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P2

  ..续本文上一页相动,法法自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一切所有,皆归于空」。37

  

  因果生灭,可从二方面说。一方面,一切法是相动相乱的,没有他法的缘力,自己是不会生灭动乱的。从另一方面说,法法各住自位,不能互相动乱的。一切法相互依存,又各住自位,从这缘起生灭中,「一切所有皆归于空」,这是很深彻的观察。

  

  3、涅槃空,而世间但有假名

  

  《增壹阿含经》(30)〈须陀品〉(大正2,659b9-15)说:

  

  「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38

  名字是生死法,始终法,就是世间法。超越名字的,是无对的涅槃。这是从涅槃空而世间但有假名的说法。经中表示法空的,是到处可见的。

  

  【(三)小结】

  从这一论一经的引述,足以证明与大众部系有关的,都表示出我(与)法皆空的思想。

  

  注解

  ^1

  (1)《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八节〈诸行空与涅槃空〉,p.119:「涅槃的空义,赤铜鍱部是充分注意了的。如《无碍解道》所说的(4)最上空,(25a、25b)胜义空,都是约涅槃说的。(6)消除空,(7)定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等,或浅或深,而最深彻的,是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空。特别是止灭与出离,就是「依离,依离欲,依(止)灭,向于舍」的离与灭。这些文字,都表示袪除烦恼而可以名为空的;也可以表示涅槃。」

  

  (2)《无碍解道》之空义,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七节〈空之类集〉p.113~p.116。

  

  ^2

  (1)《大智度论》卷18:「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大正25,192a28-b1)

  

  (2)部派之「空门」,详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2c21-193c1)。

  

  ^3 《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四节〈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p.101:「声闻的法空学派,引声闻经以说法空的,主要的理由是:一、无我所;二、五阴法散灭;三、不落二边──四句的见解;四、佛法是非诤论处;五、智者不取着一切法。法空的学派,与阿毗昙门的辨析事相,是不同的。这是着眼于佛法的理想,方便引导趣入、修证的立场。」

  ^4 《部执异论》:「……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弟子部。至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一、一说部,二、出世说部,三、灰山住部。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得多闻部。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分别说部。」(大正49,20a26-b2)

  ^5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598~p.599:「假名部与分别部,是什么部派呢?所引分别部说,与《大毗婆沙论》分别论者,并不相同,不能说是分别论者;那分别部是什么部派呢?真谛所译的《部执异论》,有分别说部(《三论玄义》引作多闻分别部),就是《异部宗轮论》的说假部,《十八部论》的施设部。以真谛译来解说真谛译,分别部及分别论(部),说是大众系的说假部,应该是最适宜的。《三论玄义》(大正45,9a)说:「佛在世时,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至第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依《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大正70,533a),知道嘉祥是依据真谛《部执异论疏》的。并说「分别说部,即大迦旃延弟子」。分别部──多闻分别部,传为大迦旃延所创,是大迦旃延弟子。这一部派是仰推大迦旃延为宗的;这与本论多引分别部说,而《论》序颂说:「大圣旃延论」,是完全契合的。但本论又有假名部,假名也就是说假或施设的意思。如上面所说,分别部是说假部,那假名部又是什么部呢?也许是同一部派而译语不统一吧!」

  ^6

  (1)《四谛论》卷3(大正32,389c8-9)。

  (2)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600:

  分别部是多种心所相应俱有的。说三种灭:「一念念灭,二相违灭,三无余灭」,本论是以无余灭为灭谛的。

  ^7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15~p.116:

  真谛译的《佛性论》说:「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分别说部,有人说是属于大众系的多闻分别部;依玄奘译,就是大众系的说假部。佛性,在后代特别发挥,有种种异解,初期教中,把它解作一种成佛的可能性。分别说部谓「空是佛性」,成佛以空为可能性;如是,把成佛与菩萨行的「多住于空」,贯通起来了。在理论上说,空是平等无差别性的,依之可引发出两种思想:一、「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而在空性上是平等无差别的,所以应发平等大悲心去普济有情而植佛因,此后代所以有「法界」为无漏功德因之说。

