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節 大衆部系與法空▪P3

  ..續本文上一頁2)天親菩薩造.玄奘譯.窺基注解.普泰增修《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大正44,46c24-26):「……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六、諸法但名宗,即一說部。此二通于大小乘。……」

  

  (3)法藏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大正45,481c24-482a3):「……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虛妄故;出世法皆實,非虛妄故。六、諸法但名宗,謂說一部等,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體故,此通初教之始准知。」

  

  ^19

  (1)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33~p.634:

  《叁論玄義檢幽集》卷5(大正70,459b29-c2)說:「真谛雲:此部執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無有實體;同是一名,名即是說,故言一說部」。有關一說部的宗義,吉藏、法藏、窺基都采用真谛的傳說。一說部的名義,或以爲不是這樣解說的。一說部的宗義,沒有更多的證明,但西元六世紀真谛的時代,印度的一說部,是有這樣宗義的。「諸法但名無實」,與原始般若是相符的。這一被認爲菩薩般若波羅蜜的教授,可能與一說部有關。

  (2)《空之探究》,p.233~p.234:

  《般若經》的「原始般若」,充分表示了一切法「但名」的意義,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8•537b~c)說:「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何等法義是菩薩?我不見有法名爲菩薩。世尊!我不見菩薩,不得菩薩,亦不見、不得般若波羅蜜,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世尊!我不得、不見菩薩,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世尊!我不見菩薩法來去,而與菩薩作字,言是菩薩,我則疑悔。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名字是沒有決定性的(同一名字,可以有種種意義的),不是落實在某一法上的,名字是無所有的。一切但有名字──唯名,沒有實性,須菩提本著般若體悟的立場,所以這樣說。說沒有菩薩,沒有般若,這就是爲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了。如聽了但有假名,一切不可得,而能不疑不怖,那就是菩薩安住于般若波羅蜜了。菩薩是人,般若是法,人與法都是假名無實的;這一法門,可能從一說部演化而來。

  (3)印順法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收于《華雨集》第四冊,p.8):

  大衆部分出的部派,思想接近大乘,如被稱爲『諸法但名宗』的一說部,與《般若》法門的「性空唯名」,是非常接近的,這是從聲聞爲本的「佛法」,進展到「大乘佛法」的過程。

  ^20《空之探究》第叁章第叁節〈大乘『般若』與『阿含經』〉,p.152:

  大乘佛法的興起,決定是與大衆部系有關的。

  

  (1)方廣部──說大空派,以爲勝義僧與佛,都是超越現實人間世的。這就是《大智度論》所說的方廣道人,說「一切法不生不滅」。

  

  (2)東山住部的《隨順頌》,以爲法性不二,佛所說的,都「是隨順世間轉」。

  

  (3)分別部說:凡聖一切都「以空爲本」。

  

  (4)一說部說:「世出世法悉是假名」。甚深義──法性不二 ,從大衆部學派中開展出來。

  

  ^21

  (1)《大毗婆沙論》卷185(大正27,927c8-10):「或複有說:唯無相叁摩地能入正性離生,如達摩鞠多部(法藏部)說。彼說以無相叁摩地,于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

  

  (2)《雜阿毗昙心論》卷11(大正28,962a19-b7):「薩婆多(說一切有部)及婆磋部(犢子部)說次第谛無間等;昙無得(法藏部)等說一無間等。……說一無間等者,……如燈俱作四專:熱器、燒炷、油盡、破暗。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無間等。」

  

  ^22 覺音《清淨道論》(日譯南傳64,p.404);(簡體中文版),p.615:「此中無相解脫,是以無相之相的涅槃爲所緣而轉起的聖道。」

  ^23 《清淨道論》(日譯南傳64,p.431);《清淨道論》(簡體中文版),p.629:「隨順(智)能除覆蔽谛理的煩惱黑暗,但不能以涅槃爲所緣。種姓(智)則只能以涅槃爲所緣,但不能去那覆蔽谛理的黑暗。」

  ^24 《大毗婆沙論》卷76(大正27,391c26-392a4):「複次,爲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佛身無漏』如大衆部。問:彼何故作此執?依契經故。如契經說:『苾刍!當知如來生在世間,長在世間,出世間住,不爲世法之所染汙。』彼作是說:『既言如來出世間住,不爲世法之所染汙。由此故知佛身無漏。』爲止彼意,顯佛生身唯是有漏。」

