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八節 空與一切法▪P3

  ..續本文上一頁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10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0 ~ p.731:

  「唐譯二分本」作:「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02,大正7,11c)。「色自性空,不由空故」,是「本性空」,不是因爲空的觀察而成爲空的。

  ^1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09(大正7,47a28~29)

  ^12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43(大正7,231c8-9):

  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謂變礙是色相,如來如實覺爲無相。

  (2) 聖天菩薩本,護法菩薩釋《大乘廣百論釋論》卷1(大正30,191a15-22):

  頌曰:微若有東方,必有東方分,極微若有分,如何是極微?

  論曰:是諸極微既有質礙,日輪纔舉舒光觸時,東西兩邊光影各現。逐日光移,隨光影轉,承光發影,處既不同,故知極微定有方分。既有方分,便失極微,如是極微即可分析,應如粗物非實非常,違汝論宗極微無方分、常住、實有、造世間萬物。

  ^13

  (1) 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p.179 ~ p.183:

  不異即不離義,無差別義。色離于空,色即不成;空離于色,空亦不顯。色空、空色二不相離,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有人聽了,以爲空是沒有,色是有,今雖說二不相離而實是各別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爲除此種計執,所以佛接著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表示空色二不相離,而且相即。

  佛法作如是說,有其特殊意義。印度的一分學者,以爲「涅槃與生死,煩惱與菩提,是不相同的兩回事,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離了煩惱才能獲得菩提。生死和煩惱是世間雜染法,涅槃、菩提是出世清淨法,染淨不同,何得相即?」……一分學者依佛所說去持戒修定淨除煩惱,體驗得「超越」現象的,以此爲涅槃。于是,以爲世間和涅槃,是不同性質的。在修行的時候,對于世間法,也總是遠離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生的事業。這種偏于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爲沈空滯寂者。

  真正的涅槃空寂,是要在宇宙萬有中,不離宇宙萬有而即是宇宙萬有的。……即于世間利生事業中去體驗真理,淨化自己。古德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悟即在世間法而了達出世法,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悲智雙運。有所得的小乘,體驗到偏于「超越」的,于是必然地走入厭離世間的道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即以《中論》生死涅槃無別去解說。……

  從理論上說,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于因緣條件而有的,就必歸于空。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實自性的,即不成其爲因果了。因法的自性實有,即應法法本來如是,不應再藉因緣而後生起;若必仗因緣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果法體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說一切法畢竟空。

  反之,果法從因緣有,果法的作用形態又不即是因緣,可從因緣條件有,雖有而非實有,故佛說一切法緣起有。可知色與空,是一事的不同說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人于此不了解,以爲空是沒有,不能現起一切有。不知諸法若是不空,不空應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這樣,有應永遠是有,無應永遠是無。但諸法並不如此,有可以變而爲無,無的也可由因緣而現爲有,一切法的生滅與有無,都由于無自性畢竟空而得成立。

  性空──無不變性、無獨立性、無實在性,所以一切可現爲有,故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本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說明此空色不相礙而相成的道理。……空是一切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無不如此,即無不是緣起無自性的。能在一法達法性空,即能于一切法上通達了。

  (2)參見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p.189~p.208。

  ^1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3(大正8,237b2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09(大正7,50c2)。

  ^15

  (1)《中論》卷4〈觀涅槃品第25〉: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大正30,36a4-5)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大正30,36a10-11)

  (2)《大智度論》卷19(大正25,197c29~198a9):

  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諸法故。菩薩法中說世間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諸法故。如佛告須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論》中亦說:「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菩薩摩诃薩得是實相,故不厭世間、不樂涅槃。

  ^16

  (1)《大智度論》卷86〈釋遍學品第74〉,大正25,662b26~29:

  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

  (2)《大智度論》卷74〈釋轉不轉品第56之余〉,大正25,580a24~b1:

  是未得阿鞞跋致者有二種:一者、信少疑多;二者、疑少信多。疑多信少者,于讀誦經人小勝信多疑少者。若得禅定即時得柔順忍,未斷法愛故,或生著心、或還退沒。是人若常修習此柔順忍,柔順忍增長故斷法愛,得無生忍入菩薩位。

  (3)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85:

  般若的體悟法性,名爲得無生法忍;知一切法實相而不證(證入,就成爲聲聞的阿羅漢了),登阿鞞跋致位──不退轉。以前,名柔順忍。

  ^17《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7(大正8,345c11~12)。

  ^18《大智度論》卷63(大正25,508c6~7)。

  ^19《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6b26~27):

  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

  ^20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90:

  「般若法門」在開展中,漸演化爲不同的二流:一、在現證時,一切戲論、一切幻相都不現前,如清辨引《般若經》說:「慧眼都無所見」。這是「般若法門」的本義,如瑜伽師不許圓成實性是空,而在根本智證真如──真見道中,也還是一切依他幻相泯滅不現前的。二、西藏傳說有二宗,在于現境斷絕戲論的「極無所住」(如上所說)外,還有現起與空寂無礙的「理成如幻」)。這二宗,在中國佛學中,就是證真空與中道了。

  ^21

  (1)印順法師.《辨法法性論講記》(《華雨集第一冊》p.261~p.262):

  在修行的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中,經資糧位到加行位,修到世第一法,下一剎那,真正的智慧現前了,正見現前,名爲見道。見道有二:一爲真見道;二爲相見道。

  正見是真見道,如《般若經》說:『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真正的般若現前,一切的法都不現前。這就是畢竟空性,或名真如,或名法性。無能取、所取,無能诠、所诠,平等平等。……

  菩薩在定中真見道,一切法都不可得,從真見道出定後,從般若起方便,或名後得智。……通達空性是什麼樣的,在後得智中,以世間語言、思想表達出來。法性是這樣那樣,其實這已不是真實的,因爲有相可得,所以名相見道。

  真見道時,般若是無相的,沒有一切相,空相也沒有。當時是一切相不可得,唯識家如此說,中觀家也如此說。真見道證得真如,真如就是法性。沒有虛妄的,名「真」;這虛妄的有能取、所取的對立,能诠、所诠的差別,觸證得無二無別的,所以名爲「如」。

  (2)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p.102:

  《般若經》說:『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這就是真見道的現證,「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本經(《寶積經》)的中道實觀,重于此(與《般若經》同)。現證以後,起方便智;五地以上,才得真俗並觀的中道,那是進一步的中道了。

  (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04(大正7,21c7-16):

  菩薩摩诃薩慧眼,不見有法若有爲、若無爲,若有漏、若無漏,若世間、若出世間,……。是菩薩摩诃薩慧眼,不見有法是可見、是可聞、是可覺、是可識。

  ^2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6(大正8,334c20~25):

  是深般若波羅蜜中如是說:「色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種智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一切種智;色如相、薩婆若如相,是一如無二無別;乃至一切種智如相、薩婆若如相,一如無二無別。」

  ^2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正8,369c4~5)。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八節 空與一切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