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類集的演進過程,不再能明白了。
【(二)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名目比對】
現在,依玄奘所譯,將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的名目,對比如下:
[Table]
五、空類集之次第增廣(p.162)
(一)種種空的類集,部分從《阿含經》29與阿毗昙論中來。如《舍利弗阿毗昙論》立「六空」,《施設論》立「十種空」30。
(二)「六空」與「十空」的內容,就是「十四空」31的前十二空,只少一「畢竟空」。
(叁)所以,《般若經》是在一般的種種空以上,依般若法門,擴大類集而成種種空的。
六、在「中本般若」中一再提到的「空」類(p.162~p.164)
【(一)】
「中本般若」列舉了十六空,十八空(「上本般若」舉二十空),這是從不同事義的觀察,以顯示一切皆空的。雖處處列舉種種空,但尋檢「中本般若」,一再提到的:
前分(「序品」……「舌相品):
(本)「性空」,如說:「習應性空」。
(自)「性空」,如說:「菩薩字性空」。
「不可得空」,如說:「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說」。
「自相空」,如說:「入諸法自相空」。
「一切法空」,如說:「習應一切諸法空」。
「畢竟空」,如說:「畢竟空,不生悭心故,……不生癡心故」。32
「中分」(「叁假品」……「無盡品」):
(本)「性空」,如說:「用性空智入諸法相」。
「自相空」,如說:「自相空法中不應著」。
「自性空」,如說:「一切法自性空故」。
「畢竟空」,
「無始空」,如說:「畢竟空、無始空故」。
「無法有法空」(即無性自性空),如說:「般若波羅蜜,不爲轉、不爲還故出,無法有法空故」。
「無法空」(即無性空),如說:「示佛世間無法空」。33
「後分」(「攝五(度)品」以下):
「自性空」,如說:「自性空,虛诳如野馬」。
「自相空」,如說:「應行諸法自相空」。
「畢竟空」,
「無始空」,如說:「住二空中──畢竟空、無始空,爲衆生說法」。
(本)「性空」,如說:「觀一切法性空」。
「不可得空」,如說:「空中空相不可得,須菩提!是名不可得空」。
「一切法空」,如說:「得無所有法已,見一切法空」。34
【(二)】
統觀「中本般若」全經,從不同事義以顯示空性,以「本性空」、「畢竟空」、「自性空」、「自相空」,特別是自性空與自相空,應用得最爲廣泛。
【(叁)別明「自性空」與「自相空」】
「自性」,是一一法的自體,相是一一法的特相。所以知道有什麼法,一定是以「相」而知;從認識到的各各相,推定有不同的法,這就是以相知法。
自性與自相,正是阿毗達磨的根本論題。
「中本般若」說「自性空」與「自相空」(或作「相空」),又以自性與(自)相,作相互的觀察,而明自性與相的不可得。如《經》說35:
「色離色性,……亦離色相。……相亦離相,性亦離性」。
「色離色自性,……亦離色相。……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
七、小結(p.164)
從列舉的種種空(有「離」、「淨」等異名),知道《般若經》所說,是依種種法,種種問題,而歸于超越名、相、分別的。36
注解
^1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二節〈法空性是涅槃異名〉,p.143~p.145。
^2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53:《金剛般若》著重在「無相」(離相)法門,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于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叁昧」,「是叁昧不可以相得」(「唐譯五分本」),稱之爲「離相門」一樣。般若與「空」,本沒有必然的關系,「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般若》說「無相」而沒有說「空」,可說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3 參閱《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初品第1〉:「菩薩發大莊嚴乘,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羅蜜。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大正8,540a29~b2)
^4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初品第1〉:「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羅蜜,不應住色,不應住受、想、行、識。不應住色若常,若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不應住色若苦,若樂。不應住受、想、行、識若苦,若樂。不應住色若淨,若不淨。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淨,若不淨。不應住色若我,若無我。不應住受、想、行、識若我,若無我。不應住色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受、想、行、識若空,若不空。」(大正8,540b1~8)
^5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7:「菩薩摩诃薩色是常不應住,色是無常不應住,受想行識亦如是。色若樂若苦,若淨若不淨,若我若無我,若空若不空,若寂滅若不寂滅,若離若不離不應住。」(大正8,274b26~ c1)
^6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6〈大如品第15〉:「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佛言:世尊!是長老須菩提,爲隨佛生,有所說法皆爲空故。須菩提語欲色界諸天子言:汝等所說,長老須菩提爲隨佛生,隨何法生故,名隨佛生?諸天子!隨如行故,須菩提隨如來生!」(大正8,562b18~22)
