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法空、不生不滅,愍念衆生故,雖說非有也。」70
(以指指月喻)「諸佛賢聖爲凡夫人說法,而凡夫著音聲語言,不取聖人意,不得實義;不得實義故,還于實(義)中生著。」71
「當取說意,莫著語言!」72
【(四)龍樹之宗趣:以離見而契入空性爲宗】
《般若經》是重于行的;《中論》也以觀一切法,離見而契入空性爲宗的。受到後學的推重,探究發揚,成爲不同的派別。從分別善巧,辨析精嚴來說,是大有功德的。但如忘失教意,專在論議上判是非,怕要失去龍樹的宗趣了!
注解
^1《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11~14)。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2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二節,〈法空性是涅槃異名〉p.145。
^3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叁節,〈大乘《般若》與《阿含經》〉p.149。
^4《中論》卷3〈觀縛解品第16〉(大正30,21b15)。
^5《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引文(漢藏教理院刊本頁33上);舊譯《回诤論》(大正32,18a1-12)。
^6《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青目釋)(大正30,33b15-17)。
^7《大智度論》卷37(大正25,331b7-8)。
^8《中論》卷1〈觀因緣品第1〉(大正30,2b18-19)
「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複無。」
^9《中論》卷3〈觀有無品第15〉(大正30,19c22-23)
「衆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
^10
《中論》卷4〈觀如來品第22〉(大正30,30a5-6):
「陰合有如來,則無有自性,若無有自性,雲何因他有。」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399 ~ p.400:
假使說五陰和合的時候有如來,那如來就不能離五陰而存在,離了五陰就不可得,所以是無有自性的。怎麼可說真實妙有?外人或以爲如來依蘊施設,不能說自性有,他是依五陰的他性而成的。不知依他因緣生的,即無有自性,即沒有實體對他,可以說因他有,他是對自而成的。而且,一切法都無自性,他也沒有自性,怎麼可從無自性的他性而成如來呢?
^11《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1-2)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
^12《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13-14)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13《中論》卷4(大正30,33a)。
^14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一節,〈《阿含》──空與解脫道──引言〉p.6。
^15 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一節,〈《阿含》──空與解脫道──引言〉p.8;第一章•第叁節,〈空與心解脫〉p.21。
^16 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五節,〈常空、我我所空〉p.103;第二章•第六節,〈叁叁摩地〉p.107;第二章•第八節,〈諸行空與涅槃空〉p.117;第叁章•第二節,〈法空性是涅槃異名〉p.143。
^17《雜阿含經》卷10(265經),大正2,69a18-20。
^18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十節,〈大衆部系與法空〉p.128。
^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分〉卷538(大正7,764c)。又〈第五分〉卷55(大正7,866c)。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43:
「量」是准確的知識;定量是正確的、決定無疑的准量,值得信任的。《般若經》所說,非一般所能信解,那是因爲聖者自證所表示的,不是一般世俗知識所能夠理解!但依聖者自證真如、法性而說,是決定可信的!
