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解脱者有涅槃智,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
惟有另一类人(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正是初期大乘,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
【(二)如何观空而不证实际:智慧深、悲愿切、佛力加持、不入深定】
大乘法中,菩萨观空而不证实际,当然是由于智慧深,悲愿切(还有佛力加持),而最原始的见解,还有「不深摄心系于缘中」22;不深入禅定,因为入深定是要堕二乘、证实际的。所以《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说:弥勒「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23。
被称为菩萨的持经譬喻师法救24也说:
菩萨虽伏我见,不怖边际灭,不起深坑想,而欲广修般罗若故,于灭尽定心不乐入,勿令般若有断有碍25。
【(三)无生法忍菩萨】
正见甚深法的菩萨,从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悲愿力所持,自知「此是学时,非是证时」26。所以不尽烦恼,不作究竟想,不取涅槃,成为观空而不证空的菩萨。
最深彻的,名为无生法忍。阿毗达磨中,忍是无间道;称为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证入的意思。
八、般若深义的弘传27(p.153~p.154)
【(一)甚深空义,由有涅槃知见而不证实际的菩萨发扬起来】
甚深(空)义,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的超越体验,当然不会说。
俱解脱圣者,有现法涅槃,但好入深定,或长期在定中,当然也不会去阐扬。
惟有有涅槃知见而不证的,在崇尚菩萨道的气运中,求成佛道,利益众生,才会充分的发扬起来(也有适应世间的成分)。
【(二)甚深般若初期弘扬的情形】
起初,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是深般若波罗蜜,应于[能得]阿毗跋致菩萨前说,是人闻是,不疑不悔。」28
不退转菩萨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说:「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不退转)地。」29
这当然是甚深义法门,还不是普遍传宏的。
【(三)大乘法门广传之后的情形】
也许大乘法门传开了,来学的人也渐渐多了,于是久行菩萨也能够信解了,所以说:
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如阿毗跋致。何以故?世尊!若人于过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罗蜜,则不能信解30。
进一步,「新发意」(应译「新学」31)菩萨也有信解可能了,如说:
若新发意菩萨随恶知识,则惊怖退没;若随善知识,闻是说者,则不惊怖没退32。
再进一步,一切法空的般若深义,什么人都能契入,如「中本般若」说:
是(法)门,利根菩萨摩诃萨所入。佛言:钝根菩萨亦可入是门,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可入是门。是门无碍,若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者,皆入是门」33。
般若甚深法门,三根普被,人人可学可入;这就是直从法性平等,法法皆空、皆如去深入的法门。
注解
^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分)卷556(大正7,866c17)。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43:
「唐译五分本」也说:「以真法性为定量故」。量(pramāṇa)是准确的知识;定量是正确的、决定无疑的准量,值得信任的。
^2四十二字门,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6a6-b28);《大智度论》卷48(大正25,408b1-409a24)。
^3
(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大正8,256a5~b10):「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波」字门………「荼」字门入诸法边竟处不可得故、不终不生故。过荼无字可得,何以故?更无字故。诸字无碍无名亦不灭,亦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见、不可书。」
(2)《大智度论》卷48:「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a)、后荼(ḍha),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ādi),秦言初;阿耨波陀(anutpāda),秦言不生。若闻罗(ra)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罗阇(rajas),秦言垢。」(大正25,408b12~18)
^4 《大智度论》卷48:「若闻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茶(bāḍham),秦言必。茶外更无字,若更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大正25,409a14~16)。
^5
(1)印顺法师《佛在人间》p.70:
大乘法的四十二字,以阿字为本。阿是不生不灭义,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唱诵每字,都与阿相应,即观一切入不生不灭的实性。《华严》、《般若》中的文字陀罗尼,观行成就,是可以证入无生法忍的。这是观音声色相而契入法性的。
(2)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425 ~ p.426:
《大智度论》说:「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音),因字乃至能了其义」(卷48,大正25,408b)。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而第一「阿」(a)字,是一切字根本。「阿」是最初喉音,经颊、舌、齿、唇,而有种种语音,所以阿是最初的、根本的。「阿」──喉音,什么意义都不是,所以被看作超越的──「不」,「无」。依「阿」而发展出四十二字,一切语文(所表示的),也就一切本质都是超越的,可从一切文字而通达实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所以「入阿字门,(能通达)一切法初不生故」。如罗(ra)是尘垢的意义,所以「入罗字门,一切法离尘垢故」。这样的一一文字,能通达实相,是菩萨修行法门。(唱)诵字母而能通达深义,如《华严经》说:「唱如是字母时,……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6,大正10,418b-c)
(3)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46 ~ p.747:
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字母是依人类的发音而成立的。最初是喉音──「阿」,再经颚、颊、舌、齿、唇,而有种种语音。可说一切语音,一切字母,是依「阿」为根源的,是从「阿」而分流出来的。喉音的「阿」,还没有什么意义;什么意义也不是,所以被看作否定的──「无」、「不」。般若法门,认为一切但是假名施设,而假名是不能离开文字的。一切文字的本源──「阿」,象征着什么也不是,超越文字的绝对──「无生」、「无二」、「无相」、「空」。一切文字名句,都不离「阿」,也就不离「无」、「不」。所以般若引用四十二字母,不但可以通晓一切文字,而重要在从一切文字,而通达超越名言的自证。如「荼」是热的意义,听到了「荼」,就了悟是「不热」的。这样,什么都趣向于「空」,不离于「如」。所以经上说:「善学四十二字已,能善说字法;善说字法已,善说无字法。」(《摩诃般若披罗蜜经》卷24,大正8,396b)
^6《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属于文殊法门的经典,参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879 ~ p.880。
^7《法集要颂经》卷3(大正4,789a)。
^8参见 印顺法师着《中观今论》p.25~p.34。《性空学探源》p.17~p.21。
^9 《杂阿含经》卷3 (75经):「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大正2,19 b28~c10);《相应部》(22)「蕴相应」(日译南传14,p.102~p.103);又《杂阿含经》卷26 (684经)(大正2,186 c2~187b5)。
^10 《杂阿含经》卷21(567经)(大正2,149c~150a);《相应部》(41)「质多相应」(日译南传15,p.451~p.453);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1。
^11
(1)《杂阿含经》卷14 (347经)(大正2,97 b11~12);《相应部》(12)「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p.180)。
(2)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224~p.225:
A、法住智: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这虽然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但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恶,业报,三世等,就是世间正见,不名为智。)
B、涅槃智:如依此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离相,灭相,名涅槃智。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如石火电光,纔生即灭;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寂灭。这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A)法住智——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知生灭———知有为世俗。
(B)涅槃智——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知不生灭——知无为胜义。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