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2)天亲菩萨造.玄奘译.窥基注解.普泰增修《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44,46c24-26):「……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六、诸法但名宗,即一说部。此二通于大小乘。……」
(3)法藏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一(大正45,481c24-482a3):「……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皆实,非虚妄故。六、诸法但名宗,谓说一部等,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通初教之始准知。」
^19
(1)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33~p.634: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大正70,459b29-c2)说:「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有关一说部的宗义,吉藏、法藏、窥基都采用真谛的传说。一说部的名义,或以为不是这样解说的。一说部的宗义,没有更多的证明,但西元六世纪真谛的时代,印度的一说部,是有这样宗义的。「诸法但名无实」,与原始般若是相符的。这一被认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的教授,可能与一说部有关。
(2)《空之探究》,p.233~p.234:
《般若经》的「原始般若」,充分表示了一切法「但名」的意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8•537b~c)说:「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何等法义是菩萨?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世尊!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见菩萨法来去,而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名字是没有决定性的(同一名字,可以有种种意义的),不是落实在某一法上的,名字是无所有的。一切但有名字──唯名,没有实性,须菩提本着般若体悟的立场,所以这样说。说没有菩萨,没有般若,这就是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了。如听了但有假名,一切不可得,而能不疑不怖,那就是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了。菩萨是人,般若是法,人与法都是假名无实的;这一法门,可能从一说部演化而来。
(3)印顺法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收于《华雨集》第四册,p.8):
大众部分出的部派,思想接近大乘,如被称为『诸法但名宗』的一说部,与《般若》法门的「性空唯名」,是非常接近的,这是从声闻为本的「佛法」,进展到「大乘佛法」的过程。
^20《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三节〈大乘『般若』与『阿含经』〉,p.152:
大乘佛法的兴起,决定是与大众部系有关的。
(1)方广部──说大空派,以为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这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方广道人,说「一切法不生不灭」。
(2)东山住部的《随顺颂》,以为法性不二,佛所说的,都「是随顺世间转」。
(3)分别部说:凡圣一切都「以空为本」。
(4)一说部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甚深义──法性不二 ,从大众部学派中开展出来。
^21
(1)《大毗婆沙论》卷185(大正27,927c8-10):「或复有说:唯无相三摩地能入正性离生,如达摩鞠多部(法藏部)说。彼说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
(2)《杂阿毗昙心论》卷11(大正28,962a19-b7):「萨婆多(说一切有部)及婆磋部(犊子部)说次第谛无间等;昙无得(法藏部)等说一无间等。……说一无间等者,……如灯俱作四专:热器、烧炷、油尽、破暗。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无间等。」
^22 觉音《清净道论》(日译南传64,p.404);(简体中文版),p.615:「此中无相解脱,是以无相之相的涅槃为所缘而转起的圣道。」
^23 《清净道论》(日译南传64,p.431);《清净道论》(简体中文版),p.629:「随顺(智)能除覆蔽谛理的烦恼黑暗,但不能以涅槃为所缘。种姓(智)则只能以涅槃为所缘,但不能去那覆蔽谛理的黑暗。」
^24 《大毗婆沙论》卷76(大正27,391c26-392a4):「复次,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佛身无漏』如大众部。问:彼何故作此执?依契经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来生在世间,长在世间,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彼作是说:『既言如来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由此故知佛身无漏。』为止彼意,显佛生身唯是有漏。」
^25
(1)《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b25-27):「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2)《大毗婆沙论》卷173(大正27,871b 2-3):「分别论者及大众部师执,佛生身是无漏法。」
^26参见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64~p.172。
^27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573~p.575;p.579~p.580。
^28
(1)参见《成实论》卷11~卷12(大正32,327a8~334b2)。
(2)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61~p.265:
《成实论》是依四谛组织的;在卷一一说明灭谛的时候,讨论到这问题。如云:「灭三种心,名为灭谛。谓假名心、法心、空心。」(大正32,327a8-9)
灭三心,就是指出认识上如何的认识应该遣除,而予消灭。单离一种心,不能见道;要三心都灭了,才能够见灭得道。怎样灭呢?论说:「假名心,或以多闻因缘智灭,或以思惟因缘智灭。法心,在暖等法中以空智灭。空心,入灭尽定灭,若入无余泥洹断相续时灭。」(大正32,327a9-12)这里的灭三心,就是大乘所说的「我空」、「法空」、「空空」。……
