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具行无边事业之威力,怙主文殊上师足下礼。
此处作者顶礼大恩根本上师扎巴嘉村尊者。他的上师具有智悲力三方面的殊胜功德:一、上师的智慧能照见一切万法的真相,他具足如是广大无边的慧眼,这是智慧方面的特点;二、上师爱护、救助所有的众生,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独子那样,以无私关爱的大悲菩提心拯救一切众生,这是上师悲心方面的特点;三、上师还具有弘扬佛法无有任何阻碍的能力,以及成就无量无边事业的无穷威力,这是上师能力方面的特点。
一个上师如果没有智慧,那么他没有办法弘扬佛法,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弘扬;如果有智慧而没有悲心,那么他不一定去摄受众生;如果具有悲心和智慧,但没有能力,他也没办法弘法利生,有些上师智慧、悲心都很不错,但是力量很薄弱,什么都不敢做;有些上师虽然有能力,但是没有智慧,也没有办法,因此经常会搞错;有些上师既有智慧也有能力,但是没有悲心,天天都是为自己而奋斗。所以作为一名真正的上师,上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佛陀就圆满具足智悲力三种功德,作者也在智悲力三者圆满具足的根本上师札巴嘉村面前,以三门恭敬的方式顶礼。
本来,这个偈颂是萨迦班智达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作礼赞的,但后来人们经常把它当作对萨迦班智达祈祷的偈文;以前,宗喀巴大师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仁达瓦作了一个礼赞偈,后来有信心的人都用此偈颂来祈祷宗喀巴大师,这个偈颂也成了宗喀巴大师的祈祷文;我们上师如意宝对全知麦彭仁波切也作了一些祈祷文,但现在很多弟子都用这些祈祷文来祈祷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如果我们没有萨迦班智达的其他祈祷文,可以每天念这个偈颂,祈祷自己的智慧能得以开启,尽快地精通因明。
有些历史上说,萨迦班智达的根本上师生生世世都摄受他,尤其萨迦班智达在过去二十五世中作班智达的时候,札巴嘉村尊者都作他的上师,在世间二人都是以师徒关系出现的,作者也因为这种前世的殊胜缘分而顶礼自己的上师。
然后礼赞二位理自在(5):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
在此萨迦班智达是以比喻即形象化的修饰手法(6)来顶礼的。
此处的形象化修饰有所不同,即两种事物在互相比喻的过程当中,任何相同、相似之类的词都不用。我们平时一般会用相同、相似、相仿的词来结合比喻和事物两者,但这种修饰方法当中根本不用任何此类的词,而是以二者一体的方式来修饰的。
颂文是这样讲的:
妙慧顶佩功德宝珠饰,二谛舌出空性毒蛇声,
智悲目光反方无法忍,智者海严具德龙王胜。
此颂文包括五个方面的比喻。首先我们要知道作者把两位尊者比喻成龙王,龙王具有五种特点,陈那、法称两位尊者也具有类似的五种功德。
首先宣说能喻的五种特点:
第一个特点:龙王的头顶上佩戴着各种各样珠宝组成的珍贵头饰。
第二个特点:龙王具有白色和黑色的两种舌头。
第三个特点:龙王发出的声音,旁边的人听起来特别可怕。
第四个特点:龙王的形象非常可怕,它的目光令人难以忍受,见到就会特别害怕。
第五个特点:龙王是大海的庄严。
龙王具有以上五种特点,同样两位理自在也具有类似的五种功德。
第一:通达能观察一切万法真理的事势理,也就是具有依靠现量、比量观察万法真相的智慧,它像龙王顶宝的功德。
第二:两位理自在具有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两种智慧,通达二谛的智慧就像龙王的两种舌头一样。
第三:二位论师宣讲无我空性的甚深法语,如毒蛇(龙王)的声音一般令人恐惧。毒蛇的声音一发出来,听到的人特别害怕。不要说听到毒蛇的声音,就是看见毒蛇也是很害怕的。我们学院的一位法师在五台山的一个山洞闭关,今天中午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说:山洞的上上下下全部是毒蛇,他怕得要命,有时候晚上睡都不敢睡,问怎么办?我说你安住在自己的境界当中。可能这些毒蛇也发出可怕的声音吧!
