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節 中道——中論與中觀▪P2

  ..續本文上一頁多說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自性」了。

  (2)《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七節〈自性空與無自性空〉p.184:

  《般若經》中處處說本性空,也處處說自性空,意義也大致相同。自性空,本是勝義自性空,如說:「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大正8,228b;《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卷2,大正8,159c)。這是以空、離來表示自性;自性空並非沒有自性。由于「假名無實」,「虛妄無實」,與空的空虛義相關聯,而自性空有了無世俗自性的意義,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4(大正8,398b)說:「是名,但有空名,虛妄憶想分別中生。……此事本末皆無,自性空故」。

  ^5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13:「雲何自性空?自性謂諸法能和合自性,當知此中自性由自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爲自性空。」(大正7,73c15~17)

  

  (2)「自性空」,鸠摩羅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譯爲「有法空」。《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5:「何等爲有法空?「有法」名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法空。」(大正8,250c23~25);(參見《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4a18~21)。

  

  (3)《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五節〈空之解說〉p.169: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自性是「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或作「諸法能和合自性」。自性是不可得的,名自性空。

  

  (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7〈十無品第25〉:「如我,諸法亦如是無自性,舍利弗!諸法和合生故無自性」。(大正8,269a23-24)

  

  (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2〈道樹品第71〉:「世尊!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佛言:諸法和合因緣生,法中無自性,若無自性,是名無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诃薩當知一切法無性,何以故?一切法性空故,以是故,當知一切法無性。」(大正8,378a25~29)

  

  ^6《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11~12。

  ^7印順法師《佛法概論》,p.10:

  知是行的觸角,是行的一端,在正行中,知才能深刻而如實。離了中道的正行,沒有正知,所以佛法的正見真谛,近于哲學而與世間的哲學不同。同時,八正道的最後是正定,是寂然不動而能體證解脫的。這正定的體證解脫,從中道的德行中來,所以近于宗教的神秘經驗,而與神教者的定境、幻境不同。也就因此,中道行者有崇高的理智,有無上解脫的自由,雖說是道德的善,也與世間的道德不同。中道統一了真谛與解脫,顯出釋尊正覺的達磨的全貌。

  ^8

  (1)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8 ~ p.9:

  正見緣起的中道,爲釋迦本教的宗要。不苦不樂是「行的中道」;不有不無等是「理的中道」,這僅是相對的區分而已。實則行的中道裏,以正見爲先導,即包含有悟理的正見中道;唯有如此,才能不落苦樂兩邊的情本論。同時,悟理即是正行的項目,正見緣起,貫徹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兩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依于正見緣起,能離斷常、有無等二邊的戲論,發爲人生的實踐,自然是不落苦樂二邊的中道。

  (2) 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22 ~ p.23:

  中道,本形容中正不偏。《阿含經》中,就「行爲實踐」上說的,是離苦樂二邊的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八正道)。在「事理」上說的,即緣起法。緣起法是佛教的中道法,爲什麼呢?因爲緣起法可以離諸邊邪執見。如《雜阿含》300經與961經,說緣起以離常斷二邊見;926經與262經,說緣起以離有無二邊見;297經說緣起以離一異二邊見。這斷常、有無、一異等偏邪執見,均可由這緣起法來遠離它;反過來,可顯示緣起法的不斷不常、非有非無、不一不異。一面破諸外道的偏邪,一面顯示諸法的實相,所以緣起法是中道。

  ^9

  (1)《中阿含經》卷43(169經)《拘樓瘦無诤經》:「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爲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因此故說。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涅槃者,此何因說?有聖道八支: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爲八。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涅槃者,因此故說。」(大正1,701c11-17)

  

  (2)《中部》(139經)《無诤分別經》(日譯南傳11下,p.320~p.321)。

  

  ^10 《五分律》卷15,大正22,104b22~28:「佛複告曰:世有二邊不應親近。一者、貪著愛欲說欲無過,二者、邪見苦形無有道迹,舍此二邊便得中道,生眼、智、明、覺,向于泥洹。何謂中道?所謂八正,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爲中道。」

  ^11

  (1)《雜阿含經》 卷9(254經),大正2,62c。

  

  (2)《中阿含經》卷29(123經)《沙門二十億經》,大正1,612a~b。

  

  (3)《增支部》「六集」(日譯南傳20,p.129)。

  

  ^12[糒-米+韋]:皮鼓風囊,俗稱風箱。(《漢語大字典》,第7冊,p.4509)

  ^13

  (1)《雜阿含經》卷47(1247經),大正2,342a6~20: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當專心方便,隨時思惟叁相。雲何爲叁?隨時思惟止相,隨時 思惟舉相,隨時思惟舍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則于是處其心下劣。若複一向思惟舉相,則于是處掉亂心起。若複一向思惟舍相,則于是處不得正定,盡諸有漏。以彼比丘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舍相故,心則正定,盡諸有漏。如巧金師、金師弟子,以生金著于爐中增火,隨時扇[糒-米+韋],隨時水灑,隨時俱舍。若一向鼓[糒-米+韋]者,即于是處生金焦盡。一向水灑,則于是處生金堅強。若一向俱舍,則于是處生金不熟,則無所用。是故巧金師、金師弟子,于彼生金,隨時鼓[糒-米+韋],隨時水灑,隨時兩舍,如是生金得等調適,隨事所用。如是比丘!專心方便,時時思惟憶念叁相,乃至漏盡」。

  (2)《增支部》「叁集」(日譯南傳17,p.422~p.423)。

  (3)《瑜伽師地論》卷13,大正30,344a;卷31,大正30,456a~b,詳述「止、止相、止時;觀、觀相、觀時;舉、舉相、舉時;舍、舍相、舍時」。

  ^14

  (1)《雜阿含經》卷20(556經),大正2,145c21~26:

  時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無相心叁昧,不踴、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叁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佛告諸比丘尼:「若無相心叁昧,不踴、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叁昧,智果、智功德。」

  (2)《增支部》「九集」(日譯南傳22上,p.126~p.127)。

  (3)《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六節〈無相〉,p.36 ~ p.37:

  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叁昧,《大毗婆沙論》以爲是空叁摩地的別名(卷104,大正27,541b~c)。《瑜伽師地論》對無相心叁摩地的解說,如卷12(大正30,337b)說:「雲何無相心叁摩地?謂即于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經言:無相心叁摩地不低不昂。……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于彼諸相不厭不壞,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于無相界正思惟故,于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昂」。不低不昂的無相心叁昧,正是經中所說,不勇不沒的,智果智功德的叁昧。《瑜伽論》所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節 中道——中論與中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