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節 空之類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說一切有部的。但由于說一切有部的重視,《施設論》畢竟成爲說一切有部的論書了。 」

  ^26 《相應部》(日譯南傳15冊,p. 87〜p.88);《無礙解道》(日譯南傳41冊,p.113~p.114)。

  ^27 《無礙解道》(日譯南傳41冊,p.114)。以下解說,見該書p.114〜p.124。《漢譯南傳》44冊,《無礙解道二》〈俱存品第十.空論〉,p.90〜p.98。

  ^28 《日譯南傳》(41冊,p.114)僅列二十五種空。印順法師于《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858)亦說二十五種空:「《無礙解道》、《義釋》這兩部,在銅碟部的論義中,如七十叁智、六十八解脫、二十五種空等,都可以看出:到了定義精嚴,繁瑣分別的階段。」但印順法師于《空之探究》(p.113)最後的「正知者流轉永盡、一切空性中勝義空」別成二種空來解說:1、正知者流轉永盡,是證得阿羅漢果聖者的有余涅槃;2、一切空性中勝義空,則是無余涅槃。依印順法師的看法,此二者皆是勝義空的一分,故在此暫將所編的序號分列爲(25a)及(25b)。

  ^29 《無礙解道》:「如何是空空?于眼,我、我所、常、堅固、恒、不易法是空,于耳……(乃至) ……于鼻……于舌……于身……于意,我、我所、常、堅固、恒、不變易法亦是空。如是是爲空空。」(《日譯南傳》41,p.114~p.115)

  ^30 《無礙解道》:「如何是消除空?依出離而欲貪被消除是空,依無瞋而瞋被消除是空,依光明而惛眠被消除是空,依無散亂而掉舉被消除是空,依法決定而疑被消除是空,依智而無明被消除是空,依勝喜而不欣喜被消除是空,依初靜慮而(五)蓋被消除是空……乃至……依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被消除是空。此是消除空。」(《日譯南傳》41,p.116~p.117)

  ^31

  《無礙解道》:「如何是定空?依出離而欲貪是定空,依無瞋而瞋是定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是定空,依無散亂而掉舉是定空,依法決定而疑是定空,依智而無明是定空,依勝喜而不欣喜是定空,依初靜慮而(五)蓋是定空,……乃至……依退轉觀而合現貪是定空。此是定空。」(《日譯南傳》41,p.117)

  

  「依退轉觀而合現貪是定空」,《清淨道論》于〈說道非道智見清淨品〉「十八大觀」時提到:「修還滅隨觀者,斷結縛住著(斷欲結等之煩惱住著)。」與此意相合(Visuddhimagga, p.629)。

  

  ^32 《無礙解道》:「如何是尋求空?于尋求出離而欲貪是空,于尋求無瞋而瞋是空,于尋求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尋求無散亂而掉舉是空,于尋求法決定而疑是空,于尋求智而無明是空,于尋求勝喜而不欣喜是空,于尋求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于尋求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是空。此是尋求空。」(《日譯南傳》41,p.120)

  ^33 《無礙解道》:「如何是深解空?于深解出離而欲貪是空,于深解無瞋而瞋是空,于深解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深解無散亂而掉舉是空,于深解法決定而疑是空,于深解智而無明是空,于深解勝喜而不欣喜是空,于深解初靜慮而(五)蓋是空,……乃至……于深解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是空。此是深解空。」(《日譯南傳》41,p.123)

  ^34 《空之探究》p.116注12:「唯『定空』末句,作:『依退轉觀合現貪定空』(日譯南傳41.p.117)。」

  ^35 《無礙解道》:「如何是一性空、異性空?欲貪是異性,出離是一性,若思出離一性者,欲貪是空。瞋是異性,無瞋一性,若思無瞋一性者,瞋是空。惛眠異性,光明想一性,如思光明想一性者則惛眠空。掉舉異性,……乃至……疑是異性,……乃至……無明是異性,……乃至……不欣喜是異性,……乃至……(五)蓋是異性,初靜慮是一性,若思初靜慮一性者,(五)蓋是空,……乃至……一切煩惱是異性,阿羅漢道是一性,若思阿羅漢道一性者,一切煩惱是空。此是一性空、異性空。」(《日譯南傳》41,p.121~p.122)

  ^36 《無礙解道》:「于此處正知者依出離而永盡欲貪之流轉,依無瞋而永盡瞋之流轉,依光明想而永盡惛眠之流轉,依無散亂永盡掉舉之流轉,依法決定而永盡疑之流轉,依智而永盡無明之流轉,依勝喜而永盡不欣喜之流轉,依初靜慮而永盡(五)蓋之流轉……乃至……依阿羅漢道而永盡一切煩惱之流轉。」(《日譯南傳》41,p.123)

  ^37 《無礙解道》:「又正知者于無余涅槃般涅槃而永盡此之眼流轉,于他眼不生流轉,永盡此之耳流轉‥乃至……鼻流轉,……舌流轉,……,身流轉,……,意流轉,于他不生意流轉。如是乃正知者之流轉永盡是一切空中之勝義空。」(《日譯南傳》41,p.123~p.124)

  ^38 《無礙解道》:「如何最上空?此句是最上,此句是最勝,此句是殊勝,謂一切行的寂止,一切取之定棄,渴愛之滅盡、離欲、滅、涅槃。此是最上空。」(《日譯南傳》41,p.116)

  ^39 《雜阿含經》卷10(262經):「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大正2,66b17-18)

  ^40 《無礙解道》:「如何是壞空?于所生之色自性是空,已滅之色是已壞而空。于所生之受自性是空,已滅之受是已壞而空,所生之想……所生之行……所生之識……所生之眼……(乃至)……于所生之有自性是空,已滅之有是已壞而空。此是壞空。」(《日譯南傳》41,p.115)

  ^41《無礙解道》:

  「如何是行空?于行有叁,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于福行,非福行、不動行是空;于非福行,福行、不動行是空;于不動行,福行、非福行是空。此是叁行。

  

  于其他有叁行,是身行、語行、心行。于身行,語行、心行是空;于語行,身行、心行是空;于心行,身行、語行是空。此是叁行。

  

  于其他有叁行,是過去行、未來行、現在行。于過去行,未來行、現在行是空;于未來行,過去行、現在行是空;于現在行,過去行、未來行是空。此是叁行。如是是行空。」(《日譯南傳》41,p.115)

  

  ^42《無礙解道》:

  「如何是相空?于相有二,是愚相與賢相。于愚相,賢相是空;于賢相,愚相是空。

  

  于相有叁,生相、滅相、住異相。于生相,滅相、住異相是空;于滅相,生相、住異相是空;于住異相,生相、滅相是空。于色之生相,滅相、住異相是空;于色之滅相,生相、住異相是空;于色之住異相,生相、滅相是空。于受之(……)想之(……)行之(……)識之(……)眼之(……)乃至……于老死之生相,滅相、住異相是空;于老死之滅相,生相、住異相是空;于老死之住異相,生相、滅相是空。此是相空。」(《日譯南傳》41,p.116)

  

  ^43 《無礙解道》:「如何是同分空?六內處是同分空,六外處是同分空,六識身是同分空,六觸身是同分空,六受身是同分空,六想身是同分空,六心身是同分空。此是同分空。」(《日譯南傳》41,p.119~p.120)

  ^44 《無礙解道》:「如何是異分空?于六內處而六外處是異分空,于六外處而六識身是異分空,于六識身而六觸身是異分空。于六觸身而六受身是異分空,于六受身而六想身是異分空,于六想身而六心身是異分空。此是異分空。」(《日譯南傳》41,p.120)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節 空之類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