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節《中論》與《阿含經》▪P3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的生死流,只見他奔放不已,求他元初是從何而來的,卻找不到。時間的元始找不到,而世人卻偏要求得他。約一人的生命說,是生命的元始邊際;約宇宙說,是世界的最初形成。在現象中,尋求這最初的,最究竟的,或最根本的,永不可得。」

  

  ^17 《雜阿含經》卷10(266經):「佛告諸比丘: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大正2,69b5~7)。

  ^18 《中論》卷2〈觀本際品第11〉:「若使初後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大正30,16b8-9)

  ^19

  (1)《中論》卷2〈觀行品第13〉(青目釋):「『如佛經所說,虛诳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爲虛诳。』虛诳者,即是妄取相;第一實者,所謂涅槃,非妄取相。以是經說故,當知有諸行虛诳妄取相。」(大正30,17a27- b2)

  (2) 參見:Suttanipāta(《經集》),739:「此苦須當知,虛僞破壞法,此智觸衰滅,認斯可離貪,諸受滅盡故,無愛故寂滅。」;另參見Saṃyutta-nikāya(《相應部》)IV,p.205。

  (3) 參見:Suttanipāta(《經集》),757:「愚者如所思,由思爲所異。愚思成虛妄,暫法虛妄法。」

  Suttanipāta(《經集》),758:「涅槃非妄法,諸聖知真實。彼等解真實,無愛故寂滅。」

  (4) 參見:《雜阿含經》卷10(265經):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于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

  

  離于叁法者,身爲成棄物。壽暖及諸識,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幻僞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系念住,有爲行長息,永得清涼處。」(大正2,69a18-b2)

  

  ^20 《中論》卷2〈觀行品第13〉(青目釋):「『虛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說如是事,欲以示空義。』若妄取相法即是虛诳者,是諸行中爲何所取?佛如是說,當知說空義。問曰:雲何知一切諸行皆是空?答曰:一切諸行虛妄相故空,諸行生滅不住,無自性故空。諸行名五陰,從行生故。五陰名行,是五陰皆虛妄無有定相。」(大正30,17b3-10)

  ^21《中論》卷3〈觀有無品第15〉(大正30,20b1-2)。

  ^22

  (1)《雜阿含經》卷12(301經):「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爲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系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于二邊,說于中道。」(大正2,85c21~28)。

  

  (2)另參見:《雜阿含經》卷10(262經):「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正2,66c25-67a9)

  

  ^23《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14-15)。

  ^24 《增壹阿含經》卷10〈勸請品第19.1〉:「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覺知,能分別義理,習之不厭,即得歡喜。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大正2,593a25~29)

  ^25 參見《四分律》卷32,大正22,786c15-787b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5,大正24,126b。

  ^26《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4c 6-7)。

  ^27 《佛說稻譬經》:「今日世尊睹見稻[卄/幹]而作是說:汝等比丘,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大正16,816c24~25)。

  ^28 《中阿含經》卷7,第30經《象迹喻經》:「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大正1,467a9~10)。

  ^29 《中論》卷4〈觀涅槃品第25〉:「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無。」(大正30,35b14-15)。

  ^30 《雜阿含經》卷9(249經):「尊者阿難又問舍利弗:如尊者所說,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有無亦不應說,非有非無亦不應說,此語有何義?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余耶?此則虛言。無余耶?此則虛言。有余無余耶?此則虛言。非有余非無余耶?此則虛言。若言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離諸虛僞,得般涅槃,此則佛說。」(大正2,60a12-21)

  ^31 《中論》卷4〈觀十二因緣品第26〉(青目釋):「問曰:汝以摩诃衍說第一義道,我今欲聞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大正30,36b18-19)。

  ^32 參見寺本婉雅譯《(梵漢獨對校•西藏文和譯)龍樹造•中論無畏疏》,p.528,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49年2月。

  ^33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阿含》──空與解脫道〉。

  ^34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

  ^35

  (1)《大智度論》卷4:「聲聞乘多說衆生空,佛乘說衆生空法空。」(大正25,85 b18~19);

  《大智度論》卷26:「不大利根衆生爲說無我,利根深智衆生說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無我則舍諸法。」(大正25,254a8~10)。

  (2) 印順法師《中觀今論》〈自序〉p.3~p.4:

  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莫過于「大小共貫」、「真俗無礙」。龍樹論以爲:有情的生死,以無明爲根源,自性見爲戲論的根本。解脫生死的叁乘聖者,體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觀無我無我所而得悟。叁法印即是一實相印,叁解脫門同緣實相。這樣的叁乘共空,對于從來的大小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論斷。……今依龍樹論說:叁藏確是多說無我的,但無我與空,並非性質有什麼不同。大乘從空門入,多說不生不滅,但生滅與不生滅,其實是一。「緣起性空」的佛法真義,啓示了佛教思想發展的實相。釋尊本是多說無常無我的,但依于緣起的無常無我,即體見緣起空寂的。」

