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要錢,又不迷信。因爲,稱念菩薩聖號有求必應的原理,不僅是宗教界感性與靈性的事,而且是理性的事。在哲學言,是理性的相通;在心理學,是心電的交流;在宗教學,是靈性的契合;在現代科學,猶如無線電波的呼應原理,觀音菩薩的慈悲,如磁電充塞太空,衆生機感如收音機或電視機,我們稱念菩薩聖號,等如扭開機掣,感應的快慢,則要視個人內心虔誠的程度而定。絕對不迷信,至于實際上感應的事迹,中外古今,紀錄甚多,現在告訴各位一件事實。
一九六零年,本人在日本東京大正大學研究院攻讀時,暑假曾與同學數十人,到東京淺草區,參觀淺草觀音堂,見有一碑文紀載曾經發生的事。原來一九二二年,日本東京大地震,引生大火焚燒,死傷人數竟然叁十多萬。東京淺草區幾乎全毀,公園池水亦被大火燒幹,唯園內觀音堂,約叁間舊屋獨存。災民被大火包圍,群集于該處,屋裏屋外,樓上樓下,共二萬多人。大衆同聲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結果幸免于難雲。此足以證明法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所說:“若有持是觀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確屬事實。
各位,我們明白叁世因果輪回之理,一切皆自作自受,就應該布施修福,戒殺放生,止惡行善,停止惡業,廣種善根。若能忏悔業障,稱念觀音菩薩聖號,自可消災障,增福壽,如意吉祥。若進而信佛學佛,念佛修行,必然了生脫死,超出六道輪回,畢竟離苦得樂。至于如何信佛,學佛,明天再與各位討論。
信佛與修行
解釋此題,可分叁點說明:一佛的意義與曆史,二爲何信佛如何信佛?叁何謂修行如何修行?現在先說第一點:
一、佛的意義與曆史
印度話佛陀耶,簡稱佛,譯名覺者;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因爲佛性平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所以此界他方,過去、現在、未來、無不有佛。現今,在我們的世界成佛的,是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譯名能仁,牟尼譯名寂默。能仁代表慈悲,寂默代表智慧,綜合而言,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個性慈悲,又具足智慧,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覺行究竟圓滿的大聖人。
這位叁覺圓,萬德具的聖人,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于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宮,享用如意,尊榮無比的悉達多太子。由于先天性的仁慈,面對當時階級極其森嚴的政權,眼見群衆的苦惱日增,因而激發悲天愍人的同情心,正義感,爲爭取民衆的幸福而自我犧牲,毅然放棄家庭溫暖,抛棄儲君的權位,出家修行,開始追尋人生的真谛。
當悉達多徹底了解人生真理,覺悟成佛後,不但促進當時印度政治的改善,使人民獲得自由平等的待遇,同時爲全人類帶來真理的光輝與啓示。可以說:佛是慈悲、智慧、與真理的綜合體。佛所創立的佛教,亦是以真理爲生命,以智慧爲骨幹,以慈悲爲血液,以佛性平等爲指歸。由于佛教本質性的慈悲,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無論流傳到任何國家,任何時代,或受到任何暴力的打擊,都不曾發生任何流血的戰爭,始終擔任容忍、犧牲,保持和平的角式。
由于佛教後天性的開拓智慧,以及真理的證得,所以自始至終皆本乎真理,契合人性,領導人類走向覺道,納人生于正軌,從不摻雜邪見的思想,與迷信的行爲。由于佛教最終目的是佛性平等,人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所以本乎平等的理性,擴展人類的德性,淨化人類的靈性,使人在利己的同時,能兼利他,在利他的淨行中,又能助長自利功德,以達到二利究竟,覺悟成佛之目的。
佛教傳入中國,曾給予中國文化莫大貢獻,曾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光輝不朽的一頁。特別是隋唐之間,佛教竟成爲中國民族思想的主流。當時中國帝王,及一流權威學者,無不信佛學佛。可惜唐宋以後,因中國文化思想流于清談,而佛教學者,亦偏于出世無爲的思想,尤甚的是明清以來,一般出家爲僧的人,不是潛居深山,獨善其身,便是寄迹鬧市,念經送殡,超薦亡靈,無複昔日尊德性,做學問的作風,更談不上入世救世的精神。而一般神棍,又因僧尼的無知,利用佛教之名,欺詐世人,遂其名利之欲,致使社會群衆所見所聞,都是一些不足以代表佛教的怪事,因此視出家人爲悲觀厭世的消極者,或專爲死人服務的可憐蟲。特別是誤會佛教,是迷信鬼神的宗教。但我們從曆史的考證,佛絕非眼看不見的鬼怪神靈,亦非佛教徒心目中冥想幻現的人物,而是真真實實降生人間,生長人間,出家修行,覺悟成佛,說法利生都在人間的聖者。
