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節《中論》與《阿含經》▪P2

  ..續本文上一頁《般若經》有差別,但以空寂無戲論爲歸趣,也就是學佛者的究極理想,不可說是有差別的。35

  五、《中論》抉擇《阿含經》與阿毗達磨論,而貫通了《阿含》與《般若》等大乘經(p.213~p.214)

  (一)龍樹的時代,佛法因不斷發展而已分化成衆多部派,部派間異見紛纭,莫衷一是。《中論》說:

  「若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當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36

  「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是則不能見,滅見安隱法。」37

  

  聲聞各部派,或說有我有法,或說我無法有;38或說一切法有,或說部分有而部分無。39

  這樣的異見紛纭,與《阿含經》義大有距離了!所以《中論》引用《阿含經》說,抉擇遮破各部派(及外道)的妄執,顯示佛法的如實義。

  

  (二)如〈觀法品第18〉,法是聖者所覺證的。40

  〈觀法品〉從觀「無我我所」而契入寂滅,正是《阿含經》義。41 品末說:

  「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42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盡,諸辟支佛智,從于遠離生。」43

  

  上一偈,總結聲聞法,下一偈是出于無佛世的辟支佛;二乘聖者,都是這樣悟入法性的。

  所以,或以爲前二十五品明大乘第一義,後二品明聲聞第一義,是我所不能贊同的。

  

  (叁)又如〈觀四谛品第24〉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44依空而能成立的一切法,出世法是四谛──法,四果──僧,佛,也就是叁寶;世間法是生死的罪福業報。

  

  (四)總之,依《阿含經》說,遮破異義,顯示佛說的真義,確是《中論》的立場。當然這不是說與大乘無關,而是說:《中論》闡明的一切法空,爲一切佛法的如實義,通于二乘;如要論究大乘,這就是大乘的如實義,依此而廣明大乘行證。所以,龍樹本著大乘的深見,抉擇《阿含經》(及「阿毗達磨論」)義,而貫通了《阿含》與《般若》等大乘經。如佛法而確有「通教」的話,《中論》可說是典型的佛法通論了!

  注解

  ^1

  (1)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37:「龍樹是論師,但也有經師隨機方便而貫通的特長,一切論議是與修持相關聯的。」

  

  (2) 印順法師《華雨集》第二冊p.6:「對于佛的應機說法,或廣或略,或同或異,或淺或深,加以分別、抉擇、條理,使佛法的義解與修行次第,有一完整而合理的體系,所以佛法是宗教而又富于學術性的。但論者的思想方式,各有所長;不同的傳承發展,論義也就有部派的異義。等到「大乘佛法」興起,又依大乘經造論。如龍樹論,是南方經師及北方論學的綜合者。無著、世親等論書,淵源于說一切有部的經師及論師,更接近阿毗達磨論者。論是經過分別、抉擇,不是依文解義的。」

  

  ^2 如無著菩薩造,隋南印度叁藏達磨笈多譯《金剛般若論》(大正25,757a~766a);無著菩薩造,隋達摩岌多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大正25,766b~781a)。

  ^3

  (1)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83:「初期的聖典,大概的說:法(經)的論書,有阿毗達磨論、釋經論、觀行論,形成以阿毗達磨論爲主的,離經法而獨立的論藏。」

  

  (2)《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857:「論書,以『阿毗達磨』爲主流,而佛教界還有『釋經論』(《順正理論》卷71,大正29,728a)、『觀行論』(《順正理論》卷59,大正29,668b)的存在。《義釋》的性質,是「釋經論」;《無礙解道》的性質,是「觀行論」。與「經師」的「釋經論」,「瑜伽師」(禅師)的「觀行論」,風格多少不同;這是銅鍱部阿毗達磨者所作,有阿毗達磨的氣味,但到底不是阿毗達磨論。」

  

  ^4 僧肇著《肇論》卷1:「中觀雲: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動而求靜,以知物不遷。」(大正45,151a21~22)。

  ^5《中論》卷1〈觀因緣品第一〉(大正30,1b14~16)。

  ^6《空之探究》p.218 ~ p.219:

  《中論》依緣起而明即空的中道。空是離諸見的,「下本般若」確是這樣說的:「以空法住般若波羅蜜,……不應住色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淨若不淨,……若我若無我,……若空若不空。」(受等同此說)(《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40b)。但經文說空,多約涅槃超越說,或但名虛妄無實說。依緣起說中道,「下本般若」末後才說到,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9(大正8,578c)說:「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無盡,(如)虛空無盡故,般若波羅蜜無盡。……色無盡故,是生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無盡故,是生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菩薩坐道場時,如是觀十二因緣,離于二邊,是爲菩薩不共之法」。《阿含經》說,佛是順逆觀十二緣起而成佛的。「下本般若」末後,正是說明菩薩坐道場,得一切智(智)的般若正觀。不落二邊(中道)的緣起,《般若經》說是「如虛空不可盡」。但如虛空不可盡,經上也約五蘊、十二處等說,所以不能說是以緣起來闡明中道,因爲在《般若經》的曆法明空中,緣起與蘊、處、界、谛、道品等一樣,只是種種法門的一門而已

  ^7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18;p.24。

  ^8

  (1)《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翻譯之記》:

  「龍勝菩薩通法之師,依《大般若》,而造《中論》衆典,于義包而不悉。大乘論師,名阿僧佉,解未解處,別爲此部。」(大正30,39c10-12 )

  (2)龍勝菩薩造,無著菩薩釋《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卷上:

  「問曰:汝說此論,義無次第,或有次第,何意因緣,而說義論,如所依法,如是造論?

  答曰:此如是義。世尊已于《大經》中說言:『憍屍迦!于未來世,若善男子,若善女人,隨自意解,爲他說此般若波羅蜜,彼人唯說相似般若波羅蜜,非說真實般若波羅蜜。…‥佛言:憍屍迦!彼人當說色無常,乃至說識無常。如是說苦、無我、不寂靜、空、無相、無願,如是乃至說一切智。彼如是人,不知方便,有所得故。…‥若是般若波羅蜜者,彼無少法可取可舍,若生,若滅,若斷,若常,若一義,若異義,若來,若去,此是真實般若波羅蜜。』(參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1,大正7,784c21-785b2)依彼因緣故造此論,我如是知般若波羅蜜。此方便故,我今解釋,所謂入《中論》門。」(大正30,40 a3~b1)。

  (3)《順中論》卷下:「問曰:何者阿含?答曰:此如是義,于《大經》中,如來說言:須菩提!一切諸法去來行空,彼人不覺,取著不舍,而彼空法,不去不來,無有一法而不空者。又複說言:一切諸法悉不來者,此是阿含。」(大正30,49c3~8)

  ^9

  (1)《般若燈論釋》卷1〈釋觀緣品第一〉:「『普斷諸分別,滅一切戲論;能拔除有根,巧說真實法;于非言語境,善安立文字;破惡慧妄心,是故稽首禮。』釋曰:如是等偈,其義雲何?我師聖者,如自所證,于深般若波羅蜜中,審驗真理,開顯實義,爲斷諸惡邪慧網故。彼惡見者,雖修梵行,以迷惑故,皆成不善。今欲令彼悟解正道,依淨阿含,作此《中論》,宣通佛語。」(大正30,51b22~c1)。

  

  (2)《般若燈論釋》卷15:「以《般若》妙理,開演此《中論》。」(大正30,135c11)

  

  ^10《中觀今論》p.18~p.23。《中觀論頌講記》p.43~p.46。

  ^11參見《空之探究》p.218~p.219;p.223~p.224。

  ^12

  《雜阿含經》卷12(300經):「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大正2,85c10~15)

  

  另參見《雜阿含經》卷34(961經),大正2,245b。

  

  ^13 《雜阿含經》卷12(297經):「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大正2,84c20~25)

  ^14 《雜阿含經》卷13(335經):「雲何爲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大正2,92c16~24)

  ^15 《雜阿含經》卷12(293經):「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大正2,83c13~17)

  ^16

  《中論》卷2〈觀本際品第11〉:「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大正30,16a8-9)

  

  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209:「釋尊在經上說:『衆生無始以來,生死本際不可得』。什麼叫本際?爲什麼不可得?本際是本元邊際的意思,是時間上的最初邊,是元始…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節《中論》與《阿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