^7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16:「皆爲空故」,「宋譯本」作「皆悉空故」;「大品本」作「皆與空合」;「唐譯本」作「一切皆與空相應故」。
^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48:「大德善現諸所說法,一切皆與空相應故。」(大正7,823b2~3)
^9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9〈囑累品第24〉:「釋提桓因語須菩提:如所說者,皆因于空而無所礙,譬如仰射虛空箭去無礙。」(大正8,577a29~b1)
^10 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二節〈法空性是涅槃異名〉,p.143~p.145。
^11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序品第1〉,大正8,224c23~25:「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相應,所謂空、無相、無作故,當知是菩薩如受記無異,若近受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序品第1〉:「菩薩摩诃薩于諸相應中爲最第一相應,所謂空相應,是空相應勝余相應。菩薩摩诃薩如是習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薩摩诃薩,如是習相應,不生悭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亂心,不生無智心。」(大正8,225a12~17)
^1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03(大正7,13c)
^1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80(大正7,435a~b)
^14
《光贊般若波羅蜜經》卷8〈摩诃般若波羅蜜所因出衍品第19〉:「六波羅蜜者則爲自然,其自然者故曰爲空。其有欲令無相法生者,則爲欲令內空、外空、有空、無空、近空、遠空、真空出生。所以者何?須菩提!其七空者則爲自然。」;「世間所知內空、外空、近空、遠空、真空、所有空、無所有空,亦無所有,七空以無有。」(大正8,199b22~25;203a10~12)
又卷9〈摩诃般若波羅蜜分曼陀尼弗品第22〉:「欲界色界無色界,內空、外空、近空、遠空、真空、所有空、無所有空,一切平等。」(大正8,204c1~3)
^15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1〈摩诃般若波羅蜜放光品第1〉:「菩薩雲何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佛告舍利弗:(1)菩薩當知色與空合,是爲應般若波羅蜜。當知痛、想、行、識與空合,是爲應般若波羅蜜。(2)當知眼、耳、鼻、舌、身、意與空合。當知色、聲、香、味、細滑識、法與空合。(3)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法性識亦爾,是爲應〔般若波羅蜜〕。(4)當知苦習盡道四谛之法亦與空合。(5)當知十二因緣。何等十二?一者、癡;二者、所作行;叁者、識;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愛;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此十二因緣亦與空合。(6)當知一切諸法有爲法、無爲法亦與空合。(7)當知本性亦與空合,是爲應般若波羅蜜。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诃薩知七空合。何謂七?上七事是也,知此七事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者。」(大正8,5c13~27)
^1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 卷459:「善現!諸菩薩摩诃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觀〔1〕內空、內空性不可得;〔2〕外空、外空性不可得;〔3〕內外空、內外空性不可得;〔4〕空空、空空性不可得;〔5〕大空、大空性不可得;〔6〕勝義空、勝義空性不可得;〔7〕有爲空、有爲空性不可得;〔8〕無爲空、無爲空性不可得;〔9〕畢竟空、畢竟空性不可得;〔10〕無際空、無際空性不可得;〔11〕散無散空、散無散空性不可得;〔12〕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13〕自共相空、自共相空性不可得;〔14〕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薩性空性不可得、自共相空自共相空性不可得、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是菩薩摩诃薩安住如是十四空中。」(大正7,320b20~c1)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15:「世尊!雲何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攝取檀波羅蜜?佛告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1〕自于內空不有內空,〔2〕于外空亦不有外空,〔3〕自于內外空亦不有內外空,〔4〕空空、〔5〕大空、…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四節 空之發展與類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