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空之探究》p.221~p.222:
須深出家不久,聽見有些比丘們說:「生死已盡,……自知不受後有」,卻不得禅定,是慧解脫阿羅漢。須深聽了,非常疑惑。佛告訴他:「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慧解脫阿羅漢,沒有深定,所以沒有見法涅槃的體驗,但正確而深刻的知道:「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余支例此)。這是正見依緣起滅的確定性──法住智,而能得無明滅故行滅,……生滅故老死滅的果證。
(4)參見《大毗婆沙論》卷110,大正27,572a27~b29。
法住智 涅槃智
1 知集智 知滅智
2 知苦、集智 知滅、道智
3 知苦、集、道智 知滅智
4 知流轉智 知還滅智
5 知緣起智 知緣起滅智
6 知生死智 知生死滅智
7 近分地智 根本地智
(5)參見《大智度論》卷23,大正25,233c1~5;《大智度論》卷28,大正25,266b13~17。
(6)參見《瑜伽師地論》卷87,大正30,787b4~11;《瑜伽師地論》卷94,大正30,835c19~836a8。
^12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83:「有滅涅槃」:「有」是生死,生死的止息滅盡是涅槃。
^13
(1)《雜阿含經》卷14 (351經):
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寂滅、涅槃」。時尊者那羅問尊者殊勝言:「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寂滅、涅槃者,汝今便是漏盡阿羅漢耶」?尊者殊勝言:「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非漏盡阿羅漢也。」………時有行人,熱渴所逼,繞井求覓,無繩、無罐,谛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如是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自不得漏盡阿羅漢。(大正2,98c19~99a2)
(2)《相應部》(12)「因緣相應」(日譯南傳13,p.170~p.171)。
(3)《瑜伽師地論》卷94:「諸學見迹,雖于有滅寂靜涅槃,不隨他。信內聖慧眼,自能觀見,然猶未能以身觸證。譬如有人熱渴所逼,馳詣深井,雖以肉眼現見井中離諸塵穢清冷美水,並給水器,而于此水身未觸證,如是有學雖聖慧眼現見所求後煩惱斷,最極寂靜,而于此斷身未觸證。」(大正30,837b5~11)。
^14 僧佑《出叁藏記集》卷11:「[诃梨跋摩]其師既器而非凡,即訓以名典,迦旃延所造大阿毗昙,乃有數千偈,而授之曰:此論蓋是衆經之統例,叁藏之要目也,若能專精尋究則悟道不遠。于是跋摩敬承鑽習,功不逾月,皆精其文義,乃慨焉而歎曰:吾聞佛旨虛寂,非名相所議神澄妙絕,罕常情攸測,故爲先達之所遵崇,我亦注心歸仰。如今之所禀,唯見浮繁妨情,支離害志,紛纭名相,竟無妙異。」(大正55,78c3-18)
^15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十節〈大衆部系與法空〉p.128~p.132。
^16 《大智度論》卷1:「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如是等一切論議師輩,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實余者妄語。」(大正25,61a28~b2)。
^17《入中論》卷2(漢藏教理院刊本p.31)。
^18 天親菩薩造《佛性論》卷1:「若依分別部說:一切凡聖衆生,並以空爲其本,所以凡聖衆生,皆從空出故。」(大正31,787c5~7)。
^19 日本澄禅著《叁論玄義檢幽集》卷5:「真谛雲:此部執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無有實體;同是一名,名即是說,故言一說部」。(大正70,495b29~c1)。
^20《論事》(日譯南傳57,p.367)。
^21
(1)《論事》(日譯南傳58,p.225)。
(2) 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220 ~ p.221:
正性離生,古譯即爲正性決定。這,有部說是在見道,離惑得無生時的境界。但大衆分別說系乃至現在錫蘭的銅鍱學者,都不說它是見道的境界,而移置在前面,與叁乘共十地的性地意義相近,有似于四加行中的頂位。龍樹《智論》就討論到頂、決定、無生叁名是同是異的問題,論中自有解說;不過依此可見正性離生是有著前後的诤論,不必盡如有部所說在見道位。《異部宗輪論》說菩薩「得決定道不退」的決定道,也就是這個。法住,也是修行過程中的一個位次,經說「得法住智」;《成實論》說,以聞思慧見諸法的必然理則,叫法住位。從此以後,實際修習禅定,就是決定道。法住道與決定道,二者都是在見道以前的事。有部以見道分凡聖,見道以前都是凡夫;大衆分別說系及成實論師等不然,見道後得初果,固然是聖人,見道以前,從聞思修慧得見法住理性,已經不是凡夫,也可以說是無漏的,即初果向的聖者(他們把初果向的時間拉長,不像有部的局在十五心)。所以見法住智得決定道,雖不是見道以後的聖者,但已超過了凡夫,已獲證到一種不可更動不可轉變不再退墮的無爲常住性,這就是法住無爲與決定無爲。
^2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8c20~21)。
^23《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卷2(大正14,418c8)。
^24參見印順法師著《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245~p.268;《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77 ~ p.378。
^25《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53(大正27,780a19~21)。
^26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8:「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诃薩具足觀空先作是願,我今不應空法作證,我今學時,非是證時。菩薩摩诃薩不專攝心系在緣中,以是故,菩薩摩诃薩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不退,亦不取漏盡證。」(大正8,350a19-24);《大智度論》卷36:「今是觀時,非是證時。」(大正25,323a8);《大智度論》卷76 (大正25,592a-594c)。
^27參見 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47~p.664。
^2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4(大正8,554a22~23)。
^2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2(大正8,542 c17~19)。
^30《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4(大正8,553c24~25)。
^31參見 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58~p.661。
^3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38c23~25)。
^3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1(大正8,372a7~10)。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叁節 大乘《般若》與《阿含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