佛在創立佛教之前,沒有名利的野心,沒有權威的欲望,沒有支配世人的思想與企圖,唯一擁有的是廣大的慈悲,湛深的智慧,以及救世救人的弘願。佛創立佛教後,傳播真理的態度,既不運用權力或感情來臘取信衆,更不涉及迷信與政治。所以佛教是人間的,是純正無邪的,是入世救世自他兼利的,是能令人擺脫生死輪回苦惱,走向自由平等,幸福快樂的。梁啓超據此而說:“佛教的信仰是理信非迷信,是入世非厭世,是兼善非獨善。”所以,無論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需要佛教,都應該信仰佛教。
二、爲何信佛如何信佛
我們爲甚麼要信佛,又應該如何去信佛,我認爲信佛的理由有叁點。
(一)爲了解真理認識人生
西哲蘇格拉底說:“最寶貴的知識,是認識自己。”可是古往今來,曾有誰能真正認識自己,了解人生?沒有啊!關于人生究竟是甚麼?人又該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做人目的何在?普通人無法理解,文學、哲學家亦無法理解。即使自命不凡的科學家們,亦不過認爲人只是無數細胞組成的有機體,有活力的生物而已。爲使生物的生命生長與健康,就要研究飲食營養,致力于物質文明。但科學從來不知道人生精神的另一部份,應如何發展、如何促進人類精神的文明與健康。結果,科學愈進步,物質愈文明,人類精神愈衰落,愈苦悶。很多人無法提升自己,唯有隨波逐流,渾渾噩噩的生,渾渾噩噩的死,根本不知人生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莫談認識自己了。
當然,芸芸衆生中,亦有關心人生,研究人生,希望改善人生的人。可惜大都迷失自性,始終無法揭開人生之謎,徒然見仁見智,令人莫適所從。茫茫人海,真不知何處是家鄉。古人說:“人生恰似采花蜂,剛從西來又飛東,采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忙。”足以反映一般人對人生的迷惘,無可奈何!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夜櫵明星,成等正覺時,已揭開宇宙秘奧,證得人生真谛,了解宇宙間一切事物,不外緣起性空。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皆屬生滅無常,幻有假有,無需過于執著,更不應爲短暫的享受,而損人利己,作惡業,招苦果。但由于緣生關系,彼此互爲因緣,互相依賴。故人與人間關系密切,誠應互相尊重,互愛互助。當知人是組織社會大我的單位;社會大我,是由無數小我細胞綜合而成。個人小我與社會大我,休戚相關,苦樂與共;唯有大我平安幸福,私我才能幸福快樂。因此,佛認爲人生意義,是貢獻不是占有;人生價值,是責任的完成,不是權勢的擴充;人生目的,是精神的開拓,不是物欲的滿足。
可惜世人不明白人生意義,不知人生的價值與目的,各私己所私,各愛己所受,往往爲滿足個人的占有與享樂,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薄人厚我,欺騙奸詐,強奪巧取,妒忌陷害;一切罪惡亦隨之而來,致使今日社會罪惡日益增,禍亂日益盛,犯罪案件層出不窮,而良善的人生,竟變爲凶惡殘暴的動物;高貴的生命,終淪爲物質奴隸,既可悲,又可恥。我們爲拯救人性墮落,爲開辟人類前途,更爲使全人類了解人生,認識自己,非信佛不可。
(二)爲解脫生死離苦得樂
人的生命,有生必有死,可是人皆貪生怕死。事實上,人生自古誰無死?所以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在六道輪回中,生生死死,永無止境。是以佛教人在止惡行善,持戒修福,保持人身不失外,還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斷除此招引生死的根本煩惱,則苦因既滅,苦果不生,就可以解脫生死束縛,超出六道輪回,證得真理生命長生不死的幸福。所以,我們爲解脫生死,離苦得樂,非信佛不可。
(叁)爲覺悟成佛廣度衆生
解脫生死僅屬自利,並非究竟。欲得圓滿無缺的人生,必須進而廣修福慧,學習諸佛無量道法,取消心中無量煩惱,實行利益無量衆生。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不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直至覺行圓滿,自可成佛。
成佛之後,又作甚麼?成佛後將永遠執行純爲利生的任務,開始專爲利他的工作。因爲菩薩雖然發心廣度衆生,但煩惱未盡,生死未了,慈悲與智慧都有限,利生力量、度生數量更有限。今既成佛,智慧與慈悲既圓滿又統一,悲中有智,智中有悲,悲智平衡,情感與理智並運。永無止境,永不休息的濟物利生。所以,我們爲了覺悟成佛,廣度衆生,非信佛不可。
我們既然知道佛教的宗旨,是覺悟成佛,普度衆生。佛教的職責,是拯救世人,利益衆生。佛教的精神,是深入民間,不舍衆生。我們信佛,不但獲得向上的鼓舞,且可驚醒迷夢,可堅強意志,可開拓智慧,可走向人生正軌,轉凡成聖,覺悟成佛。但我們應如何信佛呢?
我們開始信佛,首先要正信叁寶,皈依叁寶。正信簡非迷信、盲信,神佛不分的信,而是提高理智, 認識叁寶,了解叁寶,然後信仰皈依叁寶。叁寶指佛、法、僧叁。
佛,是佛教教主,是創立佛教,導人止于至善的聖人。法,是佛所說的人生真理,及親證真理,離苦得樂的方法。僧,是住持佛法,弘揚佛法,代表佛教的出家二衆。佛法僧皆能令人迷途知歸,令人止惡行善,令人克製煩惱,解脫生死,離苦得樂,因名爲寶。普通人信仰依賴佛的教導,法的啓示,僧的傳授與輔導。在絕對信仰叁寶的虔誠意識中,不斷淨化身心,開拓智慧,積集功德,終于…
《湛江市佛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