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節《中論》與《阿含經》

  第四章_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

  第二節 《中論》與《阿含經》(p.209~p.216)

  一、論書之類別(p.209)

  論書,有「釋經論」,「宗經論」。

  

  【(一)釋經論】

  釋經論,是依經文次第解說的。

  

  有的以爲:如來應機說法,所集的經不一定是一會說的,所以不妨說了再說,也不妨或淺或深。

  有的以爲:如來是一切智人,說法是不會重複的,所以特重先後次第。

  《大智度論》與《十住毗婆沙論》,是釋經論而屬于前一類型的,有南方(重)經師的風格1;與(重)論師所作的經釋,如無著的釋經論2,體裁不同。

  

  【(二)宗經論】

  宗經論,是依一經或多經而論究法義,有阿毗達磨傳統的,都是深思密察,審決法義,似乎非此不可。《中論》是宗經論,但重在抉擇深義。

  

  【(叁)觀行論】

  其實,論書還有「觀行論」3一類,以觀行(止觀)爲主。《中論》二十七品,每品都稱爲「觀」,所以古稱《中論》爲中觀。如僧肇《物不遷論》說:「中觀雲: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4。

  

  【※】

  《中論》是宗經論,以觀行爲旨趣,而不是注重思辨的。

  龍樹所學,綜貫南北、大小,而表現出獨到的立場。

  現在論究龍樹的空義,以《中論》爲主,這是後期中觀學者所共通的;以《大智度論》等爲助,說明《中論》所沒有詳論的問題。

  

  二、《中論》與《阿含經》、《般若經》之關系(p.209~p.210)

  【(一)《中論》的核心論題】

  《中論》開宗明義,是:「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5。

  

  《中論》所要論的,是因緣,(新譯爲緣起),是八不的緣起;八不的緣起,就是中道。

  

  【(二)從八不緣起看《中論》與《般若經》之關系(p.210)】

  八不緣起的含義,可說與《般若經》相同;而以緣起爲論題,以八不來闡明,卻不是《般若經》的。6

  

  【(叁)《中論》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p.210)】

  我(印順法師)以爲:

  

  「《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是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

  「《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爲佛法的根本深義。……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于緣起中道的盤石」7。

  這一理解,我曾廣爲引證,但有些人總覺得《中論》是依《般若經》造的。

  

  這也難怪!印度論師──《順中論》8、《般若燈論》9等,已就是這樣說了。

  

  【(四)《中論》本著「般若法門」的深悟,而抉發《阿含經》的深義(p.210)】

  我也不是說,《中論》與《般若經》無關,而是說:龍樹本著「般若法門」的深悟,不如有些大乘學者,以爲大乘別有法源,而〔是〕肯定爲佛法同一本源。不過一般聲聞學者,偏重事相的分別,失去了佛說的深義。所以〔龍樹《中論》〕就《阿含經》所說的,引起部派異執的,一一加以遮破,而顯出《阿含經》的深義,也就通于《般若》的深義。

  

  叁、《中論》爲《阿含經》之通論(p.210~p.213)

  從前所論證過的,現在再敘述一下10:

  

  【(一)以八不說明中道的緣起說,淵源于《阿含經》(p.210~p.211)】

  《中論》的歸敬頌,明八不的緣起。緣起是佛法不共外道的特色,緣起是離二邊的中道。說緣起而名爲「中」(論),是《阿含》而不是《般若》。11

  

  中道中,

  

  不常不斷的中道,如《雜阿含經》卷12(300經)說:「自作自覺[受],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受],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2。

  

  不一不異的中道,如《雜阿含經》卷12(297經)說:「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緣無明故有行」13。

  

  不來不出的中道,如《雜阿含經》卷13(335經)說:「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14。

  

  不生不滅的中道,《阿含經》約無爲──涅槃說。15涅槃是苦的止息、寂滅,在《阿含經》中,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闡明的。

  以八不說明中道的緣起說,淵源于《雜阿含經》說,是不庸懷疑的!

