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p.147〜p.155)
一、涅槃的超越绝对性(p.147)
释迦佛说法,从现实的身心说起,指出生死的症结所在,呵斥生死,呵斥烦恼,从圣道去实现理想的涅槃。
涅槃,佛没有说是这样的,那样的,因为涅槃是无量、无数,不能说是有是无的。佛只是从烦恼的不再生起,苦蕴(身心)的不再生起,以「遮」的方法来表示,如灯(火)灭一样。
说生死是有为,那涅槃就是无为。有为法有生住灭(无常),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灭(常)。对于生死有为与涅槃无为,一般是看作对立的别体法。即使说涅槃空与无为空,也不许说是有为空那样的。这是后世的声闻弟子们,为了说明佛法,出发于相对(二)的立场,终于忽略了涅槃的超越绝对性。
二、《般若经》的甚深义──空性、涅槃(p.148)
【(一)涅槃: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没有能所对立,无二无别】
《般若经》的甚深义,是空性,也就是涅槃。涅槃的体证,是没有时、空,没有数、量,也没有能所──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浑然的无二无别(也不会觉得是一体)的现观,是一切不可说、不可得的。
【(二)《般若经》等大乘经,从无二无别的甚深体验中,观「一切法本空」】
《般若》等大乘经,就是从这无二无别的甚深体验中,来观一切法,一切法不出于此,于是「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不生灭」,「一切法甚深」,「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清净」,「一切法本自寂灭」,「一切法皆如也」,「一切法不出于法界」,这一类文句,就这样的弘传出来。
玄奘译的《大般若经》说:「以真法性为定量故」1。这是以法性(真如、空性的异名)的现观,为理解与修证的准量。
【(三)从四十二字门,通达不生不灭之实相(p.148)】
「中本般若」的四十二字(母)门2,以阿(喉音)为首;一切语音,都以阿为根本,依阿而申展出来的。以此为修行法门,也就是从阿──不、非、无、离来观一切法。罗阇(rajas)是垢义,罗(ra)字就是「一切法离垢故」3。到末一字荼(ḍha)是必义4,荼就是「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从阿字为本来观一切,一切都是不、无、非、离了。5
三、文殊法门、《般若经》等初期大乘经重真谛不生不灭;《阿含经》重因缘生灭(p.149)
初期大乘经虽有多方面的独到开展,而本于一切法性不可得──空性的立场,与《般若经》是一致的。这一立场,与《阿含经》以来的传统佛法,从现实身心(五蕴、六处等)出发,指导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以达理想──涅槃的实现,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如《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6卷1(大正14.448c23~26)说:
问:其佛说法,何所兴为?何所灭除?
答曰:其本净者,以无起灭,不以生尽[灭]。所以者何?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合为第一也。
文殊师利是从东方宝英佛土来的。文殊说:彼土的佛法,是以真谛无生灭法为首的;不如此土的佛法,以缘合(因缘和合生或缘起)为第一,出发于因缘生灭,呵责烦恼等教说。
文殊所说的彼土佛法,代表了印度(东南)新起的大乘。
此土以缘合为第一,当然是固有的,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
彼土的佛法:印度(东南)新起的大乘,以真谛无生灭法为首,直由不生灭下手。
此土的佛法:固有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以缘起为第一,由因缘生灭、无常下手。
【※这两大不同类型的佛法,在方法上是对立的。】
《阿含经》从生灭无常下手
如《阿含经》从生灭无常下手:「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空。甚至说:「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7。如实知生灭无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般若经》观不生灭为真般若
《般若经》严厉的批评了无常的观慧,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3说:
当来世有比丘,欲说般若波罗蜜而说相似般若波罗蜜。……诸比丘说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憍尸迦!是名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大正8.546c2~7)
以生灭无常观为相似般若,不生灭(不坏)观为真般若,虽可说对某些部派说,但在文字上,显然是不满传统的《阿含经》。
《阿含》与《般若》等大乘经的对立,应该说是佛法的不幸!
四、从超然立场看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p.150)
【(一)《般若经》之甚深义是涅槃的别名,这应是依《阿含》思想引发而来(p.150)】
《般若》等大乘经,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圆满佛果而外,甚深义──一切法空,法法皆如的阐扬,都是涅槃别名,这应该是依《阿含》思想引发而来,怎么会到达这样的对立呢?
