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七节 空之类集(p.110~p.116)
一、《阿含经》提到五种空(p.110)
在佛法中,空的重要性,渐渐的显著起来。有《小空经》1与《大空经》2的集出,编入《中阿含经》(《中部》)中。《小空经》是次第深入的,有的空而有的是不空。3《大空经》是内外次第观察的,立(1)内空,(2)外空,(3)内外空。《杂阿含经》有(4)大空4,(5)胜义—第一义空5。这就共有五种空了。
二、《舍利弗阿毗昙论》的六种空(p.110〜p.111)
【(一)六空的名目】
综合而加以说明的,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说:
空定(有)六空:(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义空6。
《舍利弗阿毗昙论》在说明空定—空三昧的内容时,说到了六空,除上面(《阿含》) 所说的五种空外,多了一种「空空」。
《大毗婆沙论》说:《施设论》立「三重三摩地」,有空空三摩地7。空空的名词,可能是从《施设论》来的。
【(二)六空的空义(p.111)】
《舍利弗阿毗昙论》所说的六空之空义:「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或但略说为:「以我空,我所亦空」8。
《大毗婆沙论》引《施设论》,也说:「谓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诸行,皆悉是空。观此有漏有取诸行,空无常、恒、不变易法、我及我所」9。
以无常(无恒、无[不]变易)无我、无我所为空义,与《舍利弗阿毗昙论》说相同,也与说一切有部所说:「非常,非恒,非不变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10,意义一致。
《阿含经》五空 与《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之对照 《中阿含经》
〈大空经〉 《杂阿含经》 《舍利弗阿毗昙论》
(1) 内空 (1) 内空
(2) 外空 (2) 外空
(3) 内外空 (3) 内外空
(4) 大空 (5) 大空
(5) 胜义(第一义)空 (6) 第一义空
(4) 空空
三、《施设论》的十种空(p.111〜p.113)
【(一)十空的名目(p.112〜p.113)】
《大毗婆沙论》卷104说:「《施设论》说空有多种,谓(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有为空,(5)无为空,(6)无边际空,(7)本性空,(8)无所行空,(9)胜义空,(10)空空。」11。《大毗婆沙论》卷8,也说到「十种空」12,但「无所行空」译为「散坏空」。
对比《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如下: [Table]
两论对比起来,《施设论》多了(4)有为空,(5)无为空,(6)无(边)际空,(7)本性空,(8)无所行空(散坏空)—五空,却少了大空。《杂阿含经》说大空,在《相应部》中有同样的经文13,却没有大空的名称。所以,《施设论》综集为十空而没有大空,可能那时还没有大空的名目。
【(二)《施设论》中五空(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本性空,无所行空)的含义(p.112〜p.113)】
(4) 有为空—经上说:「世间空」14,「诸行空」15,都约有为法说,所以立有为空。
(5) 无为空—是灭谛、涅槃空。
(6) 无(边)际空—如《杂阿含经》说:「众生无始生死以来,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16。生死流转的开始,是不可记别的17。没有生死的前际(以后又引申到后际)可得,所以说无际空。
(7) 本性空—如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18。
自性(svabhāva)与本性,说一切有部是看作异名同实的,如《大毗婆沙论》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19。
约自性说空,有部是限定于我我所空的。
(8) 无所行空(散坏空)—如佛为罗陀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20
【(三)《施设论》十空与《舍利弗阿毗昙论》六空的比较 (p.113)】
在这《施设论》十种空中,如依前六空的定义21来说,那无为法不生不灭((5)无为空),只能说无我我所空,可不能说是「非常,非恒,非[不]22变易法」空了。
如以生死无始为空((6)无边际空),五阴散坏为空((8)无所行空),都不能以「无我我所」;「非常、非恒、非[不]23变易法,非我我所」的定义,说明他是空了。