  

  ^36《中論》卷2〈觀然可然品第10〉(大正30,15c24-25)。

  ^37

  (1)《中論》卷1〈觀六種品第5〉(青目釋):

  「『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是則不能見滅見安隱法。』若人未得道,不見諸法實相,愛見因緣故種種戲論,見法生時謂之爲有,取相言有;見法滅時謂之爲斷,取相言無。智者見諸法生即滅無見,見諸法滅即滅有見,是故于一切法雖有所見,皆如幻如夢,乃至無漏道見尚滅,何況余見!是故若不見滅見安隱法者,則見有見無。」(大正30,8a5-13)

  (2)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131:

  諸法的實相,不可以看作有相,也不可以看作無相,但「淺智」淺見的世間有情,或「見」到「諸法」的實「有」自相,或見到諸法的實「無」自「相」。其實,他「是」「不能見」到虛空及一切法的非有非無的緣起法的。不理解緣起法,就不能通達性空;不通達性空,就有自性見的戲論;有了實有的自性見,就不能見到「滅」除妄「見」的「安隱」寂靜的涅槃「法」。『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緣起幻有的虛空,是要承認的,從緣起中通達性空,通達了性空,就可證得安隱寂靜的涅槃了。

  ^38

  (1) 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104 ~ p.105:「聲聞乘的部派多,論典多,見解也多。以從空到有的意義來觀察,玄奘叁藏曾有六宗之判。一、我法俱有宗──犢子本末五部及說轉部(經量本計)。二、法有我無宗──說一切有部。叁、法無去來宗──大衆分別說系及經量部。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

  

  (2) 華嚴宗判爲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叁)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參見: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1(大正35,116b3-29)

  

  ^39 以蘊、處、界叁科來說:(一)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皆是實有。(二)經部師主張:唯界是實,蘊、處爲假。(叁)世親《俱舍論》主張:唯蘊是假,處、界是實。(參見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194~p.200)

  ^40

  (1)《空之探究》p.216注18:《中論》〈觀法品〉,漢譯《般若燈論》與《大乘中觀釋論》,品名相同;而西藏所傳,月稱注本作〈觀我品〉,無畏等作〈觀我法品〉,「法」的古義,有些人是忘失了!

  

  (2)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308 ~ p.309:「法是軌持,軌是規律,或軌範;持是不變,或不失。事事物物中的不變軌律,含有本然性、必然性、普遍性的,都可以叫做法。合于常遍本然的理則法,有多種不同,但其中最徹底最究竟最高上的法,是一切法空性。現觀這真實空性法,所以叫觀法。」

  

  ^41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310 ~ p.312:

  本品(〈觀法品〉)的意義,中觀家的解釋,每有不同。如體悟的真理,是大乘所悟的?是小乘所悟的?大小乘所悟的,是同是異?這都是诤論所在。

  清辨說:小乘唯悟我空,大乘悟我法二空。所以他解釋本品時,就依這樣的見解去分別,以爲這頌是小乘所悟的,那頌是大乘所悟的。

  

  月稱說:大乘固然悟我法二空,小乘也同樣的可以悟入我法二空性。所以他解釋本品時,不分別大小。

  

  〔印順法師評:〕依本論(《中論》)以考察論主的真意,月稱所說是對的。本品先明我空,後明法空。大乘、小乘的正觀實相,確乎都要從我空下手的;通達了我空,即能通達我所法空。有我見必有我所見,得我空也可得法空。所以釋尊的本教,一致的直從我空入手。其中,悟二空淺的是小乘,如毛孔空;悟二空深的是大乘,如太虛空。悟入有淺深差別,而所悟的是同一空性;真理是不二的。

  

  本品在全論的科判中,青目的《中觀論釋》,西藏的《無畏論》,佛護的《中論釋》等,都說後二品是以聲聞法入第一義,前二十五品是以大乘法入第一義。這樣,本品是依大乘法悟入第一義了。

  

  〔印順法師評:〕但細究全論,實依四谛開章,本不能劃分大小。本品的頌文,從無我入觀,到辟支佛的悟入,也決非與二乘不同。所以,本品是正確指示佛法悟入真實的真義,即釋尊本教(阿含)所開示的;叁乘學者,無不依此觀門而悟入的。…… 佛的根本教典,主要的明體悟我空,所以論主說《阿含》多明無我,多說我空。但佛的本意,生死根本,是妄執實有,特別是妄執實有的自我,所以多開示無我空。如能真的解了我空,也就能進而體悟諸法無實的法空了。……從破我下手,顯示諸法的真實,爲叁乘學者共由的解脫門。……一切法性空,卻要從我空入手,此是本論如實體見釋尊教意的特色。

  

  ^42《中論》卷3〈觀法品第18〉(大正30,24a11-12)。

  ^43《中論》卷3〈觀法品第18〉(大正30,24a13-14)。

  ^44《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22-23)。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節《中論》與《阿含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