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p.155〜p.167)

  一、大乘《般若经》的特色(p.155〜p.156)

  (一)《般若经》以超越名、相、分别的涅槃,也就是释迦如来的自证为根本立场。依此来观一切法,有为与无为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一切是无二无别,「绝诸戏论」。以此来化导,就不如释尊那样的教化,不从无常、苦入手,而直从空、无相、无愿等入门,这是「大乘佛法」──《般若经》的特色。

  (二)表示这一内容的,如上文引述1,有空、无相、无愿、不起、不生、无所有、远离、寂静、如、法界、实际等种种异名,而《般若经》所独到发扬的,是空──一切法空。

  (三)本来,《般若经》不是非说「空」不可的,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经但说「无相」,竟没有一个「空」字。2

  (四)被推定为「原始般若」的,《道行般若经》的〈道行品〉,也没有说到「空」,只说「离」、「无所有」、「无生」、「无性」、「不可得」等。

  二、「空」义在「下本般若」中的发展(p.156~p.157)

  (一)「下本般若」说到了「空」,起初说:「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3。

  什么是「安住空法」?经4上说:不住一切法;不住一切法的常与无常,乐与苦,净与不净,我与无我,空与不空(「中本般若」5更不住寂灭与不寂灭,远离与不远离)。

  (二)须菩提说:甚深法是随顺一切法的;是(甚深)法无障碍处,是法无生,是法无处[足迹]。诸天子听了,赞叹说:「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6 「皆为空故」7,玄奘译为「一切皆与空相应故」8。

  这可见经文所说的无障碍处,无生,无处,都与空相应,可说都是空义。

  (三)释提桓因说:「须菩提!如(汝)所说者,皆因于空」9。

  「皆因于空」,是说须菩提安住空法,本着空的体悟而说法,所以一切(境)法,所行法,所得(果)法,得法者,都无所得。

  (四)依据这几则经文,及上所引法空性的种种异名10,可知「下本般若」所说的,是在般若的实践中,明甚深空性。甚深空性,经听闻、思惟、观察,而到达无生法忍的彻悟。

  三、「空」义在「中本般若」中的发展与类集(p.157〜p.160)

  到了「中本般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种种空类集起来。「中本般若」是应该分为三分的。

  

  〔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说,全经九十品,可以分为三分:前分、中分、后分〕

  

  【(一)「中本般若」〈前分〉中「空」之类集】

  经中虽并举三解脱门,却更重视「空」

  〈前分〉:经上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虽并举三解脱门,却更重视「空」,所以说:「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11。

  「七空」之类集:

  

  A、《大品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习应品第3〉(大正8,222c28~223a1)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习应七空,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七空」,是「中本般若」所共说的,但《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12、〈第三分〉13,都没有列举七空的名目。

  B、《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列举了七空的名目:「内空、外空、有空、无空、近空、远空、真空」(即胜义空)14,又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说的不同。

  C、《放光般若经》:

  《放光》等没有列举名目,而列出名目的又彼此不同,那「七空」到底是那七种空呢?依经文来观察,「七空」是总结上文的,如《放光般若经》说:「何谓七?上七事是也」15。上文说习应空,是别观(1)五蕴空,(2)十二处空,(3)十八界空,(4)四谛空,(5)十二缘起空,(6)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空,(7)本性空。

  这就是〈前分〉所说的七空吧!

