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五節 空之解說

  第叁章_《般若經》──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五節 空之解說(p.167~p.174)

  一、《般若經》之空義(p.167~p.170)

  「空」在《般若經》中,說得非常廣,到底怎樣的說明呢?

  

  【(一)十八空1】

  《般若經》類集的種種空,且依十八空來說:

  

  內空(adhyātma-śūnyatā):內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內處,爲衆生的身心自體。六內處是空的,名爲內空。

  外空(bahirdhā-śūnyatā):外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外處,是眼等所取的境。六外處空,名爲外空。

  內外空(adhyAtma-bahirdhā-śūnyatā):內外是內六處與外六處,內外處都是空的,名爲內外空。

  空空(śūnyatā-śūnyatā):空是一切法空,空也是空的,名爲空空。

  大空(mahā-śūnyatā):大是十方,十方是無限的廣大,廣大的十方是空的,名爲大空。2

  勝義空(paramārtha-śūnyatā):勝義就是涅槃,涅槃是空的,名爲勝義空。

  有爲空(saṃskṛta-śūnyatā):有爲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生死流轉的叁界是空的,名有爲空。

  無爲空(asaṃṣkṛta-śūnyatā):無爲是沒有生住滅相的,不生不滅的無爲是空的,名無爲空。

  畢竟空(atyanta-śūnyatā):畢竟是到達究竟徹底處,所以或譯作「至竟空」3。究竟是空的,名爲畢竟空。4

  無際空(anavarāgra-śūnyatā):際是邊際。佛說:「衆生無始以來」,沒有最初際,所以名無際(或譯作「無始空」5,「不可得原空」)6。依此初際而進說中際、後際,沒有時間的叁際,所以是空的,名無際空。

  散無散空:梵本十萬頌本(「上本般若」),二萬五千頌本(「中本般若」),原文作anavakāra-śūnyatā,是無散空。無散空是《般若經》的本義,如:

  (1)《放光般若經》譯爲「無作空」。解說爲「于諸法無所棄」。7

  (2)《光贊般若經》 譯爲「不分別空」,解說爲:「彼無能舍法亦無所住」。8

  (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雖譯爲「散空」,解說也還是:「散名諸法無滅」。9

  (4)《大般若波羅蜜經》「第叁分」說:「若法無放、棄、舍可得,說名無散」10。

  (5)《般若》明空,不以無常爲正觀,所以無棄、無舍的是無散;無散(或譯作「無變異」11 )是空的,名無散空。

  (6)《大智度論》引《阿含經》,解說爲「散空」,12正是龍樹論意。

  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本性是有爲法性、無爲法性,本性如此,名爲本性。有爲、無爲法性是空的,名本性空。13

  自共相空,依梵本十萬頌本,二萬五千頌本,原文爲 svalakṣaṇa-śūnyatā,應譯爲自相。如惱壞是色自相14,領納是受自相等;自相是空的,名自相空。《光贊》15、《放光般若經》16等17,都如此,但玄奘譯本,卻解說爲自相與共相空18。

  一切法空(sarvadharma-śūnyatā):一切法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法是空的,名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anupalambha-śūnyatā):不可得,是求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空,名不可得空。19

  無性空20(abhāva-śūnyatā):無性,是「無少許可得」21;無性是空的,名無性空。22

  自性空23(svabhāva-śūnyatā):自性是「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24;或作「諸法能和合自性」25。自性是不可得的,名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26(a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玄奘譯本說:「無性自性,謂諸法無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27;無性自性是空的,名無性自性空。然依鸠摩羅什所譯,這是無性空與自性空合說,與內外空的意義一樣28。

  【(二)四空29】

  《般若經》明「大乘相」中,無論是十六空本,十八空本,二十空本,30都接著又說四空:「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31。

  

  1、有性空(bhāva-śūnyatā):

  有性── bhāva,譯爲「有」,如叁界名「叁有」,生死流轉過程立「四有」,十二緣起名「有支」,有是五蘊等(生死)有爲法。這樣的有(或譯作「有性」 、「有法」,是現實的存在)是空的,名有性空。32

