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空,彼人则信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何以故?若人信空,则信因缘和合而生;若信因缘和合而生,则信四谛:若信四谛,彼人则信一切胜证;若人能信一切胜证,则信三宝谓佛、法、僧;若信因缘和合而生,彼人则信法因法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彼人则信非法因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信非法因,信非法果,则信烦恼、烦恼和合、烦恼法物,彼人如是一切皆信。如是前说彼人则信善行、恶行;若人能信善行、恶行,彼人则信善恶行法;若人能信善恶行法,则知方便过三恶道,彼人如是能信一切世间诸法。」
^29参见《杂阿含经》卷12(296经)(大正2,84b16-26)。
^3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02(大正7,8c6-9):
「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3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大正8,344a3-6):
「须菩提!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涅槃。须菩提!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
^32
(1)参见《空之探究》第四章•第四节〈缘起—八不缘起〉,p.220~p.223:
大众部一分,及化地部等主张:缘起是无为。
说一切有部主张:缘起与缘生,都是有为法,差别在:缘起约因性说,缘生约果法说。
龙树:在世俗的说明中,龙树论与说一切有部相同,认为缘起是有为。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云:「离有为,不可说无为;离无为,不可说有为。」(大正8,232b22-23);《大智度论》卷31云:「离有为则无无为。」(大正25,289a)
(2)《空之探究》p.171:
一般说:有为是生死流转的三界,是生灭的;无为是不生灭的。有为是非常的,无为是常住的。但在般若正观中,有为、无为都是性自空的。为什么是空?因为是非常非灭的。非常非灭,这似乎很难解!有为法非常,怎么说非灭坏呢?无为法没有生住灭相,怎么说非常呢?非常非灭,为什么说是空呢?不知道有为与无为的分别,是随顺世俗的方便说,如《大智度论》卷31说:「离有为则无无为,所以者何?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相者则非有为,但为众生颠倒 故分别说。……若无为法有相者,则是有为」(大正25,289a)。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实相(真相),不是截然不同的对立法。为了要说明,不得不说为二──有为与无为。其实,有为就是无为,不见有为即是无为(非二法合一);「于有为法无为不取相」(这是无为的意趣所在)。
^33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六节,〈空之双关意义〉p.178。
^34 《异部宗轮论》卷1(大正49,15b):「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3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2(大正27,8b)。
^36
(1)《印度佛教思想史》p.180:
各部派的兴盛地区,以四大部来说:大众部系在南印度。说一切有部系在北印度,更远达印度的西北。犊子部系在西、西南印度。分别说部中的赤铜鍱部,流行在锡兰──今名室利楞伽;化地部等本来在西南印度,后来分散了,没有广大的教区,所以赤铜鍱部就自称分别说部,进而以根本上座部自居。以上是大概的情形,各部派是到处游化的。
(2) 印顺法师《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收于《永光集》p.61):
无论是犊子部还是后来的大宗正量部,它的化区极广,主要是西印度而不是北印度的。
^3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76(大正27,395c~396a)。
^3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39(大正27,200a-b)。
^39案达罗派共有东山住部、西山住部、王山住部及义成部等四部。
^40《论事》(日译南传57,p.212~p.218)。
^41《论事》(日译南传58,p.413~p.414)。
^42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29 ~ p.130。
^43《大智度论》卷32(大正25,297b24-c5)。
^44《大智度论》卷32(大正25,298c6-18):
「一一法有九种:一者、有体。二者、各各有法。如眼耳虽同四大造,而眼独能见,耳无见功,又如火以热为法,而不能润。三者、诸法各有力。如火以烧为力,水以润为力。四者、诸法各自有因。五者、诸法各自有缘。六者、诸法各自有果。七者、诸法各自有性。八者、诸法各有限碍。九者、诸法各各有开通方便。诸法生时,体及余法,凡有九事。
知此法各各有体法具足,是名世间下如。知此九法终归变异尽灭,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从不净出,虽复澡浴严饰,终归不净。是法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灭诸观法究竟清净,是名上如。」
^45
(1)《空之探究》p.180 ~ p.181:
《大智度论》』卷46说:「自性有二种:一者,如世间法(中)地坚性等;二者,圣人(所)知如、法性[界]、实际。」(大正25,396b)
自性的第一类,是世间法中所说的,地坚性,水湿性等。地以坚为自性,水以湿为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这样说的。如求坚等自性的实体,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没有自性──无自性了。自性的第二类,是圣人所证的真如,或名法界、实际等。这是本来如此,可以名之为自性的。
《智论》卷67所说:「色性者,……所谓地坚性等。复次、色实性,名法性」(大正25,528b),也就是这二类自性的分别。这二类自性,一是世俗自性:世间众生以为自性有的,如地坚性等,不符缘起的深义,所以要破斥而论证为没有自性的。二是胜义自性,圣人所证见的真如、法界等,是圣人如实通达的,可以说是有的。所以《智论》说:「如、法性[界]、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卷1,大正25,59c);第一义就是胜义。第一义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说到的。
(2)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99:
自性空,不是说自性是无的,而是说胜义自性(即「诸法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是超越的,不落名相的无为(涅槃)。但在经中,也有说世俗自性是虚妄无实──空的,说无自性故空。在大乘论义中,无自性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以《般若经》来说,空,决不是重在无自性的。《般若》等大乘经,是以真如、法界等为准量的。菩萨的空相应行,是自利利他的,体悟无生而进成佛道的大方便。」
