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般若经》有差别,但以空寂无戏论为归趣,也就是学佛者的究极理想,不可说是有差别的。35
五、《中论》抉择《阿含经》与阿毗达磨论,而贯通了《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p.213~p.214)
(一)龙树的时代,佛法因不断发展而已分化成众多部派,部派间异见纷纭,莫衷一是。《中论》说:
「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36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37
声闻各部派,或说有我有法,或说我无法有;38或说一切法有,或说部分有而部分无。39
这样的异见纷纭,与《阿含经》义大有距离了!所以《中论》引用《阿含经》说,抉择遮破各部派(及外道)的妄执,显示佛法的如实义。
(二)如〈观法品第18〉,法是圣者所觉证的。40
〈观法品〉从观「无我我所」而契入寂灭,正是《阿含经》义。41 品末说: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42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43
上一偈,总结声闻法,下一偈是出于无佛世的辟支佛;二乘圣者,都是这样悟入法性的。
所以,或以为前二十五品明大乘第一义,后二品明声闻第一义,是我所不能赞同的。
(三)又如〈观四谛品第24〉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44依空而能成立的一切法,出世法是四谛──法,四果──僧,佛,也就是三宝;世间法是生死的罪福业报。
(四)总之,依《阿含经》说,遮破异义,显示佛说的真义,确是《中论》的立场。当然这不是说与大乘无关,而是说:《中论》阐明的一切法空,为一切佛法的如实义,通于二乘;如要论究大乘,这就是大乘的如实义,依此而广明大乘行证。所以,龙树本着大乘的深见,抉择《阿含经》(及「阿毗达磨论」)义,而贯通了《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如佛法而确有「通教」的话,《中论》可说是典型的佛法通论了!
注解
^1
(1)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37:「龙树是论师,但也有经师随机方便而贯通的特长,一切论议是与修持相关联的。」
(2)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二册p.6:「对于佛的应机说法,或广或略,或同或异,或浅或深,加以分别、抉择、条理,使佛法的义解与修行次第,有一完整而合理的体系,所以佛法是宗教而又富于学术性的。但论者的思想方式,各有所长;不同的传承发展,论义也就有部派的异义。等到「大乘佛法」兴起,又依大乘经造论。如龙树论,是南方经师及北方论学的综合者。无着、世亲等论书,渊源于说一切有部的经师及论师,更接近阿毗达磨论者。论是经过分别、抉择,不是依文解义的。」
^2 如无著菩萨造,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金刚般若论》(大正25,757a~766a);无著菩萨造,隋达摩岌多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大正25,766b~781a)。
^3
(1)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83:「初期的圣典,大概的说:法(经)的论书,有阿毗达磨论、释经论、观行论,形成以阿毗达磨论为主的,离经法而独立的论藏。」
(2)《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857:「论书,以『阿毗达磨』为主流,而佛教界还有『释经论』(《顺正理论》卷71,大正29,728a)、『观行论』(《顺正理论》卷59,大正29,668b)的存在。《义释》的性质,是「释经论」;《无碍解道》的性质,是「观行论」。与「经师」的「释经论」,「瑜伽师」(禅师)的「观行论」,风格多少不同;这是铜鍱部阿毗达磨者所作,有阿毗达磨的气味,但到底不是阿毗达磨论。」
^4 僧肇着《肇论》卷1:「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大正45,151a21~22)。
^5《中论》卷1〈观因缘品第一〉(大正30,1b14~16)。
^6《空之探究》p.218 ~ p.219:
《中论》依缘起而明即空的中道。空是离诸见的,「下本般若」确是这样说的:「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受等同此说)(《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40b)。但经文说空,多约涅槃超越说,或但名虚妄无实说。依缘起说中道,「下本般若」末后才说到,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8,578c)说:「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尽,(如)虚空无尽故,般若波罗蜜无尽。……色无尽故,是生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无尽故,是生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如是观十二因缘,离于二边,是为菩萨不共之法」。《阿含经》说,佛是顺逆观十二缘起而成佛的。「下本般若」末后,正是说明菩萨坐道场,得一切智(智)的般若正观。不落二边(中道)的缘起,《般若经》说是「如虚空不可尽」。但如虚空不可尽,经上也约五蕴、十二处等说,所以不能说是以缘起来阐明中道,因为在《般若经》的历法明空中,缘起与蕴、处、界、谛、道品等一样,只是种种法门的一门而已
^7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18;p.24。
^8
(1)《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翻译之记》:
「龙胜菩萨通法之师,依《大般若》,而造《中论》众典,于义包而不悉。大乘论师,名阿僧佉,解未解处,别为此部。」(大正30,39c10-12 )
(2)龙胜菩萨造,无著菩萨释《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卷上:
「问曰:汝说此论,义无次第,或有次第,何意因缘,而说义论,如所依法,如是造论?
答曰:此如是义。世尊已于《大经》中说言:『憍尸迦!于未来世,若善男子,若善女人,随自意解,为他说此般若波罗蜜,彼人唯说相似般若波罗蜜,非说真实般若波罗蜜。…‥佛言:憍尸迦!彼人当说色无常,乃至说识无常。如是说苦、无我、不寂静、空、无相、无愿,如是乃至说一切智。彼如是人,不知方便,有所得故。…‥若是般若波罗蜜者,彼无少法可取可舍,若生,若灭,若断,若常,若一义,若异义,若来,若去,此是真实般若波罗蜜。』(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1,大正7,784c21-785b2)依彼因缘故造此论,我如是知般若波罗蜜。此方便故,我今解释,所谓入《中论》门。」(大正30,40 a3~b1)。
(3)《顺中论》卷下:「问曰:何者阿含?答曰:此如是义,于《大经》中,如来说言:须菩提!一切诸法去来行空,彼人不觉,取着不舍,而彼空法,不去不来,无有一法而不空者。又复说言:一切诸法悉不来者,此是阿含。」(大正30,49c3~8)
^9
(1)《般若灯论释》卷1〈释观缘品第一〉:「『普断诸分别,灭一切戏论;能拔除有根,巧说真实法;于非言语境,善安立文字;破恶慧妄心,是故稽首礼。』释曰:如是等偈,其义云何?我师圣者,如自所证,于深般若波罗蜜中,审验真理,开显实义,为断诸恶邪慧网故。彼恶见者,虽修梵行,以迷惑故,皆成不善。今欲令彼悟解正道,依净阿含,作此《中论》,宣通佛语。」(大正30,51b22~c1)。
(2)《般若灯论释》卷15:「以《般若》妙理,开演此《中论》。」(大正30,135c11)
^10《中观今论》p.18~p.23。《中观论颂讲记》p.43~p.46。
^11参见《空之探究》p.218~p.219;p.223~p.224。
^12
《杂阿含经》卷12(300经):「佛告婆罗门:自作自觉,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大正2,85c10~15)
另参见《杂阿含经》卷34(961经),大正2,245b。
^13 《杂阿含经》卷12(297经):「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缘无明故有行。」(大正2,84c20~25)
^14 《杂阿含经》卷13(335经):「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大正2,92c16~24)
^15 《杂阿含经》卷12(293经):「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大正2,83c13~17)
^16
《中论》卷2〈观本际品第11〉:「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大正30,16a8-9)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209:「释尊在经上说:『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本际不可得』。什么叫本际?为什么不可得?本际是本元边际的意思,是时间上的最初边,是元始…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节《中论》与《阿含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