  2、無性空(abhāva-śūnyatā):

  無性,是無有──無爲法。無性是空的,名無性空。33

  3、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

  一切法自性空,「空非智作,非見作」,不是由于智、見而空的,所以自性空是「自空」。34

  4、他性空(parabhāva-śūnyatā):

  經上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實際,皆由他性故空」35,「他性」是什麼意義呢?真如、實際等,佛出世也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依世俗方便來說,這是對佛而有客觀意義的,所以名爲他性。他性──真如等是空的,名爲他性空。

  

  但《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性]、法位[法定]、法性[法界]、如、實際,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36。

  

  「過此諸法空」,與《般若經》所說;「我說涅樂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于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如夢」37,有同樣的意義。所以《大智度論》解說爲:「有人未善斷見結故,處處生著。是人聞如是法性(法界)、實際,謂過是已 更有余法,以是故說過如、法性、實際亦空」38。

  

  【◎小結:】

  這四種空,依二萬五千頌梵本•是在十六空下,再說四空,近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第叁分」。39但梵本沒有「無性空」而有「不可得空」,所以十六空以後,再說四空,並沒有重複的。這四空,都是不離有(bhāva)的,是有與無有、自有與他有,一一的表示是空的。

  

  二、般若經中說空的理由(p.170~p.174)

  《般若經》從種種法門,從種種觀點顯示空性,所以類集爲種種空(性),又略攝爲四空;有性空、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雖說有種種空,而所以是空的理由,經說是完全一致的。

  

  試引十八空的一例,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5說:

  何等爲有爲空?有爲法名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無色界無色界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

  

  何等爲無爲空,無爲法名若無生相,無住相,無滅相。無爲法無爲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40

  

  「性自爾」,玄奘譯爲「本性爾故」。《般若經》 的種種空,都是本來如此的本性空;本性空,所以是非常非滅的。一般說:有爲是生死流轉的叁界,是生滅的;無爲是不生滅的。有爲是非常的,無爲是常住的。但在般若正觀中,有爲、無爲都是性自空的。

  

  爲什麼是空?因爲是非常非滅的。非常非滅,這似乎很難解!有爲法非常,怎麼說非滅壞呢?無爲法沒有生住滅相,怎麼說非常呢?非常非滅,爲什麼說是空呢?不知道有爲與無爲的分別,是隨順世俗的方便說,如《大智度論》卷31說:

  離有爲則無無爲,所以者何?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無爲相者則非有爲,但爲衆生顛倒故分別說。……若無爲法有相者,則是有爲。41

  無爲法是有爲法的實相(真相),不是截然不同的對立法。爲了要說明,不得不說爲二──有爲與無爲。其實,有爲就是無爲,不見有爲即是無爲(非二法合一);「于有爲法無爲法不取相」42(這是無爲的意趣所在)。

  

  那末,不妨從有爲法來說「非常非滅」43,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7b7~13)說:

  (1)須菩提!于意雲何?若心已滅,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44

  

  (2)須菩提!于意雲何?若心生,是滅相不?世尊!是滅相。45

  

  (3)須菩提!于意雲何?是滅相法當滅不?不也,世尊。46

  

  (4)須菩提!于意雲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47

  

  (5)須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前心與後心,是不能同時而有的,那末前滅後生,怎麼能相續而善根增長,圓成佛道呢?佛舉如燈燒炷的譬喻,以不即不離的意義來說明,這才引起了這一段的問答。48(1)心已滅了,是不能再生起的。(2)心生起了,就有滅相,(3)這滅相卻是不滅的。(4)滅相是不滅的,所以問:那就真如那樣的住嗎?是真如那樣的,(5)卻不是常住的。49

  

  這一段問答,不正是「非常、非滅」嗎?

  

  一般說諸行無常,但論到前滅後生間,總不免有中斷的過失。如唯識學者,提出了「前因滅位,後果即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50的解說,也不免有前後同時的嫌疑。51同時,怎能有前後呢?

  依《般若經》及龍樹論意:「若一切實性無常,則無行業報,……以是故諸法非無常性」5…

《空之探究 第叁章 第五節 空之解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