^46 龙树菩萨偈本,分别明菩萨释论本,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卷6(大正30,82b24-28);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p.55。
^47 参见《中论》卷2〈观三相品第7〉(大正30,9a6-12b4);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142~p.172;《中观今论》,p.100 ~ p.104。
^48 《般若灯论》卷5(大正30,75c1-12):「犊子部言:起是有为而非无穷。云何知耶?由此自体和合,有十五法总共起故。何等十五?一、此法体。二、谓彼起。三、住异。四、灭相。五、若是白法则有正解脱起。六、若是黑法则有邪解脱起。七、若是出离法则出离体起。八、若非出离法则有非出离体起。此前七种是法体眷属,七眷属中皆有一随眷属,谓有起起乃至非出离非出离体。此是眷属,眷属法如是。法体和合总有十五法。起,彼根本起,除其自体,能起作十四法。「起起」能起彼「根本起」,住等亦然。以是义故,无无穷过。」
^49 《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1a21-25):「是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犊子阿毗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
^50《中论》卷2〈观作作者品第8〉(大正30,13a17-18);《中观论颂讲记》,p.181 ~ p.182。
^51《空之探究》p.241:
龙树特以「受假」来说明一切法有。依缘施设有,是如幻如化,假而有可闻可见的相用,与空华那样的但名不同(犊子部系依蕴处等施设不可说我,与有部的假有不同,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而可说有不可说我的,古人称为「假有体家」)。受假──依缘施设(缘也是依缘的),有缘起用而没有实自性,没有自性而有缘起用;一切如此,所以一切是即空即假的。
^52《空之探究》p.240:
假名有──施设有,部派间也有不同的见解。如依五蕴而假名补特伽罗,依说一切有部,假有是无体的,所以说无我。犊子部系以为:依五蕴而施设补特伽罗,是受假,不可说与蕴是一是异,「不可说我」是(受假)有的。如即蕴计我,或离蕴计我,那是没有的,所以说无我。
^5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75(大正27,388b19-21):
「问:虚空、空界有何差别?答: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见,空界有见。虚空无对,空界有对。虚空无漏,空界有漏。虚空无为,空界有为。」
^5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75(大正27,388c13-29)
^55 《中观论疏》卷1(大正42,19b23-26):「因缘有宛然即毕竟空,虽毕竟空宛然因缘有,即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56
《维摩诘所说经》卷2(大正14,547c):
「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印度佛教思想史》p.100:
从心行的善与不善,层层推求,到达「依无住本立一切法」,而「无住则无本」。无住,古德或解说为无明住地。……古人是望文取义而误解了!无住应是一切法都无住处,如虚空一样,一切色法依此而有,而虚空却更无依处。所以「依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依胜义超越境地,立一切法,说明一切法,真是甚深甚深,众生是很难理解的!
^5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7(汉藏教理院刊本页31下)。
^58
《中论》卷2〈观行品第13〉(大正30,18c7-8):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中观论颂讲记》p.235:
说诸法空,如说这里没有花瓶,这不过纠正别人的幻想与错觉,使他了解无瓶;既不是除了实有的瓶而说无瓶,也不是说了无瓶,就有无瓶的实在体。所以,你以为有实在的不空法纔有空法;而且想到有实在的空法,这完全颠倒了。我若承认有不空法,那也就应该有空法。实在说来,没有丝毫的不空法,那里又显出有空法的真实性可得呢?
^5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大正8,345c5-6)。
《大智度论》卷74(大正25,584a25-29):
「是空法相不可说,若不可说不名为空。佛以大慈悲心,怜愍众生故方便为说,强作名字语言,令众生得解,所谓空,或说不可尽、无数、无量、无边等。」
^6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大正8,345c5-6)。
《大智度论》卷74(大正25,584a25-28):「须菩提!是空法相不可说,若不可说不名为空。佛以大慈悲心怜愍众生故方便为说,强作名字语言,令众生得解。」
^61叵:不,不可。
^62《中论》卷4〈观如来品第22〉(大正30,30b22-23)。
^63 《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青目释)(大正30,33b16-18):「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
^64《中论》卷2〈观行品第13〉(大正30,18c16-17)。
^65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43〉(大正11,634a15-19):「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迦叶!譬如医师授药令病扰动,是药在内而不出者,于意云何?如是病人宁得差不?不也!世尊。是药不出其病转增。如是,迦叶!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
^6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224c18)。
^67《大智度论》卷37(大正25,334c16-19)。
^68《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7b17-20)
^69《大智度论》卷63(大正25,508c12-16)
^70《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5c10-18)
^71《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5a24-28)
^72《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18b29~c5)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节 空性——无自性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