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是具有威势的大瑜珈士,是非常了不起的上师。他们所宣说的无我空性的法语,任何外道和世间人都无法忍受,尤其空性的缘分不是很好,空性慧比较浅薄的,听到就会特别害怕。
第四: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的智慧和悲心,任何人都没办法反驳,谁都没办法堪忍,就像龙王的目光一般。
第五:这两位尊者是整个世间所有智者的庄严,就像龙王是大海的庄严一样。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对佛法的殊胜贡献,将二位尊者列入印度六大庄严之中。
以上通过五种比喻,赞叹了两位尊者的功德。
为了造论究竟圆满而宣讲立誓句。
雪域千万智者之群星,虽启法称教典之莲苞,
然至吾慧阳光未普照,无法明现论意之花蕊。
在藏地雪域,有成千上万犹如群星般的智者,但他们只像星星一样发出微弱亮光,并不像太阳般光芒万丈。法称论师的因明莲花并没有因为他们而盛开,仅开启了少许。
在藏传佛教前弘期,堪布菩提萨埵翻译了因明论《摄真如》(7),后来莲花戒论师也对此作了解释。到了后弘时期,鄂译师叔侄(8):鄂·勒巴西绕、鄂·洛丹西绕,他们在因明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和研究。如:翻译《量庄严论》,宣讲《定量论》等等。后来的夏、藏、丹:夏瓦秋吉桑给,他开创了藏传佛教辩论的先河;藏·尊追桑给以及丹·玛威桑给对因明也有一定贡献。
在藏传佛教史上,虽然有很多论师对因明学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在萨迦班智达看来:他们就像星星一样,星星的光芒如何照耀,莲花也不会盛开,只不过能开启少许而已。
到底星星能不能开启莲花?查了很多资料,在辞藻学中讲到,只能稍稍开启一些。
以前的高僧大德虽然对因明做出了一定贡献,弘扬了一些, 但是(萨迦班智达在这里很直接地说)我萨迦班智达太阳的光芒没有升起之前,法称论师意趣的花蕊并没有明现出来,也就是说,因明的莲花并未真正开敷。这并不是像有些人,在无知驱动下傲慢地说自己如何如何,并非这样。
确实如此,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在萨迦班智达没有出世之前,各个寺院当中的因明弘扬得并不是很好;自从萨迦班智达造了《量理宝藏论》以后,不管哪一宗派的寺院,因明学都弘扬得特别成功。
因此,萨迦班智达很直接地说:我萨迦班智达的智慧光芒没有普照之前,任何人也没有办法明现陈那和法称论师因明的密意。也就是说,《量理宝藏论》没有开显之前,藏传佛教当中任何人都没有精通印度陈那和法称论师的究竟意趣。
汉传佛教也有类似的情况,唐玄奘法师以前,汉地也没有真正的因明传承,后来虽然有很多的智者,但是能真正弘扬的也是非常少。
在汉传佛教中,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如果出现萨迦班智达那样的大德,能使因明在各大寺院当中、各大中心里面弘扬开来,那么对所有汉地众生来讲,肯定会有很大的利益。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通过因明,会对本师及其教法生起永不退转的信心。
希望大家在学因明的过程当中,应该运用因明的推理来互相提问、互相辩论、互相研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智慧的人可能一下子就不高兴了、一下子就生气了。这是由于还没有开始真正学习,一旦真正学起来以后,提问题时就不会生气了。在辩论场所里面,永远也看不到一个人发脾气、打架,因为他们对理论已比较精通,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是为了磨炼自己的智慧,使其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升华。而从来没有参加过因明辩论的人,稍微提一个问题,马上就不高兴了,双方都不舒服,从此以后再也不问了。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我们学得还不够深入。
