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五节 空之解说(p.167~p.174)
一、《般若经》之空义(p.167~p.170)
「空」在《般若经》中,说得非常广,到底怎样的说明呢?
【(一)十八空1】
《般若经》类集的种种空,且依十八空来说:
内空(adhyātma-śūnyatā):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为众生的身心自体。六内处是空的,名为内空。
外空(bahirdhā-śūnyatā):外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是眼等所取的境。六外处空,名为外空。
内外空(adhyAtma-bahirdhā-śūnyatā):内外是内六处与外六处,内外处都是空的,名为内外空。
空空(śūnyatā-śūnyatā):空是一切法空,空也是空的,名为空空。
大空(mahā-śūnyatā):大是十方,十方是无限的广大,广大的十方是空的,名为大空。2
胜义空(paramārtha-śūnyatā):胜义就是涅槃,涅槃是空的,名为胜义空。
有为空(saṃskṛta-śūnyatā):有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生死流转的三界是空的,名有为空。
无为空(asaṃṣkṛta-śūnyatā):无为是没有生住灭相的,不生不灭的无为是空的,名无为空。
毕竟空(atyanta-śūnyatā):毕竟是到达究竟彻底处,所以或译作「至竟空」3。究竟是空的,名为毕竟空。4
无际空(anavarāgra-śūnyatā):际是边际。佛说:「众生无始以来」,没有最初际,所以名无际(或译作「无始空」5,「不可得原空」)6。依此初际而进说中际、后际,没有时间的三际,所以是空的,名无际空。
散无散空:梵本十万颂本(「上本般若」),二万五千颂本(「中本般若」),原文作anavakāra-śūnyatā,是无散空。无散空是《般若经》的本义,如:
(1)《放光般若经》译为「无作空」。解说为「于诸法无所弃」。7
(2)《光赞般若经》 译为「不分别空」,解说为:「彼无能舍法亦无所住」。8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虽译为「散空」,解说也还是:「散名诸法无灭」。9
(4)《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分」说:「若法无放、弃、舍可得,说名无散」10。
(5)《般若》明空,不以无常为正观,所以无弃、无舍的是无散;无散(或译作「无变异」11 )是空的,名无散空。
(6)《大智度论》引《阿含经》,解说为「散空」,12正是龙树论意。
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本性是有为法性、无为法性,本性如此,名为本性。有为、无为法性是空的,名本性空。13
自共相空,依梵本十万颂本,二万五千颂本,原文为 svalakṣaṇa-śūnyatā,应译为自相。如恼坏是色自相14,领纳是受自相等;自相是空的,名自相空。《光赞》15、《放光般若经》16等17,都如此,但玄奘译本,却解说为自相与共相空18。
一切法空(sarvadharma-śūnyatā):一切法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法是空的,名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anupalambha-śūnyatā):不可得,是求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空,名不可得空。19
无性空20(abhāva-śūnyatā):无性,是「无少许可得」21;无性是空的,名无性空。22
自性空23(svabhāva-śūnyatā):自性是「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24;或作「诸法能和合自性」25。自性是不可得的,名自性空。
无性自性空26(a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玄奘译本说:「无性自性,谓诸法无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27;无性自性是空的,名无性自性空。然依鸠摩罗什所译,这是无性空与自性空合说,与内外空的意义一样28。
【(二)四空29】
《般若经》明「大乘相」中,无论是十六空本,十八空本,二十空本,30都接着又说四空:「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31。
1、有性空(bhāva-śūnyatā):
有性── bhāva,译为「有」,如三界名「三有」,生死流转过程立「四有」,十二缘起名「有支」,有是五蕴等(生死)有为法。这样的有(或译作「有性」 、「有法」,是现实的存在)是空的,名有性空。32
2、无性空(abhāva-śūnyatā):
无性,是无有──无为法。无性是空的,名无性空。33
3、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tā):
一切法自性空,「空非智作,非见作」,不是由于智、见而空的,所以自性空是「自空」。34
4、他性空(parabhāva-śūnyatā):
经上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实际,皆由他性故空」35,「他性」是什么意义呢?真如、实际等,佛出世也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依世俗方便来说,这是对佛而有客观意义的,所以名为他性。他性──真如等是空的,名为他性空。
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性]、法位[法定]、法性[法界]、如、实际,过此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36。
「过此诸法空」,与《般若经》所说;「我说涅乐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37,有同样的意义。所以《大智度论》解说为:「有人未善断见结故,处处生着。是人闻如是法性(法界)、实际,谓过是已 更有余法,以是故说过如、法性、实际亦空」38。
【◎小结:】
这四种空,依二万五千颂梵本•是在十六空下,再说四空,近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第三分」。39但梵本没有「无性空」而有「不可得空」,所以十六空以后,再说四空,并没有重复的。这四空,都是不离有(bhāva)的,是有与无有、自有与他有,一一的表示是空的。
二、般若经中说空的理由(p.170~p.174)
《般若经》从种种法门,从种种观点显示空性,所以类集为种种空(性),又略摄为四空;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虽说有种种空,而所以是空的理由,经说是完全一致的。
试引十八空的一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说:
何等为有为空?有为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无色界无色界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
何等为无为空,无为法名若无生相,无住相,无灭相。无为法无为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40
「性自尔」,玄奘译为「本性尔故」。《般若经》 的种种空,都是本来如此的本性空;本性空,所以是非常非灭的。一般说:有为是生死流转的三界,是生灭的;无为是不生灭的。有为是非常的,无为是常住的。但在般若正观中,有为、无为都是性自空的。
为什么是空?因为是非常非灭的。非常非灭,这似乎很难解!有为法非常,怎么说非灭坏呢?无为法没有生住灭相,怎么说非常呢?非常非灭,为什么说是空呢?不知道有为与无为的分别,是随顺世俗的方便说,如《大智度论》卷31说:
离有为则无无为,所以者何?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相者则非有为,但为众生颠倒故分别说。……若无为法有相者,则是有为。41
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实相(真相),不是截然不同的对立法。为了要说明,不得不说为二──有为与无为。其实,有为就是无为,不见有为即是无为(非二法合一);「于有为法无为法不取相」42(这是无为的意趣所在)。
那末,不妨从有为法来说「非常非灭」43,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7b7~13)说:
(1)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已灭,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44
(2)须菩提!于意云何?若心生,是灭相不?世尊!是灭相。45
(3)须菩提!于意云何?是灭相法当灭不?不也,世尊。46
(4)须菩提!于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47
(5)须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不也,世尊!
前心与后心,是不能同时而有的,那末前灭后生,怎么能相续而善根增长,圆成佛道呢?佛举如灯烧炷的譬喻,以不即不离的意义来说明,这才引起了这一段的问答。48(1)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2)心生起了,就有灭相,(3)这灭相却是不灭的。(4)灭相是不灭的,所以问:那就真如那样的住吗?是真如那样的,(5)却不是常住的。49
这一段问答,不正是「非常、非灭」吗?
一般说诸行无常,但论到前灭后生间,总不免有中断的过失。如唯识学者,提出了「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50的解说,也不免有前后同时的嫌疑。51同时,怎能有前后呢?
依《般若经》及龙树论意:「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5…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