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性类集的演进过程,不再能明白了。

  【(二)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名目比对】

  现在,依玄奘所译,将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名目,对比如下:

  [Table]

  

  五、空类集之次第增广(p.162)

  (一)种种空的类集,部分从《阿含经》29与阿毗昙论中来。如《舍利弗阿毗昙论》立「六空」,《施设论》立「十种空」30。

  (二)「六空」与「十空」的内容,就是「十四空」31的前十二空,只少一「毕竟空」。

  (三)所以,《般若经》是在一般的种种空以上,依般若法门,扩大类集而成种种空的。

  六、在「中本般若」中一再提到的「空」类(p.162~p.164)

  【(一)】

  「中本般若」列举了十六空,十八空(「上本般若」举二十空),这是从不同事义的观察,以显示一切皆空的。虽处处列举种种空,但寻检「中本般若」,一再提到的:

  前分(「序品」……「舌相品):

  (本)「性空」,如说:「习应性空」。

  (自)「性空」,如说:「菩萨字性空」。

  「不可得空」,如说:「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

  「自相空」,如说:「入诸法自相空」。

  「一切法空」,如说:「习应一切诸法空」。

  「毕竟空」,如说:「毕竟空,不生悭心故,……不生痴心故」。32

  「中分」(「三假品」……「无尽品」):

  (本)「性空」,如说:「用性空智入诸法相」。

  「自相空」,如说:「自相空法中不应着」。

  「自性空」,如说:「一切法自性空故」。

  「毕竟空」,

  「无始空」,如说:「毕竟空、无始空故」。

  「无法有法空」(即无性自性空),如说:「般若波罗蜜,不为转、不为还故出,无法有法空故」。

  「无法空」(即无性空),如说:「示佛世间无法空」。33

  「后分」(「摄五(度)品」以下):

  「自性空」,如说:「自性空,虚诳如野马」。

  「自相空」,如说:「应行诸法自相空」。

  「毕竟空」,

  「无始空」,如说:「住二空中──毕竟空、无始空,为众生说法」。

  (本)「性空」,如说:「观一切法性空」。

  「不可得空」,如说:「空中空相不可得,须菩提!是名不可得空」。

  「一切法空」,如说:「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34

  【(二)】

  统观「中本般若」全经,从不同事义以显示空性,以「本性空」、「毕竟空」、「自性空」、「自相空」,特别是自性空与自相空,应用得最为广泛。

  【(三)别明「自性空」与「自相空」】

  「自性」,是一一法的自体,相是一一法的特相。所以知道有什么法,一定是以「相」而知;从认识到的各各相,推定有不同的法,这就是以相知法。

  自性与自相,正是阿毗达磨的根本论题。

  「中本般若」说「自性空」与「自相空」(或作「相空」),又以自性与(自)相,作相互的观察,而明自性与相的不可得。如《经》说35:

  「色离色性,……亦离色相。……相亦离相,性亦离性」。

  「色离色自性,……亦离色相。……自性亦离自性,相亦离相;自性亦离相,相亦离自性」。

  七、小结(p.164)

  从列举的种种空(有「离」、「净」等异名),知道《般若经》所说,是依种种法,种种问题,而归于超越名、相、分别的。36

  

  注解

  ^1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3~p.145。

  ^2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53:《金刚般若》着重在「无相」(离相)法门,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于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唐译五分本」),称之为「离相门」一样。般若与「空」,本没有必然的关系,「空」是在般若发展中重要起来的。《金刚般若》说「无相」而没有说「空」,可说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3 参阅《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初品第1〉:「菩萨发大庄严乘,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不应住受、想、行、识。」(大正8,540a29~b2)

  ^4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初品第1〉:「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色,不应住受、想、行、识。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色若苦,若乐。不应住受、想、行、识若苦,若乐。不应住色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色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色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受、想、行、识若空,若不空。」(大正8,540b1~8)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菩萨摩诃萨色是常不应住,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亦如是。色若乐若苦,若净若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不应住。」(大正8,274b26~ c1)

  ^6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6〈大如品第15〉:「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世尊!是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须菩提语欲色界诸天子言:汝等所说,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随何法生故,名随佛生?诸天子!随如行故,须菩提随如来生!」(大正8,562b18~22)

  ^7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16:「皆为空故」,「宋译本」作「皆悉空故」;「大品本」作「皆与空合」;「唐译本」作「一切皆与空相应故」。

  ^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8:「大德善现诸所说法,一切皆与空相应故。」(大正7,823b2~3)

  ^9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嘱累品第24〉:「释提桓因语须菩提:如所说者,皆因于空而无所碍,譬如仰射虚空箭去无碍。」(大正8,577a29~b1)

  ^10 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节〈法空性是涅槃异名〉,p.143~p.145。

  ^1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序品第1〉,大正8,224c23~25:「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故,当知是菩萨如受记无异,若近受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序品第1〉:「菩萨摩诃萨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是空相应胜余相应。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相应,不生悭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乱心,不生无智心。」(大正8,225a12~17)

  ^1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03(大正7,13c)

  ^1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0(大正7,435a~b)

  ^14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8〈摩诃般若波罗蜜所因出衍品第19〉:「六波罗蜜者则为自然,其自然者故曰为空。其有欲令无相法生者,则为欲令内空、外空、有空、无空、近空、远空、真空出生。所以者何?须菩提!其七空者则为自然。」;「世间所知内空、外空、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亦无所有,七空以无有。」(大正8,199b22~25;203a10~12)

  

  又卷9〈摩诃般若波罗蜜分曼陀尼弗品第22〉:「欲界色界无色界,内空、外空、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一切平等。」(大正8,204c1~3)

  

  ^15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摩诃般若波罗蜜放光品第1〉:「菩萨云何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佛告舍利弗:(1)菩萨当知色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当知痛、想、行、识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2)当知眼、耳、鼻、舌、身、意与空合。当知色、声、香、味、细滑识、法与空合。(3)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法性识亦尔,是为应〔般若波罗蜜〕。(4)当知苦习尽道四谛之法亦与空合。(5)当知十二因缘。何等十二?一者、痴;二者、所作行;三者、识;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爱;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此十二因缘亦与空合。(6)当知一切诸法有为法、无为法亦与空合。(7)当知本性亦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七空合。何谓七?上七事是也,知此七事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大正8,5c13~27)

  ^1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459:「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观〔1〕内空、内空性不可得;〔2〕外空、外空性不可得;〔3〕内外空、内外空性不可得;〔4〕空空、空空性不可得;〔5〕大空、大空性不可得;〔6〕胜义空、胜义空性不可得;〔7〕有为空、有为空性不可得;〔8〕无为空、无为空性不可得;〔9〕毕竟空、毕竟空性不可得;〔10〕无际空、无际空性不可得;〔11〕散无散空、散无散空性不可得;〔12〕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13〕自共相空、自共相空性不可得;〔14〕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性空性不可得、自共相空自共相空性不可得、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十四空中。」(大正7,320b20~c1)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15:「世尊!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摄取檀波罗蜜?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1〕自于内空不有内空,〔2〕于外空亦不有外空,〔3〕自于内外空亦不有内外空,〔4〕空空、〔5〕大空、…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空之发展与类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