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_《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叁節 大乘《般若》與《阿含經》(p.147〜p.155)
一、涅槃的超越絕對性(p.147)
釋迦佛說法,從現實的身心說起,指出生死的症結所在,呵斥生死,呵斥煩惱,從聖道去實現理想的涅槃。
涅槃,佛沒有說是這樣的,那樣的,因爲涅槃是無量、無數,不能說是有是無的。佛只是從煩惱的不再生起,苦蘊(身心)的不再生起,以「遮」的方法來表示,如燈(火)滅一樣。
說生死是有爲,那涅槃就是無爲。有爲法有生住滅(無常),無爲法是不生不住不滅(常)。對于生死有爲與涅槃無爲,一般是看作對立的別體法。即使說涅槃空與無爲空,也不許說是有爲空那樣的。這是後世的聲聞弟子們,爲了說明佛法,出發于相對(二)的立場,終于忽略了涅槃的超越絕對性。
二、《般若經》的甚深義──空性、涅槃(p.148)
【(一)涅槃: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沒有能所對立,無二無別】
《般若經》的甚深義,是空性,也就是涅槃。涅槃的體證,是沒有時、空,沒有數、量,也沒有能所──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渾然的無二無別(也不會覺得是一體)的現觀,是一切不可說、不可得的。
【(二)《般若經》等大乘經,從無二無別的甚深體驗中,觀「一切法本空」】
《般若》等大乘經,就是從這無二無別的甚深體驗中,來觀一切法,一切法不出于此,于是「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不生滅」,「一切法甚深」,「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清淨」,「一切法本自寂滅」,「一切法皆如也」,「一切法不出于法界」,這一類文句,就這樣的弘傳出來。
玄奘譯的《大般若經》說:「以真法性爲定量故」1。這是以法性(真如、空性的異名)的現觀,爲理解與修證的准量。
【(叁)從四十二字門,通達不生不滅之實相(p.148)】
「中本般若」的四十二字(母)門2,以阿(喉音)爲首;一切語音,都以阿爲根本,依阿而申展出來的。以此爲修行法門,也就是從阿──不、非、無、離來觀一切法。羅阇(rajas)是垢義,羅(ra)字就是「一切法離垢故」3。到末一字荼(ḍha)是必義4,荼就是「諸法邊竟處故,不終不生」。從阿字爲本來觀一切,一切都是不、無、非、離了。5
叁、文殊法門、《般若經》等初期大乘經重真谛不生不滅;《阿含經》重因緣生滅(p.149)
初期大乘經雖有多方面的獨到開展,而本于一切法性不可得──空性的立場,與《般若經》是一致的。這一立場,與《阿含經》以來的傳統佛法,從現實身心(五蘊、六處等)出發,指導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以達理想──涅槃的實現,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如《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6卷1(大正14.448c23~26)說:
問:其佛說法,何所興爲?何所滅除?
答曰:其本淨者,以無起滅,不以生盡[滅]。所以者何?彼土衆生,了真谛義以爲元首,不以緣合爲第一也。
文殊師利是從東方寶英佛土來的。文殊說:彼土的佛法,是以真谛無生滅法爲首的;不如此土的佛法,以緣合(因緣和合生或緣起)爲第一,出發于因緣生滅,呵責煩惱等教說。
文殊所說的彼土佛法,代表了印度(東南)新起的大乘。
此土以緣合爲第一,當然是固有的,釋迦佛以來的傳統佛法。
彼土的佛法:印度(東南)新起的大乘,以真谛無生滅法爲首,直由不生滅下手。
此土的佛法:固有釋迦佛以來的傳統佛法,以緣起爲第一,由因緣生滅、無常下手。
【※這兩大不同類型的佛法,在方法上是對立的。】
《阿含經》從生滅無常下手
如《阿含經》從生滅無常下手:「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空。甚至說:「若人壽百歲,不觀生滅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滅法」7。如實知生滅無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般若經》觀不生滅爲真般若
《般若經》嚴厲的批評了無常的觀慧,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3說:
當來世有比丘,欲說般若波羅蜜而說相似般若波羅蜜。……諸比丘說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若如是求,是爲行般若波羅蜜。憍屍迦!是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大正8.546c2~7)
以生滅無常觀爲相似般若,不生滅(不壞)觀爲真般若,雖可說對某些部派說,但在文字上,顯然是不滿傳統的《阿含經》。
《阿含》與《般若》等大乘經的對立,應該說是佛法的不幸!
四、從超然立場看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p.150)
【(一)《般若經》之甚深義是涅槃的別名,這應是依《阿含》思想引發而來(p.150)】
《般若》等大乘經,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圓滿佛果而外,甚深義──一切法空,法法皆如的闡揚,都是涅槃別名,這應該是依《阿含》思想引發而來,怎麼會到達這樣的對立呢?