  

  【(二)《中論》引證的佛說多出于《阿含經》(p.211~p.212)】

  《中論》所引證的佛說,多出于《阿含經》。

  〈觀本際品第11〉說:「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16,出于《雜阿含經》卷10(266經)說:「無始生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17。「無始生死」的經說,龍樹引歸「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18的空義。

  〈觀行品第13〉說:「如佛經所說,虛诳妄取相」19。以有爲諸行,由妄取而成的虛诳[妄],以涅槃爲不虛诳;龍樹解說爲:「佛說如是事,欲以示空義」20。

  〈觀有無品第15〉說:「佛能滅有無,于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21。此出于《雜阿含經》卷12(301經)說:「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離無);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離有):是名離于二邊,說于中道」22。

  離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爲《中論》重要的教證。

  

  〈觀四谛品第24〉說:「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23。這如《增壹阿含經》說:「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24。

  各部廣律,在梵天請法前,也有此「不欲說法」的記錄。25

  

  〈觀四谛品第24〉說:「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26,如《稻稈經》說27。見緣起即見法(四谛),如《中阿含》《象迹喻經》說28。

  〈觀涅槃品第25〉說:「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29。這是《雜阿含經》卷9(249經)說:「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離諸虛僞[戲論],得般涅槃,此則佛說」30。

  【(叁)《中論》所討論的內容是「阿含」、「阿毗達磨」的法義(p.212~p.213)】

  *《中論》凡二十七品。

  

  《青目釋》以爲:

  前二十五品,「以摩诃衍說第一義道」,後二品「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31;《無畏論》也這樣說。32

  〔印順法師評:〕

  然依上文所說,緣起中道的八不文證,及多引《阿含經》說,我不能同意這樣的判別。《中論》所觀所論的,沒有大乘法的術語,如菩提心,六波羅蜜,十地,莊嚴佛土等,而是「阿含」及「阿毗達磨」的法義。《中論》是依四谛次第的,只是經大乘行者的觀察,抉發《阿含經》的深義,與大乘深義相契合而已。

  **這不妨略爲分析:

  

  初二品:總觀八不的始終

  〈觀(因)緣品第1〉觀緣起的集無所生。

  〈觀去來品第2〉觀緣起的滅無所去。

  這二品,觀緣起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總觀八不的始終。

  第3品~第27品:別觀四谛

  ※以下別觀:

  (A)苦谛(第3~第5品)

  

  〈觀六情品第3〉,〈觀五陰品第4〉,〈觀六種[界]品第5〉,即觀六處、五蘊、六界,論究世間──苦的中道。

  (B)集谛(第6~第17品)

  

  〈觀染染者品第6〉,觀煩惱法;

  〈觀叁相品第7〉,觀有爲──煩惱所爲法的叁相。

  〈觀作作者品第8〉,〈觀本住品第9〉,〈觀然可然品第10〉,明作者、受者不可得。與上二品合起來,就是論究惑招生死,作即受果的深義。

  〈觀本際品第11〉,明生死本際不可得,

  〈觀苦品第12〉,明苦非自、他、共、無因作,而是依緣生。

  〈觀行品第13〉,明諸行的性空。

  〈觀合品第14〉,明叁和合觸的無性。

  〈觀有無品第15〉,明緣起法非有非無。

  〈觀縛解品第16〉,從生死流轉說到還滅,從生死系縛說到解脫。

  〈觀業品第17〉,更是生死相續的要事。

  從〈觀染染者品第6〉以來,共十二品,論究世間集的中道。

  (C)滅谛(第18~第25品)

  

  〈觀法品第18〉,明「知法入法」的現觀。

  〈觀時品第19〉,〈觀因果品第20〉,〈觀成壞品第21〉,明叁世、因果與得失,是有關修證的重要論題。

  〈觀如來品第22〉,明創覺正法者。

  〈觀顛倒品第23〉,觀叁毒、染淨、四倒的無性。

  〈觀四谛品第24〉,明所悟的谛理。

  〈觀涅槃品第25〉,觀涅槃無爲、無受的真義。

  從〈觀法品第18〉到此,論究世間集滅的中道。

  (D)道谛(第26~第27品)

  

  〈觀十二因緣品第26〉,正觀緣起。

  〈觀邪見品第27〉,遠離邪見。

  這二品,論究世間滅道的中道。

  四、《阿含》與《般若經》說「空」的異同(p.213)

  《中論》與「阿含經」的關系,明確可見。

  

  (一)《阿含》說空33,沒有《中論》那樣的明顯,沒有明說一切法空。說種種空,說一切法空的,是初期大乘的《般若經》。

  

  (二)《般若經》說空34,主要是佛法的甚深義,是不退菩薩所悟入的,也是聲聞聖者所共的。

  

  (叁)《阿含經》說法的方便,與…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節《中論》與《阿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