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叁節 大乘《般若》與《阿含經》▪P2

  ..續本文上一頁

  俱解脫者有涅槃智,是入滅盡定而決定趣涅槃的。

  惟有另一類人(絕少數),正知見「有滅涅槃」而不證得阿羅漢的;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的,正是初期大乘,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

  【(二)如何觀空而不證實際:智慧深、悲願切、佛力加持、不入深定】

  大乘法中,菩薩觀空而不證實際,當然是由于智慧深,悲願切(還有佛力加持),而最原始的見解,還有「不深攝心系于緣中」22;不深入禅定,因爲入深定是要墮二乘、證實際的。所以《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說:彌勒「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23。

  被稱爲菩薩的持經譬喻師法救24也說:

  菩薩雖伏我見,不怖邊際滅,不起深坑想,而欲廣修般羅若故,于滅盡定心不樂入,勿令般若有斷有礙25。

  【(叁)無生法忍菩薩】

  正見甚深法的菩薩,從這樣的情況下出現。悲願力所持,自知「此是學時,非是證時」26。所以不盡煩惱,不作究竟想,不取涅槃,成爲觀空而不證空的菩薩。

  

  最深徹的,名爲無生法忍。阿毗達磨中,忍是無間道;稱爲忍,表示是知而不是證入的意思。

  

  八、般若深義的弘傳27(p.153~p.154)

  【(一)甚深空義,由有涅槃知見而不證實際的菩薩發揚起來】

  甚深(空)義,慧解脫聖者,沒有涅槃智的超越體驗,當然不會說。

  俱解脫聖者,有現法涅槃,但好入深定,或長期在定中,當然也不會去闡揚。

  惟有有涅槃知見而不證的,在崇尚菩薩道的氣運中,求成佛道,利益衆生,才會充分的發揚起來(也有適應世間的成分)。

  【(二)甚深般若初期弘揚的情形】

  起初,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是深般若波羅蜜,應于[能得]阿毗跋致菩薩前說,是人聞是,不疑不悔。」28

  

  不退轉菩薩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說:「無量無邊阿僧祇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不退轉)地。」29

  

  這當然是甚深義法門,還不是普遍傳宏的。

  

  【(叁)大乘法門廣傳之後的情形】

  也許大乘法門傳開了,來學的人也漸漸多了,于是久行菩薩也能夠信解了,所以說:

  

  能信解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如阿毗跋致。何以故?世尊!若人于過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羅蜜,則不能信解30。

  進一步,「新發意」(應譯「新學」31)菩薩也有信解可能了,如說:

  

  若新發意菩薩隨惡知識,則驚怖退沒;若隨善知識,聞是說者,則不驚怖沒退32。

  再進一步,一切法空的般若深義,什麼人都能契入,如「中本般若」說:

  

  是(法)門,利根菩薩摩诃薩所入。佛言:鈍根菩薩亦可入是門,中根菩薩,散心菩薩,亦可入是門。是門無礙,若菩薩摩诃薩一心學者,皆入是門」33。

  般若甚深法門,叁根普被,人人可學可入;這就是直從法性平等,法法皆空、皆如去深入的法門。

  

  注解

  ^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分)卷556(大正7,866c17)。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43:

  「唐譯五分本」也說:「以真法性爲定量故」。量(pramāṇa)是准確的知識;定量是正確的、決定無疑的准量,值得信任的。

  ^2四十二字門,參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5(大正8,256a6-b28);《大智度論》卷48(大正25,408b1-409a24)。

  ^3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5(大正8,256a5~b10):「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摩诃衍,所謂字等、語等、諸字入門;何等爲字等、語等、諸字入門?「阿」字門一切法初不生故、「羅」字門一切法離垢故、「波」字門………「荼」字門入諸法邊竟處不可得故、不終不生故。過荼無字可得,何以故?更無字故。諸字無礙無名亦不滅,亦不可說、不可示、不可見、不可書。」

  