宣说本论的宣讲方式与所化对境。
以慧明目如实慎重见,法称论师所许之意趣,
具足妙慧正直以慈悯,求义他众意乐说此论。
此颂讲:萨迦班智达已通过智慧明目如理如实地照见了陈那和法称论师的究竟意趣,其究竟观点全部了如指掌、精通无余。当以大慈心观照世间众生时,发现他们未能了达因明的真理,所以我要对他们宣讲这部《量理宝藏论》。
宣说的对境应具有什么条件么呢?第一:秉性正直,如果性格一点也不正直,你给他这么讲,他却往另一方面来理解,那也没办法;第二:具有智慧,人如果像牦牛一样特别愚钝,给他怎么讲,他也听不明白;第三:具有利他之心,如果特别自私自利,每天都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为了自己的财富、名声而奋斗,这不是学因明的根机。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补特伽罗,才能作为因明的所化众生。
另外,性格一点都不公正,心怀偏袒,别人的观点如何正确也不承认,这种人也不是因明的根机。
然后,不能专心致志地闻思,上师大概讲了一个小时,但是自己什么话都没有记住,一直迷迷糊糊的,还在打瞌睡,这也不是因明的根机。因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打瞌睡都听不懂,你打瞌睡那就更听不懂;在白天醒的时候不懂,晚上睡梦当中怎么会懂呢?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应该用以上条件观察,自己到底是不是因明的所化众生。
萨迦班智达已经照见了法称论师的究竟意趣,然后以悲悯心来给我们宣讲,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在漫长的轮回岁月当中,遇到了这样殊胜的佛教正理,我觉得我们是有一定福报的,没有福报根本不可能遇到这样的论典。
如果不懂因明,不管是学《俱舍论》、《现观庄严论》,还是学大圆满的《胜乘宝藏论》、《如意宝藏论》等,肯定有很大的困难,因为这些论典里面都大量地运用了因明的推理。所以因明一点也不懂,却说自己精通其他的显密教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通达因明对学习佛法来讲非常重要。
其实,不仅是佛法,就算是世间法,如果你因明学得很好,那么乃至与别人开一个玩笑,讲一个道理,甚至当律师打官司,效果都会很好的。我遇到过一些律师,他们根本不懂因明,太可惜了,如果懂因明,每天都能赚很多钱,这一点根本没有任何问题。(众笑)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以下内容顺序有所调整。
(2)另传,当时有印度人绰杰噶瓦等6人,听得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大名,很不服气,认为西藏这样偏僻的地方,怎么可能有什么能人。于是,找上门来要求与萨班辩论,萨班和他们在济垅会面,双方辩论了13天,最终绰杰噶瓦等人辩败服输,他们非常钦佩萨迦班智达,就削发做了他的弟子。从此,贡噶坚赞声名传得更远了。
(3)此段内容有所调整。
(4)此处反体是指因明推理的侧面。
(5)理自在是对两位论师的尊称。
(6)形象化修饰法:用比方摹拟被比事物性状,加以形象化后,不用同、似等词,使二者形成一体以修饰其词句。分为二十类:省格、不省格、省或不省格、全部、支分、总体、一支、相应、不相应、参差、提高、相违、原因、双关、同况、异况、否定、平分、双重各歪曲。
(7)此论又译为《摄真实义颂》。
(8)鄂·勒巴西绕与鄂·洛丹西绕叔侄两位译师的合称。叔父鄂·勒巴西绕先从色尊学经,后与纳措译师同往迎阿底峡大师,师事之。曾译有《中观心论注》等。1073年建奈托寺,即后来著名的桑普寺。其侄洛丹西绕(1059——1109):幼从鄂·勒巴西绕听受阿底峡尊者诸法,先后在克什米尔学经十七年,译出《量庄严论》等书,并校订旧译甚多。聚集徒众两万余人。鄂氏叔侄以讲授《定量论》与《慈氏五论》为主,尤侧重于讲授因明,故桑普寺在长期内为研习因明学中心。
《第二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