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部派──空義之開展
第十節 大衆部系與法空(p.128~p.135)
一、聲聞的法空說(p.128)
一切煩惱空,生死不再生,以涅槃爲勝義空,《無礙解道》1已說到了。但著重涅槃空而發揚起來,最足以代表聲聞法空說的,是龍樹所說的「空門」。2
法空說的主要理由,上文曾歸納爲五項。3
除(1)「無我所」爲「法空」外,都與「涅槃空」有關。
(2)「五陰散滅」,是行者滅五陰,愛盡苦盡而作苦邊際。
(3)「不落四句」,涅槃正是不能以四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來說明的。
(4)「非诤論處」,這是言說所不及,超越于名言的。
(5)「智者不取著一切」,正由于涅槃智的自證。
法空說,是從涅槃空(或佛證境)來觀一切法的。一切法空,所以修行者隨順、趣向、臨入于「無對」(絕對的)的涅槃。
二、現存部派傳說中與法空有關的資料(p.128~p.132)
在現存的部派傳說中,與法空有關的資料不多,姑舉四說。
【(一)分別說部(說假部)(p.128)】
如《佛性論》卷1(大正31,787c5-8)說:
「小乘諸部,解執不同。若依分別部說:一切凡聖衆生,並以空爲其本,所以凡聖衆生,皆從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
《佛性論》是真谛所譯的。以真谛所譯的《部執異論》4,及《四谛論》所用的譯名,推定分別部即分別說部,爲唐譯說假部的異譯。5
「分別部說:滅有叁種:一、念念滅;二、相違滅;叁、無余滅,譬如燈滅」。6
涅槃是無余滅,約煩惱等滅盡無余說,滅是空的異名。
依《佛性論》,分別部說:一切凡聖衆生,「以空爲其本」,此空顯然有了形而上的本體意義。凡聖衆生,或迷而流轉,或悟而解脫,所有凡聖、迷悟的一切現象,都是依空而有的。空是本來如此(本性空)的,爲成佛的因性,所以空就是佛性;離一切迷妄而成佛,空就是大涅槃。7
*[印順法師評]
以空爲佛性、大涅槃,我想,這是真谛的時代,分別部適應大乘學而作的說明吧!
佛法原本是依現實的身心世間,修道斷惑而得涅槃的。現在說空爲一切所依,那是通過涅槃空義,再從涅槃常寂來說明一切的(或稱爲「卻來門」8)。
【(二)方廣部(p.129)】
如《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1a28-b1)說:
「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南傳的《論事》中,有方廣部,也名「說大空」的部執。雖然所說的問題,與《大智度論》不同,然方廣部與方廣道人,一切法空無所有與說大空,顯然是同一的。9
方廣部以爲:僧伽四雙八輩,約勝義僧說,勝義僧是無漏道果。所以僧伽是不受供施的10;供物是無所淨11的;不受用飲食的12;施僧也就不得大果。13
佛住兜率天宮,人世間佛是示現的(化身)14。所以施佛不得大果15;佛不住此世間,佛不說法。16
《論事》所說的方廣部執,勝義僧與佛,都是超越現實人間世的。
凡重于超越的,每不免輕忽了現實,方廣道人說一切法空無所有,如龜毛、兔角一樣,不正是同一意境的表現嗎?
【(叁)東山住部(p.130)】
如《入中論》卷2(漢藏教理院刊本,p.31)說:
若世間導師,不順世間轉,佛及佛法性,誰亦不能知。
雖許蘊處界,同屬一體性,然說有叁界,是順世間轉。
無名諸法性,以不思議名,爲諸有情說,是順世間轉。
由入佛本性,無事此亦無,然佛說無事,是順世間轉。
不見義無義,然說法中尊,說滅及勝義,是順世間轉。
不滅亦不生,與法界平等,然說有燒劫,是順世間轉。
雖于叁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說有情界,是順世間轉。
這是東山住部的《隨順頌》。東山住部是大衆部系中,安達派的一派。
所說「蘊處界同一體性」,「無名諸法性」,「不滅不生」,在如來如實證──佛本性中,一切是同一的離言法性,沒有如世俗所見的我與法,有與無,連佛、滅、勝義,這也都是無可說的。佛爲衆生說有這有那,不過「順世間轉」,隨順世間方便吧了。從如來自證的同一離言法性說,法性是超越于世間名言的。
頌文雖沒有說「空」,然與大乘法空性說,是非常一致的。
【(四)一說部(p.131)】
〔日本之證禅撰〕《叁論玄義檢幽集》卷5(大正70,459b29-c2)說:
「一說部者,真谛雲:此部執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無有實體,同是一名,名即是說,故言一說部」。
