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2。「若一切法实皆无常,佛云何说世间无常是名邪见!……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破常颠倒,故说无常。……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53。所以,法相是非常非灭,也就是非常非无常的。观一切法非常非灭,不落常无常二边,契会中道的空性。
上文所引如灯烧炷的譬喻,经说是「缘起理趣极为甚深」54。甚深缘起是「非常非灭」的缘起,而在十八空中 「非常非灭,本性尔故」55,表示了一切法的空性。非常非灭,也就是假名而没有自性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269b11~17)说:56
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灭。……色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受、想、行、识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乃至意触因缘(所)生受,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无自性。
「诸法和合生,无自性」,《大般若经》「第二分」,作 「但有假名,都无自性」57。假名是诸法和合生的,无自性就是空。可见般若的正观,是通达一切法非常非灭(不落二边)而空的。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般若波罗蜜远离生死,非常非灭故」58。
附录:「中本般若」及《大智度论》的十八空、四空名目比对表:
【(一)十八空名目之比对:】
[Table]
【(二)四空名目之比对:】
[Table]
注解
^1《大智度论》卷31:
「问曰:诸法无量,空随法故,则亦无量,何以但说十八?若略说,应一空,所谓一切法空。若广说,随一一法空,所谓眼空、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说十八空?
答曰:若略说则事不周,若广说则事繁。譬如服药,少则病不除,多则增其患;应病投药,令不增减,则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广说空,空则过多,人爱着空相,堕在断灭;说十八空,正得其中。
复次,若说十,若说十五,俱亦有疑,此非问也!
复次,善恶之法,皆有定数:若四念处、四正勤、三十七品,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三毒、三结、四流、五盖等,诸法如是各有定数;以十八种法中破着,故说有十八空。」(大正25,285c1~b29)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大空?东方东方相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大空。」(大正8,250b20-23)
^3 《放光般若经》卷4:「何等为至竟空?所可不得边际者,是为至竟空。」(大正8,23a21~22)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毕竟空?毕竟,名诸法毕竟不可得,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毕竟空。」(大正8,250c2-4)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无始空?若法初来处不可得,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始空。」(大正8,250c4~6)
^6 《放光般若经》卷4:「何等为不可得原空:诸可来者不知所从来,无有处故,是为无有原空。」(大正8,23a22~23)
^7 《放光般若经》卷4:「何等为无作空?于诸法无所弃,是为无作空。」(大正8,23a23~24)
^8 《光赞经》卷6:「彼何谓不分别空?彼无能舍法,亦无所住。所以者何?本净故也,是为不分别空。」(大正8,189c13~15)
^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散空?散名诸法无灭,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为散空。」(大正8,250c6~8);(《大智度论》卷46,大正25,394a3~4)
^1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88:「云何无散空?散谓诸法有放、有弃、有舍可得;若法无放、弃、舍可得,说名无散。此中无散由无散空非常非坏。所以者何?本性尔故,是为无散空。」(大正7,480c9~12)
^1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51:「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变异空?佛言:善现!无变异,谓无放、无弃、无舍可得。此无变异由无变异空。何以故?非常非坏,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无变异空。」(大正5,291b3~7)
^12
(1)《杂阿含经》卷6(122经):「佛告罗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大正2,40a8~10)
(2)《大智度论》卷31:「经中说佛告罗陀:此色众破坏散灭令无所有,余众亦如是,是名散空。」(大正25,292a17~19)
(3)《空之探究》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p.100:
《罗陀经》,见《杂阿含经》,如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杂阿含经》卷6(122经),大正2,40a;《相应部》(23)「罗陀相应」(日译南传14•p.300)。五阴的散坏消灭,或依此立散空。
^1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性空。」(大正8,250c8-11)
^14 《空之探究》p.173,注3:「恼坏相」,奘译本作「变碍相」,依说一切有部说而改。
^15 《光赞经》卷6:「彼何谓自然相空?为色相故色无所有相;受痛痒思相造生死相,知生死识相;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及十八种一切所更。有为法相、无为法相,是一切法自然相空。」(大正8,189c24~28)
^16 《放光般若经》卷4:「何等为自相空?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为想,所有相便有所觉相是为识,乃至有为无为相,从有为无为相至诸法皆悉空,是为自相空。」(大正8,23a29~b3)
^1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自相空?自相,名色坏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相、识识相,如是等有为、无为法各各自相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自相空。」(大正8,250c11-15)
^1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13:
「云何自共相空?自相谓一切法自相,如变碍是色自相,领纳是受自相,取像是想自相,造作是行自相,了别是识自相,如是等,若有为法自相,若无为法自相,是为自相。
共相谓一切法共相,如苦是有漏法共相,无常是有为法共相,空无我是一切法共相,如是等有无量共相。当知此中自共相由自共相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自共相空。」(大正7,73 b26~c5)
^1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不可得空?求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不可得空。」(大正8,250c19-21)
^20 「无性空」,鸠摩罗什译为「无法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无法空:若法无是亦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法空。」(大正8,250c21-23)
^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云何无性空?无性谓此中无少性可得,当知此中无性由无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无性空。」(大正7,73c12~15)另外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51(大正5,291c4~7)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卷413(大正7,480c24~27)之处,皆有同样之解说。
^22 《大智度论》卷31:「无法空者,有人言: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大正25,296a9~11)
^23 「自性空」,鸠摩罗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译为「有法空」。
^2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有法空?有法名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有法空。」(大正8,250c23~25);(《大智度论》卷46,大正25,394a18~21)。
^2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云何自性空?自性谓诸法能和合自性,当知此中自性由自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自性空。」(大正7,73c15~17)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51(大正5,291c7~10)亦有同样之解说。
^26 「无性自性空」,鸠摩罗什译为「无法有法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无法有法空:诸法中无法,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无法有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法有法空。」(大正8,250c25-28)
^2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413:「云何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谓诸法无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当知此中无性自性,由无性自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善现!是为无性自性空。」(大正7,73c17~21)另外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51(大正5,291c10~14)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分〉(大正7,480 c27~481a1)亦有同样之解说。
^28《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6a13~b2):
「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
复次,观无法有法空,故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行者观诸法:生、灭,若有门、若无门,生门生…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节 空之解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