  

  【(二)「中本般若」〈后分〉中「空」之类集】

  十四空(以「一切法空」为最末):

  「中本般若」的〈后分〉,有十四种空的类集,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523,大正7,682b)说:

  「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观〔1〕内空内空性不可得,观〔2〕外空外空性不可得,观〔3〕内外空内外空性不可得,观〔4〕大空大空性不可得,观〔5〕空空空空性不可得,观〔6〕胜义空胜义空性不可得,观〔7〕有为空有为空性不可得,观〔8〕无为空无为空性不可得,观〔9〕毕竟空毕竟空性不可得,观〔10〕无际空无际空性不可得,观〔11〕无散空无散空性不可得,观〔12〕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观〔13〕相空相空性不可得,观〔14〕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十四空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本〉,《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与〈三分本〉相当的经文,都明确的说到了「十四空」,这是以「一切法空」为最后的16。

  另一种十四空的分类(以「自相空」为最末)

  此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到:「一切法以〔1〕内空故空,〔2〕外空故空,〔3〕内外空故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始空、〔11〕散空、〔12〕性空、〔13〕一切法空、〔14〕自相空故空」17。

  这也是十四空,但脱落了「大空」与「第一义空」。这是以「一切法空」在前,「自相空」在后的十四空。

  

  《大般若经》的〈第二分〉、〈第三分〉,也都是这样的,只是简略的说:「由内空故空,如是乃至(由自)相空故空」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叹净品第42〉(属于〈中分〉),也有以「自相空」为后的十四空;《大般若经》〈第二分〉相同19。但〈第三分〉与《放光般若经》都没有。所以十四空是〈后分〉的类集,这是后来被移写到〈中分〉去的。

  十四空的组集成立,为以后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基础。

  【(三)「中本般若」〈中分〉中「空」之类集】

  「十六空」

  

  十六空,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在〈中分〉说明「大乘相」时,立十六空(〈三分〉处处说十六空)。十六空是:在十四空的最后「一切法空」下,加「无性空」与「无性自性空」20。

  但在〈缘起品〉的「劝学般若」中,十六空以下,又说「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21,这是值得注意的。

  「十八空」

  

  〈中分〉「大乘相」所说的空

  十八空,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在〈中分〉「大乘相」中,立十八空;这是在十六空中,插入了「不可得空」 与「自性空」。同属于「中本般若」的《摩诃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也同样的立十八空22。 [Table]

  「劝学般若」处所说的空

  在「劝学般若」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立二十空23(与〈上本般若〉同)。

  《摩诃般若经》,也是十八空24。

  《放光般若经》中,脱落了「内外空」,「自相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仅有十四种空25。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在〈劝学〉中,却提到了「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究竟之空」(毕竟空)、「所有空」、「无有空」、「有为空」、「无为空」、「真空」(胜义空)、「无祠祀空」、「无因缘空」、「因缘空」、「自然 相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所有空」(无性空)、「自然空」(自性空)、「无形自然空」(无性自性空)、「因缘威神空」──二十一种空26。

  与十八空相比对,少了「无际空」、「散空」与「本性空」,却又多出了「所有空」、「无有空」、「无祠祀空」、「无因缘空」、「因缘空」、「因缘威神空」。

  

  [Table]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出现「二十一空」的原因: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非常不同,可与〈第三分〉比较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9(大正7,430c)说:

  「通达内空、外空……无性自性空,及所缘空、增上空等,无空等」。

  〈第三分〉所说的「所缘空」、「增上(缘)空」,与《光赞般若》的「因缘空」、「无因缘空」、「因缘威神空」,不是有类似的意义吗!

  

  原来,在劝学般若中,这部分经文的次第,各种经本是这样的27: [Table]

  

  依此可见,在十八空下,应该是四缘,而《光赞般若》及〈第三分〉,却把「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也误作空的一项了。这一定是梵本传写的错失,是不足为据的。

  

  至于〈第三分〉所说的「无空等」,那是十八空以外的,「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的略举。

  

  四、「空」义在「上本般若」中的发展与类集(p.161~p.162)

  【(一)「空」义在「上本般若」中,从「十八空」演化为「二十空」的过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初分〉(「上本般若」),对原有的「自相空」(或作「相空」或「自共相空」),分立为「自相空」与「共相空」──二空。原有的「散空」(或作「无散空」或「散无散空」),分立为「散空」与「无变异空」──二空。这样,十八空就演化为二十空28。

  「中本般若」所有的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上本般若」一律改写为二十空,于是空…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