首先,「假名空」义,如论云:「如轮轴和合故名为车,诸阴和合故名为人。」这只是在和合下说明的空,与萨婆多部的假名无实,意义相同。《成实论》在第一重二谛上,说假名是超越四种论的,以为常人的认识,都是不离假名的,所以不能通达真象;须用闻思慧,作析空观,见真实的色法心法,见法不见假名,而破假名,得到法有我无的空。如论卷一五说:「一切凡夫,心不破假名,故常随我相,终不相离;虽见色,亦不离瓶等相,故凡夫心不缘实义。」凡夫流转中不见实相,就是假名相的障碍;要免流转,第一步就要用析空观;如观察色法,唯见色香味触,而不见四微和合的假名相;破世俗假名而见胜义真实有,就是《成实论》所说的「假名空」;与大乘的假名空,相差得远了。
其次,「灭法心」得法空,如论云:「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破假名时,分析慧所得的诸法实相,认识虽不错,但还不能得道;所以进一步说,见五蕴法的法心,也应该要舍离,而见五蕴空,法相不起,是为「灭法心」。论说:「行者断有为缘心,得无为缘心,是故行者不见五阴,但见阴灭。」不起有为缘心,得法空智无为缘心,是在四加行时候的事情。论中这里引证一段契经云:「知色性灭,受想行识性灭,是名无我,无我即是无性。」《成实论》虽有诸行如幻不实之谈,但从无常门的法法归灭,以证入一切法空寂,是与铜鍱部一样的。
涅槃虽已灭了法心,但还有见空相心存在,所以论云:「若缘泥洹,是名空心。……是心缘无所有。」这空心,还是应该灭的。怎样灭呢?论说:「无心定中,以缘灭故灭。断相续时,以业尽故灭。」灭空心有两种,一是在入无余依涅槃时,断相续灭。一是在入灭尽定时灭。灭尽定有二,一在八解脱里的,一在九次第定里的。断烦恼的灭定,必须是八解脱的;灭空心的灭定,两种都可以。三心渐次灭了,最后要以无心定才能圆满体验得涅槃,这是与铜鍱者共的;不过,《成实论》谓这灭定是无为的,铜鍱者谓是非有为非无为的。在灭尽定中,一切法寂灭,空相也寂灭了,正如大乘所说的能所双泯的境界。
^29《成实论》卷12(大正32,332c7-16):
问曰:汝先言灭三心名灭谛。已知灭假名心因缘,今何谓法心?云何当灭?
答曰: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
问曰:行者观五阴空,谓五阴中无常法、定法、不坏法、不变法、我我所法,以无此法,故言其空,非不见五阴。
答曰:行者亦不见五阴。所以者何?行者断有为缘心,得无为缘心,是故行者不见五阴,但见阴灭。又若见五阴,则不名为空,以阴不空故,如是空智则不具足。
^30参见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582:
《成实论》,《四谛论》,都是以四谛为大纲,保有佛陀初转*轮,说四谛法门的传统,与阿毗达磨论不同。
^31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61~p.265。
^32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756:
《分别功德论》卷一说:「萨婆多家无序」(大正25,34b)。《增支部》也没有序,可见上座部系的诵本,是没有序的。
^33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755~p.756。
^34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
^35《佛说义足经》卷下,〈莲花色比丘尼经第14〉,大正4,184c24~186c27。
^36《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7a1-19):
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座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
^37
(1)《增壹阿含经》卷6〈利养品第十三〉第7经(大正2,575c11-23):
尔时,尊者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犹如,拘翼!有毒药,复有害毒药。天帝释!此亦如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释!贪欲病者用不净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释提桓因!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犹如,释提桓因!风坏大树,枝叶雕落;雷雹坏苗,华*果初茂,无水自萎;天降时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释!法法相乱,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恼,今日已除,无复患苦。」
(2)《性空学探源》p.249 ~ p.251:
大众系的空义,并不离开根本教去另起炉灶,是根据《杂阿含》中原有佛所说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加以引申发挥,推陈出新,而又很契合于如来本意的。这种引申发挥,《增一阿含》中到处可见到,如〈利养品〉云:
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法法相乱,法法自定。
这是对缘起因果法的生、灭、动、静,给予直觉的观察;意义深长,很值得注意。存在,是缘起法的相依相待;因果法的生灭动静,都是自他两面的。
一面看,法法是相动相乱的,没有他法,自己不会动乱起来;就是要静止,也是有他法给予力量的,故是相静相止。
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动乱的,法法各住自性,静止在自位上,互相动乱不到的。
一面是自动自静,一面又是他动他静,最好举个例子来说。
如三枝枪,交叉架立着,一面看,三枝枪各有一分力量,才互相依倚架立起。另一面看,这枝枪还是这枝枪,那枝枪还是那枝枪,力量对消,各不相犯,还是各住本位各持自体的。因为从缘起法的相互关涉,与法法的相续保持自身的传统性,法尔是有这两面性的。动静如是,生灭也如是;法法各住自性,不涉于他,所以是自生自灭;但离开了他法因缘,却又不能生不能灭,故又是他生他灭。这不是诡辩,缘起法的面面观,确是如此。
有部说,法的自体有作用;经部说,用是缘起和合的,但有因果,实无作用;现在《增一阿含》的思想,是综合而超越了他。法法一面相互依待,一面又是各各独立。这从缘起以显示诸法的各独与相待二性,是从直观中去体认事事物物的缘起网的自他无碍,动静无碍,生灭无碍,缘起大用宛然,而当体的实动实静实生实灭又了不可得;这是极其深刻的真理。
^38《增壹阿含经》卷22〈须陀品第三十〉第1经(大正2,659b7-17):
世尊告曰:「有字、无字,义有若干?为是一义?」
沙弥白佛言:「有字、无字,义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无字者,是涅槃。」
世尊告曰:「云何,须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无字是涅槃?」
沙弥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无字者,是涅槃之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