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節 空性——無自性空▪P4

  ..續本文上一頁信空,彼人則信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何以故?若人信空,則信因緣和合而生;若信因緣和合而生,則信四谛:若信四谛,彼人則信一切勝證;若人能信一切勝證,則信叁寶謂佛、法、僧;若信因緣和合而生,彼人則信法因法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彼人則信非法因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信非法因,信非法果,則信煩惱、煩惱和合、煩惱法物,彼人如是一切皆信。如是前說彼人則信善行、惡行;若人能信善行、惡行,彼人則信善惡行法;若人能信善惡行法,則知方便過叁惡道,彼人如是能信一切世間諸法。」

  

  ^29參見《雜阿含經》卷12(296經)(大正2,84b16-26)。

  ^3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02(大正7,8c6-9):

  「若菩薩摩诃薩,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3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7(大正8,344a3-6):

  「須菩提!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染、寂滅、離、如、法性、實際、涅槃。須菩提!如是等法,是爲深奧義。」

  ^32

  (1)參見《空之探究》第四章•第四節〈緣起—八不緣起〉,p.220~p.223:

  大衆部一分,及化地部等主張:緣起是無爲。

  

  說一切有部主張:緣起與緣生,都是有爲法,差別在:緣起約因性說,緣生約果法說。

  

  龍樹:在世俗的說明中,龍樹論與說一切有部相同,認爲緣起是有爲。但《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雲:「離有爲,不可說無爲;離無爲,不可說有爲。」(大正8,232b22-23);《大智度論》卷31雲:「離有爲則無無爲。」(大正25,289a)

  

  (2)《空之探究》p.171:

  一般說:有爲是生死流轉的叁界,是生滅的;無爲是不生滅的。有爲是非常的,無爲是常住的。但在般若正觀中,有爲、無爲都是性自空的。爲什麼是空?因爲是非常非滅的。非常非滅,這似乎很難解!有爲法非常,怎麼說非滅壞呢?無爲法沒有生住滅相,怎麼說非常呢?非常非滅,爲什麼說是空呢?不知道有爲與無爲的分別,是隨順世俗的方便說,如《大智度論》卷31說:「離有爲則無無爲,所以者何?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無爲相者則非有爲,但爲衆生顛倒 故分別說。……若無爲法有相者,則是有爲」(大正25,289a)。無爲法是有爲法的實相(真相),不是截然不同的對立法。爲了要說明,不得不說爲二──有爲與無爲。其實,有爲就是無爲,不見有爲即是無爲(非二法合一);「于有爲法無爲不取相」(這是無爲的意趣所在)。

  ^33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六節,〈空之雙關意義〉p.178。

  ^34 《異部宗輪論》卷1(大正49,15b):「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胄部。叁、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35《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2(大正27,8b)。

  ^36

  (1)《印度佛教思想史》p.180:

  各部派的興盛地區,以四大部來說:大衆部系在南印度。說一切有部系在北印度,更遠達印度的西北。犢子部系在西、西南印度。分別說部中的赤銅鍱部,流行在錫蘭──今名室利楞伽;化地部等本來在西南印度,後來分散了,沒有廣大的教區,所以赤銅鍱部就自稱分別說部,進而以根本上座部自居。以上是大概的情形,各部派是到處遊化的。

  (2) 印順法師《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收于《永光集》p.61):

  無論是犢子部還是後來的大宗正量部,它的化區極廣,主要是西印度而不是北印度的。

  ^37《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6(大正27,395c~396a)。

  ^38《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39(大正27,200a-b)。

  ^39案達羅派共有東山住部、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及義成部等四部。

  ^40《論事》(日譯南傳57,p.212~p.218)。

  ^41《論事》(日譯南傳58,p.413~p.414)。

  ^42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29 ~ p.130。

  ^43《大智度論》卷32(大正25,297b24-c5)。

  ^44《大智度論》卷32(大正25,298c6-18):

  「一一法有九種:一者、有體。二者、各各有法。如眼耳雖同四大造,而眼獨能見,耳無見功,又如火以熱爲法,而不能潤。叁者、諸法各有力。如火以燒爲力,水以潤爲力。四者、諸法各自有因。五者、諸法各自有緣。六者、諸法各自有果。七者、諸法各自有性。八者、諸法各有限礙。九者、諸法各各有開通方便。諸法生時,體及余法,凡有九事。

  

  知此法各各有體法具足,是名世間下如。知此九法終歸變異盡滅,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從不淨出,雖複澡浴嚴飾,終歸不淨。是法非有、非無、非生、非滅,滅諸觀法究竟清淨,是名上如。」

  

  ^45

  (1)《空之探究》p.180 ~ p.181:

  《大智度論》』卷46說:「自性有二種:一者,如世間法(中)地堅性等;二者,聖人(所)知如、法性[界]、實際。」(大正25,396b)

  

  自性的第一類,是世間法中所說的,地堅性,水濕性等。地以堅爲自性,水以濕爲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這樣說的。如求堅等自性的實體,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沒有自性──無自性了。自性的第二類,是聖人所證的真如,或名法界、實際等。這是本來如此,可以名之爲自性的。

  

  《智論》卷67所說:「色性者,……所謂地堅性等。複次、色實性,名法性」(大正25,528b),也就是這二類自性的分別。這二類自性,一是世俗自性:世間衆生以爲自性有的,如地堅性等,不符緣起的深義,所以要破斥而論證爲沒有自性的。二是勝義自性,聖人所證見的真如、法界等,是聖人如實通達的,可以說是有的。所以《智論》說:「如、法性[界]、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卷1,大正25,59c);第一義就是勝義。第一義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說到的。

  

  (2)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99:

  自性空,不是說自性是無的,而是說勝義自性(即「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是超越的,不落名相的無爲(涅槃)。但在經中,也有說世俗自性是虛妄無實──空的,說無自性故空。在大乘論義中,無自性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以《般若經》來說,空,決不是重在無自性的。《般若》等大乘經,是以真如、法界等爲准量的。菩薩的空相應行,是自利利他的,體悟無生而進成佛道的大方便。」

  ^46 龍樹菩薩偈本,分別明菩薩釋論本,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卷6(大正30,82b24-28);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p.55。

  ^47 參見《中論》卷2〈觀叁相品第7〉(大正30,9a6-12b4);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142~p.172;《中觀今論》,p.100 ~ p.104。

  ^48 《般若燈論》卷5(大正30,75c1-12):「犢子部言:起是有爲而非無窮。雲何知耶?由此自體和合,有十五法總共起故。何等十五?一、此法體。二、謂彼起。叁、住異。四、滅相。五、若是白法則有正解脫起。六、若是黑法則有邪解脫起。七、若是出離法則出離體起。八、若非出離法則有非出離體起。此前七種是法體眷屬,七眷屬中皆有一隨眷屬,謂有起起乃至非出離非出離體。此是眷屬,眷屬法如是。法體和合總有十五法。起,彼根本起,除其自體,能起作十四法。「起起」能起彼「根本起」,住等亦然。以是義故,無無窮過。」

  ^49 《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1a21-25):「是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犢子阿毗昙中說:『五衆不離人,人不離五衆。不可說五衆是人,離五衆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

  ^50《中論》卷2〈觀作作者品第8〉(大正30,13a17-18);《中觀論頌講記》,p.181 ~ p.182。

  ^51《空之探究》p.241:

  龍樹特以「受假」來說明一切法有。依緣施設有,是如幻如化,假而有可聞可見的相用,與空華那樣的但名不同(犢子部系依蘊處等施設不可說我,與有部的假有不同,是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而可說有不可說我的,古人稱爲「假有體家」)。受假──依緣施設(緣也是依緣的),有緣起用而沒有實自性,沒有自性而有緣起用;一切如此,所以一切是即空即假的。

  ^52《空之探究》p.240:

  假名有──施設有,部派間也有不同的見解。如依五蘊而假名補特伽羅,依說一切有部,假有是無體的,所以說無我。犢子部系以爲:依五蘊而施設補特伽羅,是受假,不可說與蘊是一是異,「不可說我」是(受假)有的。如即蘊計我,或離蘊計我,那是沒有的,所以說無我。

  ^53《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5(大正27,388b19-21):

  「問:虛空、空界有何差別?答: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對,空界有對。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爲,空界有爲。」

  ^54《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5(大正27,388c13-29)

  ^55 《中觀論疏》卷1(大正42,19b23-26):「因緣有宛然即畢竟空,雖畢竟空宛然因緣有,即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56

  《維摩诘所說經》卷2(大正14,547c):

  「問:善不善孰爲本?答曰:身爲本。又問:身孰爲本?……顛倒想孰爲本?答曰:無住爲本。又問:無住孰爲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印度佛教思想史》p.100:

  從心行的善與不善,層層推求,到達「依無住本立一切法」,而「無住則無本」。無住,古德或解說爲無明住地。……古人是望文取義而誤解了!無住應是一切法都無住處,如虛空一樣,一切色法依此而有,而虛空卻更無依處。所以「依無住本立一切法」,就是「不動真際建立諸法」。依勝義超越境地,立一切法,說明一切法,真是甚深甚深,衆生是很難理解的!

  ^5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漢藏教理院刊本頁31下)。

  ^58

  《中論》卷2〈觀行品第13〉(大正30,18c7-8):

  「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中觀論頌講記》p.235:

  說諸法空,如說這裏沒有花瓶,這不過糾正別人的幻想與錯覺,使他了解無瓶;既不是除了實有的瓶而說無瓶,也不是說了無瓶,就有無瓶的實在體。所以,你以爲有實在的不空法纔有空法;而且想到有實在的空法,這完全顛倒了。我若承認有不空法,那也就應該有空法。實在說來,沒有絲毫的不空法,那裏又顯出有空法的真實性可得呢?

  ^59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7(大正8,345c5-6)。

  《大智度論》卷74(大正25,584a25-29):

  「是空法相不可說,若不可說不名爲空。佛以大慈悲心,憐愍衆生故方便爲說,強作名字語言,令衆生得解,所謂空,或說不可盡、無數、無量、無邊等。」

  ^60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7(大正8,345c5-6)。

  

  《大智度論》卷74(大正25,584a25-28):「須菩提!是空法相不可說,若不可說不名爲空。佛以大慈悲心憐愍衆生故方便爲說,強作名字語言,令衆生得解。」

  

  ^61叵:不,不可。

  ^62《中論》卷4〈觀如來品第22〉(大正30,30b22-23)。

  ^63 《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青目釋)(大正30,33b16-18):「無自性故空,空亦複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

  ^64《中論》卷2〈觀行品第13〉(大正30,18c16-17)。

  ^65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第43〉(大正11,634a15-19):「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迦葉!譬如醫師授藥令病擾動,是藥在內而不出者,于意雲何?如是病人甯得差不?不也!世尊。是藥不出其病轉增。如是,迦葉!一切諸見唯空能滅,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6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224c18)。

  ^67《大智度論》卷37(大正25,334c16-19)。

  ^68《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b17-20)

  ^69《大智度論》卷63(大正25,508c12-16)

  ^70《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5c10-18)

  ^71《大智度論》卷43(大正25,375a24-28)

  ^72《大智度論》卷35(大正25,318b29~c5)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節 空性——無自性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