特點:龍王發出的聲音,旁邊的人聽起來特別可怕。

  第四個特點:龍王的形象非常可怕,它的目光令人難以忍受,見到就會特別害怕。

  第五個特點:龍王是大海的莊嚴。

  龍王具有以上五種特點,同樣兩位理自在也具有類似的五種功德。

  第一:通達能觀察一切萬法真理的事勢理,也就是具有依靠現量、比量觀察萬法真相的智慧,它像龍王頂寶的功德。

  第二:兩位理自在具有通達勝義谛和世俗谛的兩種智慧,通達二谛的智慧就像龍王的兩種舌頭一樣。

  第叁:二位論師宣講無我空性的甚深法語,如毒蛇(龍王)的聲音一般令人恐懼。毒蛇的聲音一發出來,聽到的人特別害怕。不要說聽到毒蛇的聲音,就是看見毒蛇也是很害怕的。我們學院的一位法師在五臺山的一個山洞閉關,今天中午的時候給我打電話說:山洞的上上下下全部是毒蛇,他怕得要命,有時候晚上睡都不敢睡,問怎麼辦?我說你安住在自己的境界當中。可能這些毒蛇也發出可怕的聲音吧!

  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是具有威勢的大瑜珈士,是非常了不起的上師。他們所宣說的無我空性的法語,任何外道和世間人都無法忍受,尤其空性的緣分不是很好,空性慧比較淺薄的,聽到就會特別害怕。

  第四: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的智慧和悲心,任何人都沒辦法反駁,誰都沒辦法堪忍,就像龍王的目光一般。

  第五:這兩位尊者是整個世間所有智者的莊嚴,就像龍王是大海的莊嚴一樣。後人爲了紀念他們對佛法的殊勝貢獻,將二位尊者列入印度六大莊嚴之中。

  以上通過五種比喻,贊歎了兩位尊者的功德。

  爲了造論究竟圓滿而宣講立誓句。

  

雪域千萬智者之群星,雖啓法稱教典之蓮苞,

  

然至吾慧陽光未普照,無法明現論意之花蕊。

  在藏地雪域,有成千上萬猶如群星般的智者,但他們只像星星一樣發出微弱亮光,並不像太陽般光芒萬丈。法稱論師的因明蓮花並沒有因爲他們而盛開,僅開啓了少許。

  在藏傳佛教前弘期,堪布菩提薩埵翻譯了因明論《攝真如》(7),後來蓮花戒論師也對此作了解釋。到了後弘時期,鄂譯師叔侄(8):鄂·勒巴西繞、鄂·洛丹西繞,他們在因明方面都有一定造詣和研究。如:翻譯《量莊嚴論》,宣講《定量論》等等。後來的夏、藏、丹:夏瓦秋吉桑給,他開創了藏傳佛教辯論的先河;藏·尊追桑給以及丹·瑪威桑給對因明也有一定貢獻。

  在藏傳佛教史上,雖然有很多論師對因明學作出了一定貢獻,但是在薩迦班智達看來:他們就像星星一樣,星星的光芒如何照耀,蓮花也不會盛開,只不過能開啓少許而已。

  到底星星能不能開啓蓮花?查了很多資料,在辭藻學中講到,只能稍稍開啓一些。

  以前的高僧大德雖然對因明做出了一定貢獻,弘揚了一些, 但是(薩迦班智達在這裏很直接地說)我薩迦班智達太陽的光芒沒有升起之前,法稱論師意趣的花蕊並沒有明現出來,也就是說,因明的蓮花並未真正開敷。這並不是像有些人,在無知驅動下傲慢地說自己如何如何,並非這樣。

  確實如此,我們回顧一下曆史,在薩迦班智達沒有出世之前,各個寺院當中的因明弘揚得並不是很好;自從薩迦班智達造了《量理寶藏論》以後,不管哪一宗派的寺院,因明學都弘揚得特別成功。

  因此,薩迦班智達很直接地說:我薩迦班智達的智慧光芒沒有普照之前,任何人也沒有辦法明現陳那和法稱論師因明的密意。也就是說,《量理寶藏論》沒有開顯之前,藏傳佛教當中任何人都沒有精通印度陳那和法稱論師的究竟意趣。

  漢傳佛教也有類似的情況,唐玄奘法師以前,漢地也沒有真正的因明傳承,後來雖然有很多的智者,但是能真正弘揚的也是非常少。

  在漢傳佛教中,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如果出現薩迦班智達那樣的大德,能使因明在各大寺院當中、各大中心裏面弘揚開來,那麼對所有漢地衆生來講,肯定會有很大的利益。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我們通過因明,會對本師及其教法生起永不退轉的信心。