没有论文可考,不能作确切的定论,但十空说的内容,显然已超越了说一切有部的空义。要知道,《施设论》是说一切有部六分毗昙24的一分,但《施设论》是不限于说一切有部的25。
四、南传《无碍解道》的二十六种空(p.113〜p.116)
《小部》的《无碍解道》,有〈空论〉一章。先引《相应部》〈六处相应〉的「空」经26,然后广列二十六空,一一的给以说明。二十六种空是27:
(1)空空,(2)行空,(3)坏空,(4)最上空,(5)相空,(6)消除空,(7)定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11)内空,(12)外空,(13)俱空,(14)同分空,(15)异分空,(16)寻求空,(17)摄受空,(18)获得空,(19)通达空,(20)一性空,(21)异性空,(22)忍空,(23)摄持空,(24)深解空,(25a)及正知者流转永尽、(25b)一切空性中胜义空。28
以下方便分成八类来说明:(p.113 ~ p.116)
【(一)(11)内空,(12)外空,(13)俱空,(1)空空29】
依《无碍解道》的说明,在这二十六种空中,(11)内空,(12)外空,(13)俱空(即是内外空),(1)空空:这四种空的意义是:「我、我所、常、坚固、恒、不变易法空」,与说一切有部等所说相同。
【(二)(6)消除空30,(7)定空31 (或译彼分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16)寻求空32,(17)摄受空,(18)获得空,(19)通达空,(22)忍空,(23)摄持空,(24)深解空33 】
此十二种空,与《空小经》的方法相同,也是次第深入,一分一分的空。
如(6)消除(或译伏,伏惑的伏)空是:依出离故贪欲消除空,依无瞋故瞋消除空,依光明想故惛沉睡眠消除空,依不散乱故掉举消除空,依法决定故疑消除空,依智故无明消除空,依胜喜故不欣喜消除空,依初禅故五盖消除空,……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消除空。
从(6)消除空到(10)出离空,都是依这样的次第说空34。
(16)寻求空以下,都与出离有关,如出离寻求,……出离深解。
所以,(16)寻求空是:出离寻求故贪欲空,无瞋寻求故瞋恚空,……阿罗汉道寻求故一切烦恼空。一直到(24)深解空是:出离深解故贪欲空,……阿罗汉道深解故一切烦恼空。
※这十二种空,都是一分一分的空,到达一切烦恼空为止;离(一分或全部)烦恼为空,正是《相应部》中空于贪、瞋、痴的本义。
【(三)(20)一性空,(21)异性空35,(25a)正知者流转永尽[胜义空] 36】
从出离贪欲,到阿罗汉道一切烦恼空的次第,还有(20)一性空,(21)异性空及(25a)胜义空的一分(一切烦恼的流转永尽,有余涅槃)。
贪欲、瞋等是异性;出离、无瞋等离烦恼是一性。思出离等一性而贪欲等异性空,能离烦恼的一性也是空,名为(20)一性空、(21)异性空。
(25a)胜义空,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不同。胜义,约涅槃说。如依出离而贪欲的流转永尽,到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的流转永尽,烦恼永灭而不再生起了,最究竟的是证得阿罗汉果──有余涅槃,是胜义空的一分。
※以上所说的种种空,都是空于烦恼的。
【(四)(25b)一切空中的胜义空37 (无余涅槃)】
胜义空的另一意义是:眼等灭,以后不再生起了。这是(25b)「一切空中的胜义空」,可说是最究竟的空。约依无余涅槃而般涅槃说,不但烦恼空,业感的异熟身,一切生死流转也永灭了。
【(五)(4)最上空38】
(4)最上空是:「一切行寂止,一切取定弃,爱尽,离欲,灭,涅槃」,也是依涅槃说(胜义空约涅槃永不生说,最上空约有为、烦恼等灭尽说涅槃)的。在《杂阿含经》中,作:「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39。
空是涅槃义,在胜义空及最上空中,明显的表示出来。
【(六)(3)坏空40】
(3)坏空的意义是:色等是自性空的,已灭的色等,已坏是坏空。五蕴、六处是自性空的,所以已灭的是坏空;坏空与十空中的「散坏空」相当。
【(七)(2)行空41,(5)相空42】
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身行,语行,意行;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
相有愚相,贤相;生相,住异相,灭相(约五蕴,六处,十二因缘别说)。
这些行与相,都是约「此中无他」来说空。如:
福行中,非福行、不动行空;
非福行中,福行、不动行空;
不动行中,福行、非福行空。
【(八)(14)同分空43,(15)异分空44】
同分是同类,异分是异类。
(14)同分空是自性中自性空。
(15)异分空是他性中他…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