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外境存在,所有的外境都如夢境一般,唯一是覺知、明知之心的現分而已,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外境具有識的法相。
- 如何依靠俱緣定因推出萬法唯識的觀點?
答:推理公式:我們所見到的外境(有法),與取它的識是一體,而不是他體(立宗),因爲同時緣之故(因),如同二月(比喻)。
同品遍:所照見的東西與能照見的識(有法),同時緣之故(立宗),二者是一體(因),如二月(比喻)。比如:捏眼睛時看見二月,這個二月與其能見的識是不可分割的,以境和有境之間的關系必定同時緣之故,對于二月全知果仁巴大師也說過:“顯現的二月與第一個月亮不是他體,實際上是一體,它只是一種迷亂的現象。”同時緣之故,成立我看見的柱子與我的識,雖然顯現上有境在這邊,境在那邊,似乎是兩個,但實際上是一體的。因爲當我的眼識存在的時候,境已經出現了;眼識沒有生起,境就沒有出現,假如能找到除了識之外的境,同品就不遍,但這是不可能的。
異品遍:指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存在,意思是說:不同時的事物,就不能出現同時緣的情況,所以不是一體;如果出現不同時的事物又能同時緣的情況,則爲有害因,爲什麼呢?既是同時緣,又是非一體(他體)的東西,根本不存在。
9課
24、唯識宗承認粗大的心相續存在,明知的心識也存在,對此中觀宗是如何破斥的?薩迦班智達站在唯識宗的觀點上又是如何回辯的?
答:第一問:中觀宗破斥唯識宗的觀點分兩方面來破斥:
一、破斥唯識宗所承許的粗大心相續存在:因爲唯識宗認爲有情前世從旁生轉爲人身,其心相續是存在的。中觀宗運用破斥外道的有支實有來破唯識宗的觀點,外道認爲有支實有存在,並且每一個支分上面都有實有的有支存在,那麼我們通過分析有支與支分是一體或他體的方式進行觀察。
有支與支分是一體:樹木是有支,柏樹、松樹等是分支,如果遍于所有分支的有支實有存在,那麼砍斷了一棵樹木,總的有支也應砍斷一部分;或者東方的樹木毀滅時,總的有支也會毀滅的過失出現。又從時間、形象、方向等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時,發現外道所承許的有支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是分別念的一種總相而已。
有支與分支是他體:則此二者無有任何關系,如是外道所許自宗失壞。
同理,對于唯識宗的粗大心相續(有支)與無分刹那(分支)也可以此理來分析而進行駁斥。
二、破斥唯識宗所承許的無分刹那存在:所謂的無分刹那是指現在的心識無分刹那,而它一定有靠近未來、過去心識刹那的部分,這樣一來,它就變成了叁個刹那(叁部分),即靠近過去、未來的兩個部分和現在的部分,如果這樣,它就不是無分刹那,而是叁分刹那;既然是叁分刹那,它就不是“一”了,而是“叁”,這樣一來,叁分之故,一分也不能成立,推出遠離一體和多體。最後中觀宗通過離一多因的推理,完全能推翻唯識宗所承認的心識無分刹那,這是中觀宗對唯識宗的辯駁。
第二問:“由是叁刹那性故,一刹那成不容有,若一刹那不容有,顯然已失叁本性。”
唯識宗回答:剛才你們中觀宗說心識無分刹那不合理,因爲它靠近未來、過去及現在故有叁個刹那,如果我們唯識宗的一刹那不成立,那麼你們中觀宗的叁刹那也不會成立,因爲“一”不成立,“叁”也不可能成立的緣故。
這只是唯識宗對中觀宗在文字上的一種辯論,實際上中觀宗的觀察是可以成立的。
25、在名言中爲什麼要承認無分刹那的存在?無分刹那是有分而滅還是無分而滅,爲什麼?
答:第一問:因爲在名言中必須要承許有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也即無分刹那的存在),否則,在名言中,秒、分、時、日、月、年都無法安立,從而導致名言萬法的生、住、滅的過程也無法建立的過失。
第二問:在名言中應承許無分刹那是無分而滅。因爲,如果承許是有分而滅,那麼此無分刹那始終可以再分,這樣,組成一劫的無分刹那是無窮,而組成一秒的無分刹那也是無窮,就會有一大劫與一秒等同的過失,在名言中就沒有時間長短的安立了。並且,如果是有分而滅,那麼此刹那永遠有靠近未來與過去的兩分,就永遠也滅不了。所以在名言中應承許有一個最細微的無分刹那存在,再分下去就不存在了,這樣名言中時間長短的安立才能合理。
26、如果唯識宗承認萬法唯識,外境僅是心識幻現,那麼量與非量的差別是否不存在?爲什麼?
答:量與非量的差別可以存在。因爲,雖然真實(一月)與虛妄(二月)都是阿賴耶識的習氣顯現,但是卻有習氣堅固與不堅固的差別,所以也可以安立正量與非量的差別。
習氣堅固且時間較長的,則安立其是正確的,如:由于世間大多數人習氣堅固,而共許海螺爲白色,或觀待人類來講,因習氣堅固而認爲水即爲水,從而安立見水或見白海螺爲正量;而習氣不堅固且時間較短的,則安立其爲錯誤即非量,如:由于習氣不堅固,而暫時認爲海螺爲黃色,從而安立見黃海螺爲非量。所以雖然二者皆爲習氣所現,但暫時可以從習氣堅固與不堅固的角度來安立量與非量的差別。
《第一品 思考題答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