這是梁真谛傳來的解說。一說部說:「世出世法悉是假名」,世間法是苦谛與集谛,出世間法是滅谛與道谛,四谛都是假名了。
假名,一般是施設的異譯。17「同是一名」,正是「唯名」的意思。一說部的教義,我們所知有限,但這是大論師所傳來的。
窺基的《異部宗輪論述記》,也這樣說;賢首所判十宗的「諸法但名宗」,也指一說部。18
一說部的思想,如是真谛所說那樣的「但名無實」,那與「原始般若」的思想相合。19
【(五)法空說淵源于大衆部系而發揚起來(p.131)】
上來所引的四則:說分別部,方廣部,東山住部,一說部,凡與法空說相近的,都是大衆部系統的學派,這是不能不重視的曆史事實。20
上座部系中見滅得道的學派,如法藏──達摩鞠多部:「以無相叁摩地,于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21
赤銅鍱部說:「智見清淨」,也就是聖道現前,是無相、不起、離、滅,以「涅槃所緣22」而入的。23
這樣的見滅得道,滅谛可說是涅槃空寂,然對于苦、集、道──叁谛,沒有說是空的。所以,法空說是淵源于大衆學系而發揚起來。
當然,上座部系的論究法義,也有多方面啓發性的。
大衆部系的特色,是佛與聲聞果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從「佛身無漏」24開始,佛與菩薩的聖德,發展到如《異部宗輪論》介紹那樣。25
重視佛德(佛法性,佛自住涅槃),也就有了超越世間及聲聞四谛的傾向,于是乎「一切法但名無實」;但是「順世間轉」;「一切法不生不滅,如龜毛兔角常無」等,從不同方面流傳出來了。26
叁、從《成實論》與《增壹阿含經》看法空說與大衆部的關系(p.132~p.134)
再引一論一經,以證明法空說與大衆部的關系。
【(一)《成實論》(p.132)】
1、《成實論》的作者诃梨跋摩
《成實論》是诃梨跋摩所造的,爲西元叁、四世紀間的論師。論師出身于說一切有部,而不滿說一切有部,是一位從說一切有部脫出的,早期的譬喻者,思想與鸠摩羅陀相近。27《出叁藏記集》卷11,《诃梨跋摩傳》(大正55,79a12-16)說:
時有僧祇部僧,住巴連弗邑,並遵奉大乘,雲是五部之本。久聞跋摩才超群彥,爲衆師所忌,相與慨然,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銳意九部,采訪微言,搜簡幽旨。
僧祇部,是大衆部。大衆部的僧衆,是不拒斥大乘的。诃梨跋摩與大衆部的僧衆共住,也就接觸了大乘方等經,因而思想上有了突破,超過了有部、經部,一切上座學系的傳承。
2、《成實論》的見滅得道受了大衆部系的影響
《成實論》是見滅得道的,分爲叁個層次:先以法有滅「假名心」;次觀涅槃空而滅「法心」;末後是「空心」也滅了,才是證入滅谛。28
滅谛非實有的見解,仍與經部說相同。但《成實論》以爲:觀涅槃空而「不見五陰,但見陰滅」,名「見五陰空」。29見滅而一切法不起,解說爲法空,與法藏部、赤銅鍱部等「見滅得道」的解說不同,這就是受了大衆部系的影響。
3、《成實論》以聲聞的立場造論
《成實論》引經以明法空的,還是《阿含經》文;全《論》以四谛開章30,不失聲聞學派的立場。31
【(二)《增壹阿含經》(p.133)】
1、《增壹阿含經》爲大衆部末派的誦本
《增壹阿含經》:漢譯本,是苻秦昙摩難提所譯的。經初有「序」,可知是大衆部的誦本。32有些與大衆部本義不合,而內容已接觸到大乘,所以推定爲屬于大衆部末派的誦本。33集成的時代稍遲,所以引經來證明空義,上面很少引用他。但大衆部末派,到底可以代表聲聞部派的一流。34
2、須菩提見空即見佛的故事
須菩提見佛的故事,傳說爲《義足(品)經》的事緣之一35。《增壹阿含經》(36)〈聽法品〉說: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于現在中,當觀于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于無我。(大正2,707c20-27)
善業以先禮,最初無過者,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大正2,708a17-20)
善業,是須菩提的義譯。
禮佛見佛,應觀叁世佛的無我,無常,空;觀一切法空無所有。佛之所以爲佛,是由于證得法性空寂,也就是佛的法身,所以應這樣的禮佛見佛。
《大智度論》說:「須菩提觀諸法空,是爲見佛法身」36,與《增壹阿含經》意相符。《增壹阿含經》上說:「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節 大衆部系與法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