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
第二节 《中论》与《阿含经》(p.209~p.216)
一、论书之类别(p.209)
论书,有「释经论」,「宗经论」。
【(一)释经论】
释经论,是依经文次第解说的。
有的以为:如来应机说法,所集的经不一定是一会说的,所以不妨说了再说,也不妨或浅或深。
有的以为:如来是一切智人,说法是不会重复的,所以特重先后次第。
《大智度论》与《十住毗婆沙论》,是释经论而属于前一类型的,有南方(重)经师的风格1;与(重)论师所作的经释,如无着的释经论2,体裁不同。
【(二)宗经论】
宗经论,是依一经或多经而论究法义,有阿毗达磨传统的,都是深思密察,审决法义,似乎非此不可。《中论》是宗经论,但重在抉择深义。
【(三)观行论】
其实,论书还有「观行论」3一类,以观行(止观)为主。《中论》二十七品,每品都称为「观」,所以古称《中论》为中观。如僧肇《物不迁论》说:「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4。
【※】
《中论》是宗经论,以观行为旨趣,而不是注重思辨的。
龙树所学,综贯南北、大小,而表现出独到的立场。
现在论究龙树的空义,以《中论》为主,这是后期中观学者所共通的;以《大智度论》等为助,说明《中论》所没有详论的问题。
二、《中论》与《阿含经》、《般若经》之关系(p.209~p.210)
【(一)《中论》的核心论题】
《中论》开宗明义,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5。
《中论》所要论的,是因缘,(新译为缘起),是八不的缘起;八不的缘起,就是中道。
【(二)从八不缘起看《中论》与《般若经》之关系(p.210)】
八不缘起的含义,可说与《般若经》相同;而以缘起为论题,以八不来阐明,却不是《般若经》的。6
【(三)《中论》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抉发《阿含》的缘起深义(p.210)】
我(印顺法师)以为:
「《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是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
「《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确认缘起、空、中道为佛法的根本深义。……抉发《阿含》的缘起深义,将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7。
这一理解,我曾广为引证,但有些人总觉得《中论》是依《般若经》造的。
这也难怪!印度论师──《顺中论》8、《般若灯论》9等,已就是这样说了。
【(四)《中论》本着「般若法门」的深悟,而抉发《阿含经》的深义(p.210)】
我也不是说,《中论》与《般若经》无关,而是说:龙树本着「般若法门」的深悟,不如有些大乘学者,以为大乘别有法源,而〔是〕肯定为佛法同一本源。不过一般声闻学者,偏重事相的分别,失去了佛说的深义。所以〔龙树《中论》〕就《阿含经》所说的,引起部派异执的,一一加以遮破,而显出《阿含经》的深义,也就通于《般若》的深义。
三、《中论》为《阿含经》之通论(p.210~p.213)
从前所论证过的,现在再叙述一下10:
【(一)以八不说明中道的缘起说,渊源于《阿含经》(p.210~p.211)】
《中论》的归敬颂,明八不的缘起。缘起是佛法不共外道的特色,缘起是离二边的中道。说缘起而名为「中」(论),是《阿含》而不是《般若》。11
中道中,
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阿含经》卷12(300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受],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2。
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阿含经》卷12(297经)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故有行」13。
不来不出的中道,如《杂阿含经》卷13(335经)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4。
不生不灭的中道,《阿含经》约无为──涅槃说。15涅槃是苦的止息、寂灭,在《阿含经》中,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阐明的。
以八不说明中道的缘起说,渊源于《杂阿含经》说,是不庸怀疑的!