  希望大家在學因明的過程當中,應該運用因明的推理來互相提問、互相辯論、互相研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沒有智慧的人可能一下子就不高興了、一下子就生氣了。這是由于還沒有開始真正學習,一旦真正學起來以後,提問題時就不會生氣了。在辯論場所裏面,永遠也看不到一個人發脾氣、打架,因爲他們對理論已比較精通,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是爲了磨煉自己的智慧,使其得到進一步地提高、升華。而從來沒有參加過因明辯論的人,稍微提一個問題,馬上就不高興了,雙方都不舒服,從此以後再也不問了。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說明我們學得還不夠深入。

  宣說本論的宣講方式與所化對境。

  

以慧明目如實慎重見,法稱論師所許之意趣,

  

具足妙慧正直以慈憫,求義他衆意樂說此論。

  此頌講:薩迦班智達已通過智慧明目如理如實地照見了陳那和法稱論師的究竟意趣,其究竟觀點全部了如指掌、精通無余。當以大慈心觀照世間衆生時,發現他們未能了達因明的真理,所以我要對他們宣講這部《量理寶藏論》。

  宣說的對境應具有什麼條件麼呢?第一:秉性正直,如果性格一點也不正直,你給他這麼講,他卻往另一方面來理解,那也沒辦法;第二:具有智慧,人如果像牦牛一樣特別愚鈍,給他怎麼講,他也聽不明白;第叁:具有利他之心,如果特別自私自利,每天都是爲了自己的名聞利養,爲了自己的財富、名聲而奮鬥,這不是學因明的根機。只有符合以上條件的補特伽羅,才能作爲因明的所化衆生。

  另外,性格一點都不公正,心懷偏袒,別人的觀點如何正確也不承認,這種人也不是因明的根機。

  然後,不能專心致志地聞思,上師大概講了一個小時,但是自己什麼話都沒有記住,一直迷迷糊糊的,還在打瞌睡,這也不是因明的根機。因爲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沒有打瞌睡都聽不懂,你打瞌睡那就更聽不懂;在白天醒的時候不懂,晚上睡夢當中怎麼會懂呢?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應該用以上條件觀察,自己到底是不是因明的所化衆生。

  薩迦班智達已經照見了法稱論師的究竟意趣,然後以悲憫心來給我們宣講,我們應該感到高興。爲什麼呢?在漫長的輪回歲月當中,遇到了這樣殊勝的佛教正理,我覺得我們是有一定福報的,沒有福報根本不可能遇到這樣的論典。

  如果不懂因明,不管是學《俱舍論》、《現觀莊嚴論》,還是學大圓滿的《勝乘寶藏論》、《如意寶藏論》等,肯定有很大的困難,因爲這些論典裏面都大量地運用了因明的推理。所以因明一點也不懂,卻說自己精通其他的顯密教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通達因明對學習佛法來講非常重要。

  其實,不僅是佛法,就算是世間法,如果你因明學得很好,那麼乃至與別人開一個玩笑,講一個道理,甚至當律師打官司,效果都會很好的。我遇到過一些律師,他們根本不懂因明,太可惜了,如果懂因明,每天都能賺很多錢,這一點根本沒有任何問題。(衆笑)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以下內容順序有所調整。

  (2)另傳,當時有印度人綽傑噶瓦等6人,聽得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大名,很不服氣,認爲西藏這樣偏僻的地方,怎麼可能有什麼能人。于是,找上門來要求與薩班辯論,薩班和他們在濟垅會面,雙方辯論了13天,最終綽傑噶瓦等人辯敗服輸,他們非常欽佩薩迦班智達,就削發做了他的弟子。從此,貢噶堅贊聲名傳得更遠了。

  (3)此段內容有所調整。

  (4)此處反體是指因明推理的側面。

  (5)理自在是對兩位論師的尊稱。

  (6)形象化修飾法:用比方摹擬被比事物性狀,加以形象化後,不用同、似等詞,使二者形成一體以修飾其詞句。分爲二十類:省格、不省格、省或不省格、全部、支分、總體、一支、相應、不相應、參差、提高、相違、原因、雙關、同況、異況、否定、平分、雙重各歪曲。

  (7)此論又譯爲《攝真實義頌》。

  (8)鄂·勒巴西繞與鄂·洛丹西繞叔侄兩位譯師的合稱。叔父鄂·勒巴西繞先從色尊學經,後與納措譯師同往迎阿底峽大師,師事之。曾譯有《中觀心論注》等。1073年建奈托寺,即後來著名的桑普寺。其侄洛丹西繞(1059——1109):幼從鄂·勒巴西繞聽受阿底峽尊者諸法,先後在克什米爾學經十七年,譯出《量莊嚴論》等書,並校訂舊譯甚多。聚集徒衆兩萬余人。鄂氏叔侄以講授《定量論》與《慈氏五論》爲主,尤側重于講授因明,故桑普寺在長期內爲研習因明學中心。

  

《第二課》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第叁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