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节 龙树与龙树论▪P2

  ..续本文上一页自由择取,可说适应的不同,也表示了无所适从。这由于后期的龙树学者,只知龙树所造的《中论》等五正理聚,但五正理聚抉择甚深空义,而略于世俗的安立。

  

  六、《大智度论》是否为龙树所造(p.206~p.207)

  【(一)西藏所传后期中观学不知《大智度论》等论】

  龙树为大乘行者,抉择甚深空义,难道没有论菩萨广大行吗?西元四、五世纪间,由鸠摩罗什传来的,有《般若经》(二万二千颂本)的释论──《大智度论》,《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十住毗婆沙论》。这两部龙树论,是在甚深义的基石上,明菩萨广大行;对于境、行、果,都有所解说,特别是声闻与菩萨的同异。

  

  龙树曾在北方修学;《大智度论》说到声闻学派,特重于说一切有系。龙树学与北方(声闻及大乘般若)佛教的关系极深,宏传于北方,很早就经西域而传入我国。

  

  北印度的佛教,渐渐的衰了。后起的佛护、清辨,生于南方;在中印度学得中观学,又弘传于南方。这所以西藏所传的后期中观学,竟不知道《大智度论》等。23世俗安立,也就不免无所适从了!

  

  【(二)《大智度论》论文虽有部分疑义,但大体应为龙树所造】

  近代的部分学者,由于西藏没有《大智度论》,月称、清辨等没有说到《大智度论》等,而《大智度论》论文,也有几处可疑24,因此说《大智度论》不是龙树造的。

  

  我(印顺法师)以为,简译全书为三分之一的《大智度论》,是一部十万偈的大论。《大智度论》的体例,如僧睿《序》所说:「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25这与《大毗婆沙论》的体例:「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26,非常近似。这样的大部论着,列举当时(及以前)的论义,在流传中,自不免有增补的成分,与《大毗婆沙论》的集成一样。如摭拾几点,就怀疑全部不是龙树论,违反千百年来的成说,那未免太轻率了!

  

  无论如何,这是早期的龙树学。

  

  注解

  ^1 大乘八宗: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

  ^2 《入楞伽经》卷9:「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大正16,569a24~27)

  ^3

  关于「龙猛」之译名,玄奘译,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卷8:「南印度那伽阏剌树那菩萨(唐言龙猛;旧译曰龙树,非也),幼传雅誉,长擅高名,舍离欲爱,出家修学,深究妙理,位登初地。有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机神警悟。」(大正51,912c17~20)

  

  又法云《翻译名义集》卷1:「《西域记》云:『那伽阏(音遏)刺那,此云龙猛,旧曰龙树,讹也。』什曰本传云:『其母树下生之,因目阿周那,阿周那者,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字,号曰龙树。』」(大正54,1065c15~18)

  

  ^4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121:

  「汉译《楞伽经》的龙树,依梵本及藏文本,是Nāgāhvaya,译义为「龙呼」、「龙叫」或「龙猛」,与龙树的梵语不合,应该是龙树以外另一位大德比丘。藏译本的《大云经》说:梨车童子,名一切世间乐见。在佛灭后四百年出家,名龙叫(Nāgāhvaya)比丘,盛大弘通我(佛)的教法;也说到得初(欢喜)地。

  

  月称(Candrakīrti)造的《入中论》(释),也引《大云经》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以龙名比丘,广大佛的教法。月称的引文,也以为就是龙树的。

  

  多拉那他(Tāranātha)《印度佛教史》说:南方阿阇黎龙叫,真实名字是如来贤(Tathāgata-bhadra),与提婆同时,为「唯识中道义」的唱道者。

  

  在佛法中,如来藏与唯识(唯心)论,确是一脉相通的。这位持法比丘──一切世间乐见,可能就是龙叫,而被集入《楞伽经》中。「龙」,传说中与龙树相混杂,于是龙树与一切世间乐见比丘,也被纠缠在一起了。」

  

  ^5多拉那他《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p.139)。

  ^6 《入中论》卷2:「问:如何得知龙猛菩萨无倒解释经义?答:由教证知。如《楞伽经》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苾刍,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大云经》云:『阿难陀!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苾刍,其名曰龙,广宏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汉藏教理院刊本p.2~p.3)。

  ^7关于「一切有情乐见(或译为「一切世间乐见」)童子」,印顺法师在《佛教史地考论》p.273~ p.274中说:

  「据一分学者传说,一切世间乐见比丘,就是中观论的作者──龙树菩萨。龙树也是南天竺人,也出于正法欲灭的时代;《楞伽经》说龙树「往生安乐国」,《大法鼓经》也说世间乐见比丘「生安乐国」;《大云经》说世间乐见比丘受娑多婆呵那王的护持,《西域记》也说龙树受娑多婆呵(引正)王的护持。这样,世间乐见比丘,很像就是龙树了。但审细的研求起来,世间乐见比丘,到底是另外一人;不过在传说中有些混杂而已。