  (2)《大智度論》卷48:「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a)、後荼(ḍha),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羅尼菩薩,若一切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ādi),秦言初;阿耨波陀(anutpāda),秦言不生。若聞羅(ra)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阇(rajas),秦言垢。」(大正25,408b12~18)

  

  ^4 《大智度論》卷48:「若聞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茶(bāḍham),秦言必。茶外更無字,若更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大正25,409a14~16)。

  ^5

  (1)印順法師《佛在人間》p.70:

  大乘法的四十二字,以阿字爲本。阿是不生不滅義,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唱誦每字,都與阿相應,即觀一切入不生不滅的實性。《華嚴》、《般若》中的文字陀羅尼,觀行成就,是可以證入無生法忍的。這是觀音聲色相而契入法性的。

  (2)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425 ~ p.426:

  《大智度論》說:「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音),因字乃至能了其義」(卷48,大正25,408b)。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而第一「阿」(a)字,是一切字根本。「阿」是最初喉音,經頰、舌、齒、唇,而有種種語音,所以阿是最初的、根本的。「阿」──喉音,什麼意義都不是,所以被看作超越的──「不」,「無」。依「阿」而發展出四十二字,一切語文(所表示的),也就一切本質都是超越的,可從一切文字而通達實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所以「入阿字門,(能通達)一切法初不生故」。如羅(ra)是塵垢的意義,所以「入羅字門,一切法離塵垢故」。這樣的一一文字,能通達實相,是菩薩修行法門。(唱)誦字母而能通達深義,如《華嚴經》說:「唱如是字母時,……入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門。」(《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6,大正10,418b-c)

  (3)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46 ~ p.747:

  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字母是依人類的發音而成立的。最初是喉音──「阿」,再經颚、頰、舌、齒、唇,而有種種語音。可說一切語音,一切字母,是依「阿」爲根源的,是從「阿」而分流出來的。喉音的「阿」,還沒有什麼意義;什麼意義也不是,所以被看作否定的──「無」、「不」。般若法門,認爲一切但是假名施設,而假名是不能離開文字的。一切文字的本源──「阿」,象征著什麼也不是,超越文字的絕對──「無生」、「無二」、「無相」、「空」。一切文字名句,都不離「阿」,也就不離「無」、「不」。所以般若引用四十二字母,不但可以通曉一切文字,而重要在從一切文字,而通達超越名言的自證。如「荼」是熱的意義,聽到了「荼」,就了悟是「不熱」的。這樣,什麼都趣向于「空」,不離于「如」。所以經上說:「善學四十二字已,能善說字法;善說字法已,善說無字法。」(《摩诃般若披羅蜜經》卷24,大正8,396b)

  ^6《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屬于文殊法門的經典,參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879 ~ p.880。

  ^7《法集要頌經》卷3(大正4,789a)。

  ^8參見 印順法師著《中觀今論》p.25~p.34。《性空學探源》p.17~p.21。

  ^9 《雜阿含經》卷3 (75經):「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比丘白佛:「如來爲法根,爲法眼,爲法依,唯願世尊爲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于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爲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複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大正2,19 b28~c10);《相應部》(22)「蘊相應」(日譯南傳14,p.102~p.103);又《雜阿含經》卷26 (684經)(大正2,186 c2~187b5)。

  ^10 《雜阿含經》卷21(567經)(大正2,149c~150a);《相應部》(41)「質多相應」(日譯南傳15,p.451~p.453);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叁節〈空與心解脫〉p.21。

  ^11

  (1)《雜阿含經》卷14 (347經)(大正2,97 b11~12);《相應部》(12)「因緣相應」(日譯南傳13,p.180)。

  (2)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224~p.225:

  A、法住智:法住智是對于因果緣起的決定智。這雖然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但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惡,業報,叁世等,就是世間正見,不名爲智。)

  

  B、涅槃智:如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涅槃智。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石火電光,纔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這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A)法住智——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知生滅———知有爲世俗。

  (B)涅槃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知不生滅——知無爲勝義。

  

  …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叁節 大乘《般若》與《阿含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