【(二)《中论》引证的佛说多出于《阿含经》(p.211~p.212)】
《中论》所引证的佛说,多出于《阿含经》。
〈观本际品第11〉说:「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16,出于《杂阿含经》卷10(266经)说:「无始生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17。「无始生死」的经说,龙树引归「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18的空义。
〈观行品第13〉说:「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19。以有为诸行,由妄取而成的虚诳[妄],以涅槃为不虚诳;龙树解说为:「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20。
〈观有无品第15〉说:「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21。此出于《杂阿含经》卷12(301经)说:「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离无);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离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22。
离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为《中论》重要的教证。
〈观四谛品第24〉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23。这如《增壹阿含经》说:「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设吾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24。
各部广律,在梵天请法前,也有此「不欲说法」的记录。25
〈观四谛品第24〉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26,如《稻秆经》说27。见缘起即见法(四谛),如《中阿含》《象迹喻经》说28。
〈观涅槃品第25〉说:「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29。这是《杂阿含经》卷9(249经)说:「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离诸虚伪[戏论],得般涅槃,此则佛说」30。
【(三)《中论》所讨论的内容是「阿含」、「阿毗达磨」的法义(p.212~p.213)】
*《中论》凡二十七品。
《青目释》以为:
前二十五品,「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后二品「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31;《无畏论》也这样说。32
〔印顺法师评:〕
然依上文所说,缘起中道的八不文证,及多引《阿含经》说,我不能同意这样的判别。《中论》所观所论的,没有大乘法的术语,如菩提心,六波罗蜜,十地,庄严佛土等,而是「阿含」及「阿毗达磨」的法义。《中论》是依四谛次第的,只是经大乘行者的观察,抉发《阿含经》的深义,与大乘深义相契合而已。
**这不妨略为分析:
初二品:总观八不的始终
〈观(因)缘品第1〉观缘起的集无所生。
〈观去来品第2〉观缘起的灭无所去。
这二品,观缘起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总观八不的始终。
第3品~第27品:别观四谛
※以下别观:
(A)苦谛(第3~第5品)
〈观六情品第3〉,〈观五阴品第4〉,〈观六种[界]品第5〉,即观六处、五蕴、六界,论究世间──苦的中道。
(B)集谛(第6~第17品)
〈观染染者品第6〉,观烦恼法;
〈观三相品第7〉,观有为──烦恼所为法的三相。
〈观作作者品第8〉,〈观本住品第9〉,〈观然可然品第10〉,明作者、受者不可得。与上二品合起来,就是论究惑招生死,作即受果的深义。
〈观本际品第11〉,明生死本际不可得,
〈观苦品第12〉,明苦非自、他、共、无因作,而是依缘生。
〈观行品第13〉,明诸行的性空。
〈观合品第14〉,明三和合触的无性。
〈观有无品第15〉,明缘起法非有非无。
〈观缚解品第16〉,从生死流转说到还灭,从生死系缚说到解脱。
〈观业品第17〉,更是生死相续的要事。
从〈观染染者品第6〉以来,共十二品,论究世间集的中道。
(C)灭谛(第18~第25品)
〈观法品第18〉,明「知法入法」的现观。
〈观时品第19〉,〈观因果品第20〉,〈观成坏品第21〉,明三世、因果与得失,是有关修证的重要论题。
〈观如来品第22〉,明创觉正法者。
〈观颠倒品第23〉,观三毒、染净、四倒的无性。
〈观四谛品第24〉,明所悟的谛理。
〈观涅槃品第25〉,观涅槃无为、无受的真义。
从〈观法品第18〉到此,论究世间集灭的中道。
(D)道谛(第26~第27品)
〈观十二因缘品第26〉,正观缘起。
〈观邪见品第27〉,远离邪见。
这二品,论究世间灭道的中道。
四、《阿含》与《般若经》说「空」的异同(p.213)
《中论》与「阿含经」的关系,明确可见。
(一)《阿含》说空33,没有《中论》那样的明显,没有明说一切法空。说种种空,说一切法空的,是初期大乘的《般若经》。
(二)《般若经》说空34,主要是佛法的甚深义,是不退菩萨所悟入的,也是声闻圣者所共的。
(三)《阿含经》说法的方便,与…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节《中论》与《阿含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