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空。
※在这二十六种空中,七、八──二类、四空((2)行空、(5)相空、(14)同分空、(15)异分空),不知依什么经义而立?
注解
^1 《中阿含经》卷49,(190经)《小空经》,大正1,736c〜738a。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47~p.50;p.54~p.55。
^2 《中阿含经》卷49,(191经)《大空经》,大正1,738a〜740c。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50~p.54。
^3 《空之探究》p.47:「依《小空经》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其所空,有其所有的。如说「鹿子母堂空」,这是说鹿子母堂中,空无牛、羊、人、物,而鹿子母堂是有──不空的。」
^4《杂阿含经》卷12,(297经)《大空法经》,大正2,84c〜85a。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3~p.85。
^5《杂阿含经》卷13,(335经)《第一义空经》,大正2,92c。 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1~p.83。
^6《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大正28,633a8〜12。
^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5:
「有三重三摩地,谓空空三摩地,无愿无愿三摩地,无相无相三摩地。《施设论》说:云何空空三摩地?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是空,观此有漏有取诸行空,无『常、恒、不变易法、我及我所』;如是观时无间,复起心心所法,思惟前空观亦复是空,观此空观亦空,无『常、91、不变易法、我及我所』。如人积聚众多柴木以火焚之,手执长竿周旋敛拨,欲令都尽,既知将尽,所执长竿亦投火中,烧令同尽。
云何无愿无愿三摩地?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无常,观此有漏有取诸行,非常、非恒、是变易法,如是观时无间,复起心心所法,思惟前无常观亦复是无常,观此无常观,亦非常非91、是变易法,喻如前说。
云何无相无相三摩地?谓有苾刍,思惟择灭皆是寂静,观此弃舍诸依爱尽离灭,涅槃;如是观时无间,复起心心所法,思惟寂静,观非择灭亦是寂静,观此非择灭亦无生等喧杂法故,喻如前说。」(大正27,543a26〜b15)
^8《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空定,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
何谓内空?如比丘,一切内法,若一处内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空。
何谓外空?如比丘,一切外法,若一处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外空。
云何内外空?如比丘,一切内外法,若一处内外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外空。
何谓空空?如比丘,成就空定行,比丘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空。
何谓大空?如比丘,一切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大空。
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义空。
如是六空。是名空定。(大正28,633a11〜b4)
^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5,大正27,543a28〜b1。
^1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
「空三摩地是空亦无愿、无相,无愿三摩地是无愿亦空、无相,无相三摩地是无相亦空、无愿。
问:此三何故一一具三?
答:一一自体有三义故。谓此一一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不愿生长贪瞋痴等及后有故,皆名无愿。离色声香味触女男七种相故,皆名无相。是名三三摩地。」(大正27,538c24〜539a2)
^1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 (大正27,540a20〜22)
^12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萨迦耶见,是十种空近所对治,所以偏说。十种空者,谓(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有为空,(5)无为空,(6)散坏空,(7)本性空,(8)无际空,(9)胜义空,(10)空空。」(大正27,37a12〜15)
^13 《相应部》〈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册,p.88〜p.95);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节〈胜义空与大空〉,p.83~p.85。
^14 《杂阿含经》卷9(231经):「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大正2,56b24~26);参见《空之探究》p.6 ~ p.7:「空世间是什么意义?……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这些,都是可破坏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另参见《空之探究》p.103。
^15 《杂阿含经》卷11,(273经)《抚掌喻经》:「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大正2,72c14-15);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五节〈常空、我我所空〉p.103~p.107。
^16《杂阿含经》卷33,(938经):
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过于91水及四大海。」(大正2,240c26〜241a2)
^17《杂阿含经》卷34,(965经):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欝低迦,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云何瞿昙!世有边耶」?佛告15低迦:「此是无记」。15低迦白佛:「云何瞿昙!世无边耶?有边无边耶?非有边非无边耶」?佛告15低迦:「此是无记」。(大正2,247c15〜20)
^18 《杂阿含经》卷9,(232经):「『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91、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大正2,56b23〜29)
^1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 (大正27,4a10〜11)。
^20《杂阿含经》卷6,(122经),(大正2,40a6〜10):
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佛告罗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苦尽者我说作苦边。」;参见《空之探究》,p.99~p.100。
^21参见《空之探究》,p.111:
六空之空义:「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或但略说为:「以我空,我所亦空。」(《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大正28,633a11〜b4)
^22 《空之探究》p.113原作「非常、非恒、非变易法」,但从文义看来,作「非常,非恒,非不变易法」较不会产生误解。参见《空之探究》p.111:「以无常(无恒无变易)无我无我所为空义,与《舍利弗阿毗昙论》说相同,也与说一切有部所说: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27•538c),意义一致。」
^23 《空之探究》p.113原作「非常、非恒、非变易法」,依文义,改作「非常,非恒,非不变易法」。理由同上注。
^24 六分毗昙又称为六足论,六足论是:(1)《法蕴足论》,(2)《集异门足论》,(3)《施设足论》,(4)《品类足论》,(5)《界身足论》,(6)《识身足论》。 参见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121〜p.171)
^25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142〜p.144):「《施设论》,起初极可能为「世间施设」部分,后又增编成八品。……《施设论》,是有古代的论说为基础的。其渊源,与《长阿含经》的集成,可能有关。《施设论》的成立,与《世记经》、《立世阿毗昙论》等同时,适应当时佛教界的一般需要而造作。……离阿育王的时代不远。《施设论》,是不限于说一切有部的。……毗婆沙师非常重视《施设论》,引用的多达七十余则。这是由于「世间施设」,「业施设」,当时重视的问题,要借重《施设论》的缘故。但《施设论》义,每与毗婆沙师不合,有的勉强的给予会通,有的就简单的说:「彼不应作是说」。这也可以说明,《施设论》并不是专属于…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