  ^25

  (1)《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b25-27):「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謂四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2)《大毗婆沙論》卷173(大正27,871b 2-3):「分別論者及大衆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

  

  ^26參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64~p.172。

  ^27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573~p.575;p.579~p.580。

  ^28

  (1)參見《成實論》卷11~卷12(大正32,327a8~334b2)。

  (2)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261~p.265:

  《成實論》是依四谛組織的;在卷一一說明滅谛的時候,討論到這問題。如雲:「滅叁種心,名爲滅谛。謂假名心、法心、空心。」(大正32,327a8-9)

  

  滅叁心,就是指出認識上如何的認識應該遣除,而予消滅。單離一種心,不能見道;要叁心都滅了,才能夠見滅得道。怎樣滅呢?論說:「假名心,或以多聞因緣智滅,或以思惟因緣智滅。法心,在暖等法中以空智滅。空心,入滅盡定滅,若入無余泥洹斷相續時滅。」(大正32,327a9-12)這裏的滅叁心,就是大乘所說的「我空」、「法空」、「空空」。……

  

  首先,「假名空」義,如論雲:「如輪軸和合故名爲車,諸陰和合故名爲人。」這只是在和合下說明的空,與薩婆多部的假名無實,意義相同。《成實論》在第一重二谛上,說假名是超越四種論的,以爲常人的認識,都是不離假名的,所以不能通達真象;須用聞思慧,作析空觀,見真實的色法心法,見法不見假名,而破假名,得到法有我無的空。如論卷一五說:「一切凡夫,心不破假名,故常隨我相,終不相離;雖見色,亦不離瓶等相,故凡夫心不緣實義。」凡夫流轉中不見實相,就是假名相的障礙;要免流轉,第一步就要用析空觀;如觀察色法,唯見色香味觸,而不見四微和合的假名相;破世俗假名而見勝義真實有,就是《成實論》所說的「假名空」;與大乘的假名空,相差得遠了。

  其次,「滅法心」得法空,如論雲:「有實五陰心名爲法心,善修空智,見五陰空,法心則滅。」破假名時,分析慧所得的諸法實相,認識雖不錯,但還不能得道;所以進一步說,見五蘊法的法心,也應該要舍離,而見五蘊空,法相不起,是爲「滅法心」。論說:「行者斷有爲緣心,得無爲緣心,是故行者不見五陰,但見陰滅。」不起有爲緣心,得法空智無爲緣心,是在四加行時候的事情。論中這裏引證一段契經雲:「知色性滅,受想行識性滅,是名無我,無我即是無性。」《成實論》雖有諸行如幻不實之談,但從無常門的法法歸滅,以證入一切法空寂,是與銅鍱部一樣的。

  涅槃雖已滅了法心,但還有見空相心存在,所以論雲:「若緣泥洹,是名空心。……是心緣無所有。」這空心,還是應該滅的。怎樣滅呢?論說:「無心定中,以緣滅故滅。斷相續時,以業盡故滅。」滅空心有兩種,一是在入無余依涅槃時,斷相續滅。一是在入滅盡定時滅。滅盡定有二,一在八解脫裏的,一在九次第定裏的。斷煩惱的滅定,必須是八解脫的;滅空心的滅定,兩種都可以。叁心漸次滅了,最後要以無心定才能圓滿體驗得涅槃,這是與銅鍱者共的;不過,《成實論》謂這滅定是無爲的,銅鍱者謂是非有爲非無爲的。在滅盡定中,一切法寂滅,空相也寂滅了,正如大乘所說的能所雙泯的境界。

  ^29《成實論》卷12(大正32,332c7-16):

  問曰:汝先言滅叁心名滅谛。已知滅假名心因緣,今何謂法心?雲何當滅?

