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p.128~p.135)
一、声闻的法空说(p.128)
一切烦恼空,生死不再生,以涅槃为胜义空,《无碍解道》1已说到了。但着重涅槃空而发扬起来,最足以代表声闻法空说的,是龙树所说的「空门」。2
法空说的主要理由,上文曾归纳为五项。3
除(1)「无我所」为「法空」外,都与「涅槃空」有关。
(2)「五阴散灭」,是行者灭五阴,爱尽苦尽而作苦边际。
(3)「不落四句」,涅槃正是不能以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来说明的。
(4)「非诤论处」,这是言说所不及,超越于名言的。
(5)「智者不取着一切」,正由于涅槃智的自证。
法空说,是从涅槃空(或佛证境)来观一切法的。一切法空,所以修行者随顺、趣向、临入于「无对」(绝对的)的涅槃。
二、现存部派传说中与法空有关的资料(p.128~p.132)
在现存的部派传说中,与法空有关的资料不多,姑举四说。
【(一)分别说部(说假部)(p.128)】
如《佛性论》卷1(大正31,787c5-8)说:
「小乘诸部,解执不同。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
《佛性论》是真谛所译的。以真谛所译的《部执异论》4,及《四谛论》所用的译名,推定分别部即分别说部,为唐译说假部的异译。5
「分别部说:灭有三种:一、念念灭;二、相违灭;三、无余灭,譬如灯灭」。6
涅槃是无余灭,约烦恼等灭尽无余说,灭是空的异名。
依《佛性论》,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以空为其本」,此空显然有了形而上的本体意义。凡圣众生,或迷而流转,或悟而解脱,所有凡圣、迷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空而有的。空是本来如此(本性空)的,为成佛的因性,所以空就是佛性;离一切迷妄而成佛,空就是大涅槃。7
*[印顺法师评]
以空为佛性、大涅槃,我想,这是真谛的时代,分别部适应大乘学而作的说明吧!
佛法原本是依现实的身心世间,修道断惑而得涅槃的。现在说空为一切所依,那是通过涅槃空义,再从涅槃常寂来说明一切的(或称为「却来门」8)。
【(二)方广部(p.129)】
如《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1a28-b1)说:
「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南传的《论事》中,有方广部,也名「说大空」的部执。虽然所说的问题,与《大智度论》不同,然方广部与方广道人,一切法空无所有与说大空,显然是同一的。9
方广部以为:僧伽四双八辈,约胜义僧说,胜义僧是无漏道果。所以僧伽是不受供施的10;供物是无所净11的;不受用饮食的12;施僧也就不得大果。13
佛住兜率天宫,人世间佛是示现的(化身)14。所以施佛不得大果15;佛不住此世间,佛不说法。16
《论事》所说的方广部执,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
凡重于超越的,每不免轻忽了现实,方广道人说一切法空无所有,如龟毛、兔角一样,不正是同一意境的表现吗?
【(三)东山住部(p.130)】
如《入中论》卷2(汉藏教理院刊本,p.31)说:
若世间导师,不顺世间转,佛及佛法性,谁亦不能知。
虽许蕴处界,同属一体性,然说有三界,是顺世间转。
无名诸法性,以不思议名,为诸有情说,是顺世间转。
由入佛本性,无事此亦无,然佛说无事,是顺世间转。
不见义无义,然说法中尊,说灭及胜义,是顺世间转。
不灭亦不生,与法界平等,然说有烧劫,是顺世间转。
虽于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说有情界,是顺世间转。
这是东山住部的《随顺颂》。东山住部是大众部系中,安达派的一派。
所说「蕴处界同一体性」,「无名诸法性」,「不灭不生」,在如来如实证──佛本性中,一切是同一的离言法性,没有如世俗所见的我与法,有与无,连佛、灭、胜义,这也都是无可说的。佛为众生说有这有那,不过「顺世间转」,随顺世间方便吧了。从如来自证的同一离言法性说,法性是超越于世间名言的。
颂文虽没有说「空」,然与大乘法空性说,是非常一致的。
【(四)一说部(p.131)】
〔日本之证禅撰〕《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大正70,459b29-c2)说:
「一说部者,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