  

  一、龙树的《大智度论》,已引述到《大云经》;龙树是见过《大云经》的,《大云经》是先龙树而成立的。

  

  二、龙树说:「一切大乘经中,《般若经》最大」,确立于性空了义的见地,与《大云》、《法鼓》等真常经,「一切空经是有余说」的思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致。

  

  三、罗什的龙树传,只说龙树受一国王的护持,未说出名字;玄奘才肯定说是娑多婆诃那王。其实,娑多婆诃那,为安达罗王朝诸王的通称;安达罗王朝有三百多年历史,所以护持龙树的,不一定就是护持世间乐见比丘的。

  

  四、《楞伽经》中「往生安乐国」的龙树,梵语为Nāgāhvaya(义译为龙叫,实为弘扬唯识中道的「如来贤」的别名),与(中观论主)龙树梵语的Nāgārjuna不同。」

  

  ^8《大方等无想经》卷5(大正12,1100a6-9)。

  ^9《龙树菩萨传》(大正50,184a~185b)。

  ^10参见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454。

  ^1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大正8,555b3)

  ^12参见印顺法师着,〈龙树龙宫取经考〉,收于《佛教史地考论》p.211~p.221。

  ^13 印顺法师《佛教史地考论》p.213 ~ p.214:「波斯匿王国名憍萨罗,但这是北憍萨罗,南方还有南憍萨罗。……从西元前三世纪末到西元三世纪初,以安达罗(Andhra)族兴起而盛大的安达罗王朝,幅员极广。如《西域记》中的南憍萨罗,驮那羯磔迦、羯[饥-几+夌]伽、恭御陀、乌荼等,都是属于安达罗王朝的。《大唐西域记》(卷一○),护持龙树的(安达罗王朝的)娑多婆诃王,也称为憍萨罗国王。据多氏《印度佛教史》(一五•三)说:护持龙树的南方国王,名优陀延王,也许是从乌荼得名的。

  ^14 《大唐西域记》卷10:「跋逻末罗耆厘山(唐言黑蜂)。」(大正51,929c23)

  ^15《高僧传》卷2(大正50,331b20-23)

  ^16 关于龙树菩萨寿长之传说,《法苑珠林》卷53云:「龙树菩萨传并付法藏传云:『有一大士,名曰龙树(依传云:「佛去世后七百年内出现于世。」依奘法师传云:「西梵正音名为龙猛,旧翻讹略,故曰龙树。」佛去世后三百年出现于世,寿年七百岁,故人错称佛灭后七百年出世)。…』」(大正53,681c21-23)

  ^17 《龙树菩萨传》(大正50,184c17-21);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123:优波提舍十万偈」,应该就是《大智度论》;经的释论,一般是称为「论议」──优波提舍的。《十住毗婆沙论》,是菩萨道──十地的广释,可能就是《庄严佛道论》。《中论》,传说出于《无畏论》,那《无畏论》是龙树所作偈颂(及注释)的总集了。

  ^18 《壹输卢迦论》中云:「以何义故造此一偈论?」(大正30,253a9);又《一切经音义》卷66云:「首卢(亦名室路迦,或言输卢迦。彼印度数经皆以三十二字为一输卢迦,或名伽陀,即一偈也。)」(大正54,741c24)。「输卢迦」即śloka,印度以32音节为一偈(śloka),故《壹输卢迦论》意译为《一偈论》。

  ^1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大正25,57b8-11)

  ^20《大智度论》「后记」(大正25,756c14-18)

  ^21《菩提资粮论》共6卷(大正32册),本颂是龙树造,颂的解释为自在比丘。

  ^22 《空之探究》p.208,注12:「中国旧传:提婆的弟子罗侯罗跋陀罗(Rāhulabhadra),「以常乐我净释八不」,显然已倾向于《大般涅槃经》(前分)的「如来藏我」了。西藏传说:罗&#x777a罗跋陀罗弟子,有罗侯罗密多罗(Rāhulamitra),再传弟子龙友(Nāgamitra),龙友的弟子僧护。西元三世纪末以下,约有一百年,龙树学是衰落了;虽说传承不绝,实没有卓越的人物,中国佛教界,竟不知他们的名字。」

  ^23 关于后期中观学者不知《大智度论》等论,另参见印顺法师着《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收于《永光集》p.108~p.109。

  ^24参见印顺法师《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收于《永光集》p.14~p.22。

  ^2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大正25,57a20-22)

  ^26《出三藏记集》卷10(大正55,74a7)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节 龙树与龙树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