  

  答曰:有實五陰心名爲法心,善修空智,見五陰空,法心則滅。

  

  問曰:行者觀五陰空,謂五陰中無常法、定法、不壞法、不變法、我我所法,以無此法,故言其空,非不見五陰。

  

  答曰:行者亦不見五陰。所以者何?行者斷有爲緣心,得無爲緣心,是故行者不見五陰,但見陰滅。又若見五陰,則不名爲空,以陰不空故,如是空智則不具足。

  

  ^30參見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582:

  《成實論》,《四谛論》,都是以四谛爲大綱,保有佛陀初轉*輪,說四谛法門的傳統,與阿毗達磨論不同。

  ^31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261~p.265。

  ^32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756:

  《分別功德論》卷一說:「薩婆多家無序」(大正25,34b)。《增支部》也沒有序,可見上座部系的誦本,是沒有序的。

  ^33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755~p.756。

  ^34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2。

  ^35《佛說義足經》卷下,〈蓮花色比丘尼經第14〉,大正4,184c24~186c27。

  ^36《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7a1-19):

  是須菩提好行空叁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歲已,還下閻浮提。爾時,須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從忉利天來下,我當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說:若人以智慧眼觀佛法身,則爲見佛中最。是時,以佛從忉利天下故,閻浮提中四部衆集,諸天見人,人亦見天。座中有佛,及轉輪聖王、諸天大衆,衆會莊嚴。先未曾有!須菩提心念:今此大衆,雖複殊特,勢不久停,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常觀之初門,悉知諸法空無有實;作是觀時,即得道證。爾時,一切衆人,皆欲求先見佛,禮敬供養。有華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惡,便化爲轉輪聖王及七寶千子,衆人見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還複本身,爲比丘尼最初禮佛。是時,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禮,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是爲見佛法身,得真供養,供養中最,非以致敬生身爲供養也。

  ^37

  (1)《增壹阿含經》卷6〈利養品第十叁〉第7經(大正2,575c11-23):

  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猶如,拘翼!有毒藥,複有害毒藥。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滅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釋提桓因!一切所有,皆歸于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猶如,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雕落;雷雹壞苗,華*果初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惱,今日已除,無複患苦。」

  (2)《性空學探源》p.249 ~ p.251:

  大衆系的空義,並不離開根本教去另起爐竈,是根據《雜阿含》中原有佛所說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加以引申發揮,推陳出新,而又很契合于如來本意的。這種引申發揮,《增一阿含》中到處可見到,如〈利養品〉雲:

  

  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滅法,……一切所有皆歸于空。……法法相亂,法法自定。

  

  這是對緣起因果法的生、滅、動、靜,給予直覺的觀察;意義深長,很值得注意。存在,是緣起法的相依相待;因果法的生滅動靜,都是自他兩面的。

  

  一面看,法法是相動相亂的,沒有他法,自己不會動亂起來;就是要靜止,也是有他法給予力量的,故是相靜相止。

  

  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動亂的,法法各住自性,靜止在自位上,互相動亂不到的。

  

  一面是自動自靜,一面又是他動他靜,最好舉個例子來說。

  

  如叁枝槍,交叉架立著,一面看,叁枝槍各有一分力量,才互相依倚架立起。另一面看,這枝槍還是這枝槍,那枝槍還是那枝槍,力量對消,各不相犯,還是各住本位各持自體的。因爲從緣起法的相互關涉,與法法的相續保持自身的傳統性,法爾是有這兩面性的。動靜如是,生滅也如是;法法各住自性,不涉于他,所以是自生自滅;但離開了他法因緣,卻又不能生不能滅,故又是他生他滅。這不是詭辯,緣起法的面面觀,確是如此。

  

  有部說,法的自體有作用;經部說,用是緣起和合的,但有因果,實無作用;現在《增一阿含》的思想,是綜合而超越了他。法法一面相互依待,一面又是各各獨立。這從緣起以顯示諸法的各獨與相待二性,是從直觀中去體認事事物物的緣起網的自他無礙,動靜無礙,生滅無礙,緣起大用宛然,而當體的實動實靜實生實滅又了不可得;這是極其深刻的真理。

  

  ^38《增壹阿含經》卷22〈須陀品第叁十〉第1經(大正2,659b7-17):

  世尊告曰:「有字、無字,義有若幹?爲是一義?」

  

  沙彌白佛言:「有字、無字,義有若幹,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幹,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無字者,是涅槃。」

  

  世尊告曰:「雲何,須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無字是涅槃?」

  

  沙彌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無字者,是涅槃之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節 大衆部系與法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