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是滅相,雲何言不滅?以上二理有過故。須菩提自以所證智慧答:世尊!如是住,如『如』住。」(大正25,586b25-c2)
^48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世尊!菩薩前心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心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尊!前心後心各各不俱,後心前心亦各不俱;世尊!若前心後心不俱者,菩薩諸善根雲何得增長?須菩提!于意雲何?如然燈時!爲初焰燒炷,爲後焰燒。世尊!非初焰燒,亦不離初焰;非後焰燒,亦不離後焰。須菩提!于意雲何?是炷燃不?世尊!是炷實燃。須菩提!菩薩亦如是,非初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初心;非後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後心得。世尊!是因緣法甚深,菩薩非初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非後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離後心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正8,567a23~b7)
^49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3 ~ p.734):
「前心與後心,是不能(同時)俱有的,怎麼能前後的善根增長,圓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佛舉如燈燒炷的譬喻,以不即不離的因緣義來說明。然後引起了這一段問答:心已滅了,是不能再生起的。心生起了,就是滅相,生是剎那頃盡滅的。滅相法,卻是不滅的。滅相是不滅的(〔附注〕),所以問,那就「真如」那樣的住嗎?是「真如」那樣的住,卻不是常住的。這一「生滅」說,與薩婆多部的叁世實有說相合。「叁世諸法,……體實恒有,無增無減;但依作用,說有說無」(《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6,大正27,395c-396a)。「如是諸法經叁世位,雖得叁(過去、未來、現在)名而體無別」(《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7,大正27,396b)。有爲法是實有自性的,滅入過去,只是與滅相相應,而不是沒有了。所以雖有叁世的差別,而法體實在是沒有別異的。那不是「真如」那樣嗎?確乎是「真如」那樣的,無來無去,無增無減,卻不是「真如」那樣的常住。依薩婆多部,有自體而存在于時間中的,只能稱爲「恒」,不能說是常住的。《般若經》所說的生滅,與薩婆多部相合。」
〔附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40,注5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4(大正8,530a);《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7(大正8,346b);《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13(大正8,91b);《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7(大正8,346b):都與「秦譯本」(小品)相同。但《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6(大正8,457a~b);《大明度經》卷4(大正8,496b);《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分)卷562(大正7,904c),及前四分,都作「決定當滅」,意義相反。」
^50 《成唯識論》卷3(大正31,12c19~20)。
^51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107~p.108):
唯識者還有生滅同時說,如說:「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如是因果相續如流,何假去來方成非斷」!這到底是約叁法同時說呢?約前種後種相續說呢?約叁法同時說,因(本種)滅果(現行)生同時,即顯露出叁法的不同時了。 [Fig]
如約前種後種相續說,前種滅時即是後種生時。什麼是滅時,還是已滅?還是將滅而未滅?假使將滅而未滅,那麼同時有兩種子了。如已滅,滅了將什麼生後種?唯識學者應該知道:離已滅未滅,並沒有滅時存在!所以,即使有阿賴耶爲一切依止處,而推究賴耶種子與現行的因果說,如何能不墮斷滅!
^52 《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0b28~c4):「若一切實性無常,則無行業報。何以故?無常名生滅失故,譬如腐種子不生果。如是則無行業,無行業雲何有果報?今一切賢聖法有果報,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應言無。以是故,諸法非無常性。」
^53《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3a10~b7):
「問曰:若言神常應是邪見,何以故?神性無故。若言世間常,亦應是邪見,何以故?世間實皆無常,顛倒故言有常。若言神無常,亦應是邪見,何以故?神性無故,不應言無常。若言世間無常,不應是邪見,何以故?一切有爲法性,實皆無常。
答曰:若一切法實皆無常,佛雲何說世間無常是名邪見?是故可知非實是無常。
問曰:佛處處說觀有爲法,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雲何言無常墮邪見?
答曰:佛處處說無常,處處說不滅。如摩诃男釋王來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羅人衆殷多,我或值奔車、逸馬、狂象、鬪人時,便失念佛心。是時自念:我今若死,當生何處?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時不生惡趣,必至善處。譬如樹常東向曲,若有斫者,必當東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壞死時,善心意識長夜以信、戒、聞、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若一切法念念生滅無常,佛雲何言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以是故,知非無常性。
問曰:若無常不實,佛何以說無常?
答曰:佛隨衆生所應而說法,佛破常顛倒故說無常;以人不知不信後世故,說心去後世,上生天上,罪福業因緣,百千萬劫不失。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悉檀。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佛亦處處說諸法空,諸法空中亦無無常。以是故說世間無常是邪見,是故名爲法空。」
^5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50(大正7,273b5~6)。
^5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1作爲「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大正5,290c22~291c13)
^56 參見《大智度論》卷52(大正25,434b8~c6)。
^5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422:「舍利子!尊者所問何緣故說:諸法亦爾,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者?舍利子!諸法都無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都無和合自性?……舍利子!諸法非常亦不滅壞。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法非常亦不滅壞?善現對曰:舍利子!色非常亦不滅壞,受、想、行、識非常亦不滅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舍利子!有爲法非常亦不滅壞,無爲法非常亦不滅壞,有漏法非常亦不滅壞,無漏法非常亦不滅壞,善法非常亦不滅壞,非善法非常亦不滅壞,有記法非常不滅壞,無記法非常亦不滅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舍利子!由此因緣,我作是說:諸法亦爾,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大正7,121c2~122a19)
^58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1〈照明品第40〉(大正8,302b1~2)。《大智度論》卷62釋雲:「一切法中各各自相空故,言不生不滅。斷、常是諸見本,諸見是諸結使本,諸結使是一切生死中苦本,是故言遠離生死。」(大正25,497c13~16)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五節 空之解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