傳統者指新興的大乘爲非佛說,大乘者稱《阿含》等爲小乘,尖銳的對立,能不說是佛法的可悲現象嗎!
從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場來說,傳統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行人,都有些偏頗了!
【(二)《阿含經》的中心思想是「緣起」,有爲與無爲同依「緣起」而闡明(p.150)】
《阿含經》的中心思想,是緣起,緣起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純大苦聚滅」。
依緣起的相依性──依之而有,說明生死的集,有爲法。
也依緣起的相依性──依之而無,說明生死的滅,無爲法。
有爲與無爲,依同一原則而闡明。但傳統佛教界,似乎少有能完滿的把握緣起;不是以緣起爲生滅邊事(有爲的),就推想爲不變的理性(無爲的)8。
五、「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與「有甚深涅槃知見而不是阿羅漢的聖者」(p.150)
【(一)「慧解脫」與「俱解脫」(p.150)】
「慧解脫」本是一切阿羅漢的通稱,所以論佛與阿羅漢的差別,就舉「慧解脫」爲一切阿羅漢的代表9。依空、無所有、無相而得心解脫,不正就是阿羅漢的心解脫嗎10。
但阿羅漢中,有不得深定的,有得深定的。這才方便的分爲「慧解脫」,與(心慧)「俱解脫」的二類。
【(二)叁類聖者(p.151)】
我要這麼說,因爲要解說一項事實。《雜阿含經》中,長老比丘們告訴須深比丘,他們是阿羅漢,但不得四禅(《相應部》說不得五通)及無色定。須深覺得難以信解,佛告訴他說:「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11。這是說,阿羅漢有先後層次,也可說有二類。
1、法住智知:
緣起被稱爲法性、法住,所以法住智是從因果起滅的必然性中,于五蘊等如實知,厭,離欲,滅,而得解脫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雖然沒有禅定,但煩惱已盡,生死已了。這是以慧得解脫,知一切法寂滅,而沒有涅槃的自證。
2、涅槃智知:
生前就能現證涅槃的絕對超越(即大乘的證入空性,絕諸戲論;也類似一般所說的神秘經驗),名爲得現法涅槃;在古代,被稱爲得滅盡定的俱解脫(不過滅盡定,論師的異解紛纭)。
這可能是二類阿羅漢,也可能是先後契入的層次。
3、另一類有甚深涅槃知見而不是阿羅漢的聖者
衆生的根性不一,還有一類人,不是信仰,希欲,聽聞,覺想,也不是「見審谛忍」,卻有「有滅涅槃」12的知見,但不是阿羅漢。如從井中望下去,如實知見水,但還不能嘗到水一樣13。
六、大乘興起與部派佛教的關系(p.151~p.152)
【(一)上座部系重于四谛的知見,少得現法涅槃(p.151)】
部派佛教中,主要是上座部系,重于四谛的知見,少有得現法涅槃的。在教義上,雖有種種阿羅漢,滅盡定等,而缺乏超越的體驗,所以這一系的教義,被譏爲:「唯見浮繁妨情,支離害志,紛纭名相,竟無妙異」14了。
【(二)大乘興起與「大衆部系」的關系(p.152)】
大衆部系之「法空說、法性不二」(p.152)
大乘佛法的興起,決定是與大衆部系有關的。如上一章15說到:
方廣部──說大空派,以爲勝義僧與佛,都是超越現實人間世的。這就是《大智度論》所說的方廣道人,說「一切法不生不滅」。16
東山住部的《隨順頌》17,以爲法性不二,佛所說的,都「是隨順世間轉」。
分別部說:凡聖一切都「以空爲本」18。
一說部說:「世出世法悉是假名」19。
甚深義──法性不二 ,從大衆部學派中開展出來。
大衆部系對「聖位菩薩」之安立(p.152)
《論事》說到:安達羅派以爲:釋迦菩薩在迦葉佛時,入于決定20。
東山住部等也說:成佛以前的菩薩,已經得法現觀,入正決定21。正性決定,就是正性離生。入正性離生,是體悟正法而成爲聖者。
這樣,菩薩有二階位:一、凡夫;二、得正性決定的聖者。
菩薩的分爲二階,與大乘所說的菩薩是一致的。
大衆部系中,
法性不二思想的開展;
「本生」又廣泛的流傳;
菩薩道受到佛弟子的贊仰,有聖位菩薩的安立。
如有人發心修學,求成佛道,依佛法說,這是可能而值得贊歎的。
七、觀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p.152~p.153)
【(一)有甚深涅槃知見而不證阿羅漢的,正是初期大乘觀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
在佛教界,
慧解脫聖者是沒有涅槃智的…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叁節 大乘《般若》與《阿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