^20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六節,〈空之雙關意義〉p.174,p.177。
^2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76:「一切法皆無自性,無性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無願故無生,無生故無滅,是故諸法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界,法爾常住,謂一切法無性空等。」(大正7,414b1-5)
^22
(1)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第二節,〈龍樹的思想〉p.130:
緣起與空性的統一,關鍵在沒有自性。緣起是無自性的、空的,所以可依緣起而契會空性。空性是無自性的,所以依空而緣起一切。緣起即空,也就是『世間即涅槃』了。
(2)印順法師《無诤之辯》p.183 ~ p.184:
大乘理論的特點,是「世間不異出世間」;「生死即涅槃」;「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色」。從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觀來看一切,于是乎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被銷融了:可以依世間而向出世,出世(解脫)了也不離世間。……大乘入世佛教的開展,「空」爲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本的動機。中觀也好,瑜伽也好,印度論師所表彰的大乘,解說雖多少不同,而原則一致。從「空」來說,如《瑜伽•真實義品》所說:「空勝解」(對于空的正確而深刻的理解)是菩薩向佛道的要行。生死性空,涅槃性空,在空性平等的基點上(無住涅槃),才能深知生死是無常是苦,而不急急的厭離他;涅槃是常是樂,是最理想的,卻不急急的趣入他。把生死涅槃看實在了,不能不厭生死,不能不急求涅槃。急急的厭生死,求涅槃,那就不期而然的,要落入小乘行徑了!在「空勝解」中,法法平等,法法緣起──身心、自他、依正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于是悲心內發,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而行菩薩道。在菩薩道中,慈悲益物不是無用,反而是完成佛道的心髓。爲衆生而學,爲衆生而證。
^23
《中論》卷3〈觀有無品第15〉(大正30,19c22-23)。
《中觀論頌講記》p.248:
「自性」,依有部的解說,與自體、自相、我,同一意義。承認自體如此成就的,確實如此的(成、實)自性,就不能說從衆緣生。凡從衆緣生的,即證明他離卻因緣不存在,他不能自體成就,當然沒有自性。所以說:「衆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假定不知自性有與因緣有的不能並存,主張自性有或自相有的法,是從衆緣出的。承認緣起,就不能說他是自性有,而應名之爲所作法;這不過衆緣和合所成的所作法而已。一面承認有自性,一面又承認衆緣所作成,這是多麼的矛盾!
^24
《中論》卷3〈觀有無品第15〉(大正30,19c27-28):
「性若是作者,雲何有此義?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
《中觀論頌講記》p.248 ~ p.249:
性若是所作者,雲何有此義?凡是自性有的自成者,必是無有新作義的常在者;非新造作而自性成就的,決是不待異法而成的獨存者,這是一定的道理。承認緣起而固執自相有,這在性空者看來,是絕對錯誤的。
^25
《中論》卷3〈觀有無品第15〉(大正30,20b7-8):
「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異(異=無【宋】【元】【明】),性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
《中觀論頌講記》p.255:
假定諸法是實有自性的,後來的時候,無論怎麼樣,都不應該無有。這樣,佛說緣起,只可說此有故彼有,不應更說此無故彼無了。實有自性,如何可無?佛也不能違反法相,所以《般若經》說:『若諸法先有後無,諸佛菩薩應有罪過』。佛既說緣起事相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可見諸法實有自性的不可成立了。實有自性,即不能從有而無,即不能有變異。如說實有自性,又承認有變異相,這純是自相矛盾的戲論。所以說:「是事終不然」。
^26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29 ~ p.130:
龍樹重空性,而說緣起與空性,不但不是對立,而且是相成的。《般若經》廣說空,重在勝義,但空也有虛妄不實的意義,龍樹著重這點,專依無自性明空性。爲什麼一切法空?因爲一切法是沒有自性的。爲什麼無自性?因爲是緣起有的。《中論》貫徹了有自性就不是緣起,緣起就沒有自性的原則,如說:「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中論》卷1,大正30,2b18);「衆緣中有(自)性,是事則不然」(《中論》卷1,大正30,19c)。這樣,緣起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所以是空的;空無自性,所以從緣起,明確的說明了緣起與空性的統一,如《回诤論》說:「(頌)若法依緣起,即說彼爲空;若法依緣起,即說無自性」。「諸緣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無自性故。諸緣起法其性非有,無自性故。……無自性故說爲空」(大正32,18a)。緣起與空性的統一,關鍵在沒有自性。緣起是無自性的、空的,所以可依緣起而契會空性。空性是無自性的,所以依空而緣起一切。緣起即空,也就是「世間即涅槃」了。
^27《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青目釋)(大正30,33a22-25):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以有空義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成就。若無空義,則皆不成就。」
^28《回诤論》(大正32,23a6-19):
「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此偈明何義?若人…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節 空性——無自性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