传统者指新兴的大乘为非佛说,大乘者称《阿含》等为小乘,尖锐的对立,能不说是佛法的可悲现象吗!
从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场来说,传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行人,都有些偏颇了!
【(二)《阿含经》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有为与无为同依「缘起」而阐明(p.150)】
《阿含经》的中心思想,是缘起,缘起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纯大苦聚灭」。
依缘起的相依性──依之而有,说明生死的集,有为法。
也依缘起的相依性──依之而无,说明生死的灭,无为法。
有为与无为,依同一原则而阐明。但传统佛教界,似乎少有能完满的把握缘起;不是以缘起为生灭边事(有为的),就推想为不变的理性(无为的)8。
五、「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与「有甚深涅槃知见而不是阿罗汉的圣者」(p.150)
【(一)「慧解脱」与「俱解脱」(p.150)】
「慧解脱」本是一切阿罗汉的通称,所以论佛与阿罗汉的差别,就举「慧解脱」为一切阿罗汉的代表9。依空、无所有、无相而得心解脱,不正就是阿罗汉的心解脱吗10。
但阿罗汉中,有不得深定的,有得深定的。这才方便的分为「慧解脱」,与(心慧)「俱解脱」的二类。
【(二)三类圣者(p.151)】
我要这么说,因为要解说一项事实。《杂阿含经》中,长老比丘们告诉须深比丘,他们是阿罗汉,但不得四禅(《相应部》说不得五通)及无色定。须深觉得难以信解,佛告诉他说:「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11。这是说,阿罗汉有先后层次,也可说有二类。
1、法住智知:
缘起被称为法性、法住,所以法住智是从因果起灭的必然性中,于五蕴等如实知,厌,离欲,灭,而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虽然没有禅定,但烦恼已尽,生死已了。这是以慧得解脱,知一切法寂灭,而没有涅槃的自证。
2、涅槃智知:
生前就能现证涅槃的绝对超越(即大乘的证入空性,绝诸戏论;也类似一般所说的神秘经验),名为得现法涅槃;在古代,被称为得灭尽定的俱解脱(不过灭尽定,论师的异解纷纭)。
这可能是二类阿罗汉,也可能是先后契入的层次。
3、另一类有甚深涅槃知见而不是阿罗汉的圣者
众生的根性不一,还有一类人,不是信仰,希欲,听闻,觉想,也不是「见审谛忍」,却有「有灭涅槃」12的知见,但不是阿罗汉。如从井中望下去,如实知见水,但还不能尝到水一样13。
六、大乘兴起与部派佛教的关系(p.151~p.152)
【(一)上座部系重于四谛的知见,少得现法涅槃(p.151)】
部派佛教中,主要是上座部系,重于四谛的知见,少有得现法涅槃的。在教义上,虽有种种阿罗汉,灭尽定等,而缺乏超越的体验,所以这一系的教义,被讥为:「唯见浮繁妨情,支离害志,纷纭名相,竟无妙异」14了。
【(二)大乘兴起与「大众部系」的关系(p.152)】
大众部系之「法空说、法性不二」(p.152)
大乘佛法的兴起,决定是与大众部系有关的。如上一章15说到:
方广部──说大空派,以为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这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方广道人,说「一切法不生不灭」。16
东山住部的《随顺颂》17,以为法性不二,佛所说的,都「是随顺世间转」。
分别部说:凡圣一切都「以空为本」18。
一说部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19。
甚深义──法性不二 ,从大众部学派中开展出来。
大众部系对「圣位菩萨」之安立(p.152)
《论事》说到:安达罗派以为:释迦菩萨在迦叶佛时,入于决定20。
东山住部等也说:成佛以前的菩萨,已经得法现观,入正决定21。正性决定,就是正性离生。入正性离生,是体悟正法而成为圣者。
这样,菩萨有二阶位:一、凡夫;二、得正性决定的圣者。
菩萨的分为二阶,与大乘所说的菩萨是一致的。
大众部系中,
法性不二思想的开展;
「本生」又广泛的流传;
菩萨道受到佛弟子的赞仰,有圣位菩萨的安立。
如有人发心修学,求成佛道,依佛法说,这是可能而值得赞叹的。
七、观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p.152~p.153)
【(一)有甚深涅槃知见而不证阿罗汉的,正是初期大乘观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
在佛教界,
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