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節 龍樹與龍樹論▪P2

  ..續本文上一頁自由擇取,可說適應的不同,也表示了無所適從。這由于後期的龍樹學者,只知龍樹所造的《中論》等五正理聚,但五正理聚抉擇甚深空義,而略于世俗的安立。

  

  六、《大智度論》是否爲龍樹所造(p.206~p.207)

  【(一)西藏所傳後期中觀學不知《大智度論》等論】

  龍樹爲大乘行者,抉擇甚深空義,難道沒有論菩薩廣大行嗎?西元四、五世紀間,由鸠摩羅什傳來的,有《般若經》(二萬二千頌本)的釋論──《大智度論》,《華嚴經》「十地品」的釋論──《十住毗婆沙論》。這兩部龍樹論,是在甚深義的基石上,明菩薩廣大行;對于境、行、果,都有所解說,特別是聲聞與菩薩的同異。

  

  龍樹曾在北方修學;《大智度論》說到聲聞學派,特重于說一切有系。龍樹學與北方(聲聞及大乘般若)佛教的關系極深,宏傳于北方,很早就經西域而傳入我國。

  

  北印度的佛教,漸漸的衰了。後起的佛護、清辨,生于南方;在中印度學得中觀學,又弘傳于南方。這所以西藏所傳的後期中觀學,竟不知道《大智度論》等。23世俗安立,也就不免無所適從了!

  

  【(二)《大智度論》論文雖有部分疑義,但大體應爲龍樹所造】

  近代的部分學者,由于西藏沒有《大智度論》,月稱、清辨等沒有說到《大智度論》等,而《大智度論》論文,也有幾處可疑24,因此說《大智度論》不是龍樹造的。

  

  我(印順法師)以爲,簡譯全書爲叁分之一的《大智度論》,是一部十萬偈的大論。《大智度論》的體例,如僧睿《序》所說:「其爲論也,初辭擬之,必標衆異以盡美;卒成之終,則舉無執以盡善。」25這與《大毗婆沙論》的體例:「或即其殊辯,或標之铨評」26,非常近似。這樣的大部論著,列舉當時(及以前)的論義,在流傳中,自不免有增補的成分,與《大毗婆沙論》的集成一樣。如摭拾幾點,就懷疑全部不是龍樹論,違反千百年來的成說,那未免太輕率了!

  

  無論如何,這是早期的龍樹學。

  

  注解

  ^1 大乘八宗:叁論宗、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禅宗、淨土宗、密宗、律宗。

  ^2 《入楞伽經》卷9:「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爲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大正16,569a24~27)

  ^3

  關于「龍猛」之譯名,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卷8:「南印度那伽阏剌樹那菩薩(唐言龍猛;舊譯曰龍樹,非也),幼傳雅譽,長擅高名,舍離欲愛,出家修學,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有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機神警悟。」(大正51,912c17~20)

  

  又法雲《翻譯名義集》卷1:「《西域記》雲:『那伽阏(音遏)刺那,此雲龍猛,舊曰龍樹,訛也。』什曰本傳雲:『其母樹下生之,因目阿周那,阿周那者,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字,號曰龍樹。』」(大正54,1065c15~18)

  

  ^4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121:

  「漢譯《楞伽經》的龍樹,依梵本及藏文本,是Nāgāhvaya,譯義爲「龍呼」、「龍叫」或「龍猛」,與龍樹的梵語不合,應該是龍樹以外另一位大德比丘。藏譯本的《大雲經》說:梨車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在佛滅後四百年出家,名龍叫(Nāgāhvaya)比丘,盛大弘通我(佛)的教法;也說到得初(歡喜)地。

  

  月稱(Candrakīrti)造的《入中論》(釋),也引《大雲經》一切有情樂見童子,以龍名比丘,廣大佛的教法。月稱的引文,也以爲就是龍樹的。

  

  多拉那他(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說:南方阿阇黎龍叫,真實名字是如來賢(Tathāgata-bhadra),與提婆同時,爲「唯識中道義」的唱道者。

  

  在佛法中,如來藏與唯識(唯心)論,確是一脈相通的。這位持法比丘──一切世間樂見,可能就是龍叫,而被集入《楞伽經》中。「龍」,傳說中與龍樹相混雜,于是龍樹與一切世間樂見比丘,也被糾纏在一起了。」

  

  ^5多拉那他《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譯本p.139)。

  ^6 《入中論》卷2:「問:如何得知龍猛菩薩無倒解釋經義?答:由教證知。如《楞伽經》雲:『南方碑達國有吉祥苾刍,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于世宏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大雲經》雲:『阿難陀!此離車子,一切有情樂見童子,于我滅度後滿四百年,轉爲苾刍,其名曰龍,廣宏我教法,後于極淨光世界成佛。』」(漢藏教理院刊本p.2~p.3)。

  ^7關于「一切有情樂見(或譯爲「一切世間樂見」)童子」,印順法師在《佛教史地考論》p.273~ p.274中說:

  「據一分學者傳說,一切世間樂見比丘,就是中觀論的作者──龍樹菩薩。龍樹也是南天竺人,也出于正法欲滅的時代;《楞伽經》說龍樹「往生安樂國」,《大法鼓經》也說世間樂見比丘「生安樂國」;《大雲經》說世間樂見比丘受娑多婆呵那王的護持,《西域記》也說龍樹受娑多婆呵(引正)王的護持。這樣,世間樂見比丘,很像就是龍樹了。但審細的研求起來,世間樂見比丘,到底是另外一人;不過在傳說中有些混雜而已。

  

  一、龍樹的《大智度論》,已引述到《大雲經》;龍樹是見過《大雲經》的,《大雲經》是先龍樹而成立的。

  

  二、龍樹說:「一切大乘經中,《般若經》最大」,確立于性空了義的見地,與《大雲》、《法鼓》等真常經,「一切空經是有余說」的思想,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一致。

  

  叁、羅什的龍樹傳,只說龍樹受一國王的護持,未說出名字;玄奘才肯定說是娑多婆诃那王。其實,娑多婆诃那,爲安達羅王朝諸王的通稱;安達羅王朝有叁百多年曆史,所以護持龍樹的,不一定就是護持世間樂見比丘的。

  

  四、《楞伽經》中「往生安樂國」的龍樹,梵語爲Nāgāhvaya(義譯爲龍叫,實爲弘揚唯識中道的「如來賢」的別名),與(中觀論主)龍樹梵語的Nāgārjuna不同。」

  

  ^8《大方等無想經》卷5(大正12,1100a6-9)。

  ^9《龍樹菩薩傳》(大正50,184a~185b)。

  ^10參見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454。

  ^1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4(大正8,555b3)

  ^12參見印順法師著,〈龍樹龍宮取經考〉,收于《佛教史地考論》p.211~p.221。

  ^13 印順法師《佛教史地考論》p.213 ~ p.214:「波斯匿王國名憍薩羅,但這是北憍薩羅,南方還有南憍薩羅。……從西元前叁世紀末到西元叁世紀初,以安達羅(Andhra)族興起而盛大的安達羅王朝,幅員極廣。如《西域記》中的南憍薩羅,馱那羯磔迦、羯[饑-幾+夌]伽、恭禦陀、烏荼等,都是屬于安達羅王朝的。《大唐西域記》(卷一○),護持龍樹的(安達羅王朝的)娑多婆诃王,也稱爲憍薩羅國王。據多氏《印度佛教史》(一五•叁)說:護持龍樹的南方國王,名優陀延王,也許是從烏荼得名的。

  ^14 《大唐西域記》卷10:「跋邏末羅耆厘山(唐言黑蜂)。」(大正51,929c23)

  ^15《高僧傳》卷2(大正50,331b20-23)

  ^16 關于龍樹菩薩壽長之傳說,《法苑珠林》卷53雲:「龍樹菩薩傳並付法藏傳雲:『有一大士,名曰龍樹(依傳雲:「佛去世後七百年內出現于世。」依奘法師傳雲:「西梵正音名爲龍猛,舊翻訛略,故曰龍樹。」佛去世後叁百年出現于世,壽年七百歲,故人錯稱佛滅後七百年出世)。…』」(大正53,681c21-23)

  ^17 《龍樹菩薩傳》(大正50,184c17-21);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123:優波提舍十萬偈」,應該就是《大智度論》;經的釋論,一般是稱爲「論議」──優波提舍的。《十住毗婆沙論》,是菩薩道──十地的廣釋,可能就是《莊嚴佛道論》。《中論》,傳說出于《無畏論》,那《無畏論》是龍樹所作偈頌(及注釋)的總集了。

  ^18 《壹輸盧迦論》中雲:「以何義故造此一偈論?」(大正30,253a9);又《一切經音義》卷66雲:「首盧(亦名室路迦,或言輸盧迦。彼印度數經皆以叁十二字爲一輸盧迦,或名伽陀,即一偈也。)」(大正54,741c24)。「輸盧迦」即śloka,印度以32音節爲一偈(śloka),故《壹輸盧迦論》意譯爲《一偈論》。

  ^1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大正25,57b8-11)

  ^20《大智度論》「後記」(大正25,756c14-18)

  ^21《菩提資糧論》共6卷(大正32冊),本頌是龍樹造,頌的解釋爲自在比丘。

  ^22 《空之探究》p.208,注12:「中國舊傳:提婆的弟子羅侯羅跋陀羅(Rāhulabhadra),「以常樂我淨釋八不」,顯然已傾向于《大般涅槃經》(前分)的「如來藏我」了。西藏傳說:羅&#x777a羅跋陀羅弟子,有羅侯羅密多羅(Rāhulamitra),再傳弟子龍友(Nāgamitra),龍友的弟子僧護。西元叁世紀末以下,約有一百年,龍樹學是衰落了;雖說傳承不絕,實沒有卓越的人物,中國佛教界,竟不知他們的名字。」

  ^23 關于後期中觀學者不知《大智度論》等論,另參見印順法師著《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收于《永光集》p.108~p.109。

  ^24參見印順法師《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收于《永光集》p.14~p.22。

  ^2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大正25,57a20-22)

  ^26《出叁藏記集》卷10(大正55,74a7)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節 龍樹與龍樹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