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70
(以指指月喻)「诸佛贤圣为凡夫人说法,而凡夫着音声语言,不取圣人意,不得实义;不得实义故,还于实(义)中生着。」71
「当取说意,莫着语言!」72
【(四)龙树之宗趣:以离见而契入空性为宗】
《般若经》是重于行的;《中论》也以观一切法,离见而契入空性为宗的。受到后学的推重,探究发扬,成为不同的派别。从分别善巧,辨析精严来说,是大有功德的。但如忘失教意,专在论议上判是非,怕要失去龙树的宗趣了!
注解
^1《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11~14)。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2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5。
^3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三节,〈大乘《般若》与《阿含经》〉p.149。
^4《中论》卷3〈观缚解品第16〉(大正30,21b15)。
^5《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7引文(汉藏教理院刊本页33上);旧译《回诤论》(大正32,18a1-12)。
^6《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青目释)(大正30,33b15-17)。
^7《大智度论》卷37(大正25,331b7-8)。
^8《中论》卷1〈观因缘品第1〉(大正30,2b18-19)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9《中论》卷3〈观有无品第15〉(大正30,19c22-23)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10
《中论》卷4〈观如来品第22〉(大正30,30a5-6):
「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399 ~ p.400:
假使说五阴和合的时候有如来,那如来就不能离五阴而存在,离了五阴就不可得,所以是无有自性的。怎么可说真实妙有?外人或以为如来依蕴施设,不能说自性有,他是依五阴的他性而成的。不知依他因缘生的,即无有自性,即没有实体对他,可以说因他有,他是对自而成的。而且,一切法都无自性,他也没有自性,怎么可从无自性的他性而成如来呢?
^11《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1-2)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
^12《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13-14)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13《中论》卷4(大正30,33a)。
^14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一节,〈《阿含》──空与解脱道──引言〉p.6。
^15 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一节,〈《阿含》──空与解脱道──引言〉p.8;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1。
^16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五节,〈常空、我我所空〉p.103;第二章•第六节,〈三三摩地〉p.107;第二章•第八节,〈诸行空与涅槃空〉p.117;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3。
^17《杂阿含经》卷10(265经),大正2,69a18-20。
^18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十节,〈大众部系与法空〉p.128。
^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分〉卷538(大正7,764c)。又〈第五分〉卷55(大正7,866c)。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43:
「量」是准确的知识;定量是正确的、决定无疑的准量,值得信任的。《般若经》所说,非一般所能信解,那是因为圣者自证所表示的,不是一般世俗知识所能够理解!但依圣者自证真如、法性而说,是决定可信的!
^20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六节,〈空之双关意义〉p.174,p.177。
^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6:「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是故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界,法尔常住,谓一切法无性空等。」(大正7,414b1-5)
^22
(1)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第二节,〈龙树的思想〉p.130:
缘起与空性的统一,关键在没有自性。缘起是无自性的、空的,所以可依缘起而契会空性。空性是无自性的,所以依空而缘起一切。缘起即空,也就是『世间即涅槃』了。
(2)印顺法师《无诤之辩》p.183 ~ p.184:
大乘理论的特点,是「世间不异出世间」;「生死即涅槃」;「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色」。从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观来看一切,于是乎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被销融了:可以依世间而向出世,出世(解脱)了也不离世间。……大乘入世佛教的开展,「空」为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本的动机。中观也好,瑜伽也好,印度论师所表彰的大乘,解说虽多少不同,而原则一致。从「空」来说,如《瑜伽•真实义品》所说:「空胜解」(对于空的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是菩萨向佛道的要行。生死性空,涅槃性空,在空性平等的基点上(无住涅槃),才能深知生死是无常是苦,而不急急的厌离他;涅槃是常是乐,是最理想的,却不急急的趣入他。把生死涅槃看实在了,不能不厌生死,不能不急求涅槃。急急的厌生死,求涅槃,那就不期而然的,要落入小乘行径了!在「空胜解」中,法法平等,法法缘起──身心、自他、依正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于是悲心内发,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而行菩萨道。在菩萨道中,慈悲益物不是无用,反而是完成佛道的心髓。为众生而学,为众生而证。
^23
《中论》卷3〈观有无品第15〉(大正30,19c22-23)。
《中观论颂讲记》p.248:
「自性」,依有部的解说,与自体、自相、我,同一意义。承认自体如此成就的,确实如此的(成、实)自性,就不能说从众缘生。凡从众缘生的,即证明他离却因缘不存在,他不能自体成就,当然没有自性。所以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假定不知自性有与因缘有的不能并存,主张自性有或自相有的法,是从众缘出的。承认缘起,就不能说他是自性有,而应名之为所作法;这不过众缘和合所成的所作法而已。一面承认有自性,一面又承认众缘所作成,这是多么的矛盾!
^24
《中论》卷3〈观有无品第15〉(大正30,19c27-28):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中观论颂讲记》p.248 ~ p.249:
性若是所作者,云何有此义?凡是自性有的自成者,必是无有新作义的常在者;非新造作而自性成就的,决是不待异法而成的独存者,这是一定的道理。承认缘起而固执自相有,这在性空者看来,是绝对错误的。
^25
《中论》卷3〈观有无品第15〉(大正30,20b7-8):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异(异=无【宋】【元】【明】),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中观论颂讲记》p.255:
假定诸法是实有自性的,后来的时候,无论怎么样,都不应该无有。这样,佛说缘起,只可说此有故彼有,不应更说此无故彼无了。实有自性,如何可无?佛也不能违反法相,所以《般若经》说:『若诸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应有罪过』。佛既说缘起事相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可见诸法实有自性的不可成立了。实有自性,即不能从有而无,即不能有变异。如说实有自性,又承认有变异相,这纯是自相矛盾的戏论。所以说:「是事终不然」。
^26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29 ~ p.130:
龙树重空性,而说缘起与空性,不但不是对立,而且是相成的。《般若经》广说空,重在胜义,但空也有虚妄不实的意义,龙树着重这点,专依无自性明空性。为什么一切法空?因为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为什么无自性?因为是缘起有的。《中论》贯彻了有自性就不是缘起,缘起就没有自性的原则,如说:「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中论》卷1,大正30,2b18);「众缘中有(自)性,是事则不然」(《中论》卷1,大正30,19c)。这样,缘起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无自性,所以从缘起,明确的说明了缘起与空性的统一,如《回诤论》说:「(颂)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诸缘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无自性故。诸缘起法其性非有,无自性故。……无自性故说为空」(大正32,18a)。缘起与空性的统一,关键在没有自性。缘起是无自性的、空的,所以可依缘起而契会空性。空性是无自性的,所以依空而缘起一切。缘起即空,也就是「世间即涅槃」了。
^27《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青目释)(大正30,33a22-25):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以有空义故,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若无空义,则皆不成就。」
^28《回诤论》(大正32,23a6-19):
「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此偈明何义?若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节 空性——无自性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