这是梁真谛传来的解说。一说部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世间法是苦谛与集谛,出世间法是灭谛与道谛,四谛都是假名了。
假名,一般是施设的异译。17「同是一名」,正是「唯名」的意思。一说部的教义,我们所知有限,但这是大论师所传来的。
窥基的《异部宗轮论述记》,也这样说;贤首所判十宗的「诸法但名宗」,也指一说部。18
一说部的思想,如是真谛所说那样的「但名无实」,那与「原始般若」的思想相合。19
【(五)法空说渊源于大众部系而发扬起来(p.131)】
上来所引的四则:说分别部,方广部,东山住部,一说部,凡与法空说相近的,都是大众部系统的学派,这是不能不重视的历史事实。20
上座部系中见灭得道的学派,如法藏──达摩鞠多部:「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21
赤铜鍱部说:「智见清净」,也就是圣道现前,是无相、不起、离、灭,以「涅槃所缘22」而入的。23
这样的见灭得道,灭谛可说是涅槃空寂,然对于苦、集、道──三谛,没有说是空的。所以,法空说是渊源于大众学系而发扬起来。
当然,上座部系的论究法义,也有多方面启发性的。
大众部系的特色,是佛与声闻果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从「佛身无漏」24开始,佛与菩萨的圣德,发展到如《异部宗轮论》介绍那样。25
重视佛德(佛法性,佛自住涅槃),也就有了超越世间及声闻四谛的倾向,于是乎「一切法但名无实」;但是「顺世间转」;「一切法不生不灭,如龟毛兔角常无」等,从不同方面流传出来了。26
三、从《成实论》与《增壹阿含经》看法空说与大众部的关系(p.132~p.134)
再引一论一经,以证明法空说与大众部的关系。
【(一)《成实论》(p.132)】
1、《成实论》的作者诃梨跋摩
《成实论》是诃梨跋摩所造的,为西元三、四世纪间的论师。论师出身于说一切有部,而不满说一切有部,是一位从说一切有部脱出的,早期的譬喻者,思想与鸠摩罗陀相近。27《出三藏记集》卷11,《诃梨跋摩传》(大正55,79a12-16)说:
时有僧祇部僧,住巴连弗邑,并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本。久闻跋摩才超群彦,为众师所忌,相与慨然,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锐意九部,采访微言,搜简幽旨。
僧祇部,是大众部。大众部的僧众,是不拒斥大乘的。诃梨跋摩与大众部的僧众共住,也就接触了大乘方等经,因而思想上有了突破,超过了有部、经部,一切上座学系的传承。
2、《成实论》的见灭得道受了大众部系的影响
《成实论》是见灭得道的,分为三个层次:先以法有灭「假名心」;次观涅槃空而灭「法心」;末后是「空心」也灭了,才是证入灭谛。28
灭谛非实有的见解,仍与经部说相同。但《成实论》以为:观涅槃空而「不见五阴,但见阴灭」,名「见五阴空」。29见灭而一切法不起,解说为法空,与法藏部、赤铜鍱部等「见灭得道」的解说不同,这就是受了大众部系的影响。
3、《成实论》以声闻的立场造论
《成实论》引经以明法空的,还是《阿含经》文;全《论》以四谛开章30,不失声闻学派的立场。31
【(二)《增壹阿含经》(p.133)】
1、《增壹阿含经》为大众部末派的诵本
《增壹阿含经》:汉译本,是苻秦昙摩难提所译的。经初有「序」,可知是大众部的诵本。32有些与大众部本义不合,而内容已接触到大乘,所以推定为属于大众部末派的诵本。33集成的时代稍迟,所以引经来证明空义,上面很少引用他。但大众部末派,到底可以代表声闻部派的一流。34
2、须菩提见空即见佛的故事
须菩提见佛的故事,传说为《义足(品)经》的事缘之一35。《增壹阿含经》(36)〈听法品〉说:
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
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大正2,707c20-27)
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大正2,708a17-20)
善业,是须菩提的义译。
礼佛见佛,应观三世佛的无我,无常,空;观一切法空无所有。佛之所以为佛,是由于证得法性空寂,也就是佛的法身,所以应这样的礼佛见佛。
《大智度论》说:「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36,与《增壹阿含经》意相符。《增壹阿含经》上说:「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