  

  二、「凡圣众生皆从空出,空是佛性」,空是平等真理,一切众生在空性上平等无差别,而空性又是成佛的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一乘思想,是一呼即出了。

  

  这虽是后期佛教特别发挥的,但在菩萨道的发扬中,本就蕴含有这种倾向的。要成立菩萨道,在行为上是多住空门,在理论上以平等空理为基本,这是理论上的必然要求。

  

  ^8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85:

  「《般若经》是实践的平等法门,说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净,而不是特重于心性本净的。所以说清净,我与法,色与心,凡与圣,道与果,没有一法不是毕竟清净的。这是般若正观的平等法门,是实践的,向上的。

  

  如来藏自性清净,指出众生本有如来性,为成佛净因;或以如来藏为依止,建立凡圣、染净一切法。这是重于心(或我)的,说明的,从上向下的(或称之为「却来门」)。

  

  所以《般若经》的心性本净说,可能引发如来藏说,却不是如来藏说。」

  

  ^9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362:

  《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1a28-b1)说:「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佛法中的方广道人(道人是比丘的旧译),说一切法无,为龙树所破斥的,应是铜鍱部所传的方广部,也称说大空部。《论事》一七•六~一0;一八•一~二,说到大空部执。《顺正理论》说:「都无论者,说一切法都无自性,皆似空花」,可能也是这一学派。称为方广部,与九分教中的「方广」有关。大乘佛法兴起,经典都名为「方广」(或译方等)。「一切无」者在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深义上,无疑已到达大乘法的边缘。

  ^10《论事》,日译南传58,p.324;汉译南传62,p.288(第十七品,第六章):

  今称「不应言:『僧伽受供物』之论」。此处,依胜义而言,唯「道果」是为僧伽,道果以外不名为僧伽,道果,任何物皆不受。是故「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者,乃是现在之大空宗---方广部之邪执。

  ^11

  ((1)《论事》,日译南传58,p.326;汉译南传62,p.290(第十七品,第七章):

  今称「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之论」。此处,唯「道果」名为僧伽故,此等[道果]净化供物事为不可能。是故「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者,乃同彼[方广部]之邪执。

  (2)《论事》,日译南传58,p.327注1:「净」(净化)者,为作大果也。施僧伽少物得多果,施多物则得更多果。

  ^12《论事》,日译南传58,p.328;汉译南传62,p.291(第十七品,第八章):

  今称「不应言:『僧伽受用』之论」。于此处,亦唯「道果」名为僧伽故,无论何物皆不受用;是故「不应言僧伽受用、饮、啮、品味」者,即亦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13《论事》,日译南传58,p.329;汉译南传62,p.293(第十七品,第九章):

  今称「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之论」。此处,亦唯「道果」名为僧伽故,无论何物皆不能施于彼等;不依于彼等而受;施于彼等,而不希求任何之利益;是故「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者,亦同彼[方广部]之邪执。

  ^14《论事》,日译南传58,p.337;汉译南传62,p.300(第十八品,第一章):

  今称「人界论」。此处,执「世尊生于世间,等觉于世间,伏世间而住,不染于世间」之经为不如理,言「世尊出现于兜率天宫,住于其处,不来人间界,显示唯相色(nimittarūpa)」者,如现在方广部之邪执。

  ^15《论事》,日译南传58,p.332;汉译南传62,p.296(第十七品,第十章):

  今称「不应言:『施佛有大果』之论」。此处世尊亦不受用任何物,然为共世间随顺而受用,而示现有情,是故以无益,云「不应言『施佛有大果』」者,如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16《论事》,日译南传58,p.339;汉译南传62,p.302(第十八品,第二章):

  今称「法说论」。此处世尊住于兜率天宫,为开示法而赐变化身,具寿阿难承彼[变化身]及彼开示而说法,佛世尊不说者,如方广部之邪执。

  ^17参见《空之探究》第四章.第五节〈假名—受假〉,p.234;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27~p.728。

  ^18

  (1)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藏83,218a~b)。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