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部派──空義之開展
第七節 空之類集(p.110~p.116)
一、《阿含經》提到五種空(p.110)
在佛法中,空的重要性,漸漸的顯著起來。有《小空經》1與《大空經》2的集出,編入《中阿含經》(《中部》)中。《小空經》是次第深入的,有的空而有的是不空。3《大空經》是內外次第觀察的,立(1)內空,(2)外空,(3)內外空。《雜阿含經》有(4)大空4,(5)勝義—第一義空5。這就共有五種空了。
二、《舍利弗阿毗昙論》的六種空(p.110〜p.111)
【(一)六空的名目】
綜合而加以說明的,如《舍利弗阿毗昙論》卷16說:
空定(有)六空:(1)內空,(2)外空,(3)內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義空6。
《舍利弗阿毗昙論》在說明空定—空叁昧的內容時,說到了六空,除上面(《阿含》) 所說的五種空外,多了一種「空空」。
《大毗婆沙論》說:《施設論》立「叁重叁摩地」,有空空叁摩地7。空空的名詞,可能是從《施設論》來的。
【(二)六空的空義(p.111)】
《舍利弗阿毗昙論》所說的六空之空義:「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或但略說爲:「以我空,我所亦空」8。
《大毗婆沙論》引《施設論》,也說:「謂有苾刍,思惟有漏有取諸行,皆悉是空。觀此有漏有取諸行,空無常、恒、不變易法、我及我所」9。
以無常(無恒、無[不]變易)無我、無我所爲空義,與《舍利弗阿毗昙論》說相同,也與說一切有部所說:「非常,非恒,非不變易,非我我所,故皆名空」10,意義一致。
《阿含經》五空 與《舍利弗阿毗昙論》六空之對照 《中阿含經》
〈大空經〉 《雜阿含經》 《舍利弗阿毗昙論》
(1) 內空 (1) 內空
(2) 外空 (2) 外空
(3) 內外空 (3) 內外空
(4) 大空 (5) 大空
(5) 勝義(第一義)空 (6) 第一義空
(4) 空空
叁、《施設論》的十種空(p.111〜p.113)
【(一)十空的名目(p.112〜p.113)】
《大毗婆沙論》卷104說:「《施設論》說空有多種,謂(1)內空,(2)外空,(3)內外空,(4)有爲空,(5)無爲空,(6)無邊際空,(7)本性空,(8)無所行空,(9)勝義空,(10)空空。」11。《大毗婆沙論》卷8,也說到「十種空」12,但「無所行空」譯爲「散壞空」。
對比《舍利弗阿毗昙論》六空如下: [Table]
兩論對比起來,《施設論》多了(4)有爲空,(5)無爲空,(6)無(邊)際空,(7)本性空,(8)無所行空(散壞空)—五空,卻少了大空。《雜阿含經》說大空,在《相應部》中有同樣的經文13,卻沒有大空的名稱。所以,《施設論》綜集爲十空而沒有大空,可能那時還沒有大空的名目。
【(二)《施設論》中五空(有爲空,無爲空,無際空,本性空,無所行空)的含義(p.112〜p.113)】
(4) 有爲空—經上說:「世間空」14,「諸行空」15,都約有爲法說,所以立有爲空。
(5) 無爲空—是滅谛、涅槃空。
(6) 無(邊)際空—如《雜阿含經》說:「衆生無始生死以來,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16。生死流轉的開始,是不可記別的17。沒有生死的前際(以後又引申到後際)可得,所以說無際空。
(7) 本性空—如經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18。
自性(svabhāva)與本性,說一切有部是看作異名同實的,如《大毗婆沙論》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19。
約自性說空,有部是限定于我我所空的。
(8) 無所行空(散壞空)—如佛爲羅陀說:「于色境界當散壞消滅,于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20
【(叁)《施設論》十空與《舍利弗阿毗昙論》六空的比較 (p.113)】
在這《施設論》十種空中,如依前六空的定義21來說,那無爲法不生不滅((5)無爲空),只能說無我我所空,可不能說是「非常,非恒,非[不]22變易法」空了。
如以生死無始爲空((6)無邊際空),五陰散壞爲空((8)無所行空),都不能以「無我我所」;「非常、非恒、非[不]23變易法,非我我所」的定義,說明他是空了。
沒有論文可考,不能作確切的定論,但十空說的內容,顯然已超越了說一切有部的空義。要知道,《施設論》是說一切有部六分毗昙24的一分,但《施設論》是不限于說一切有部的25。
四、南傳《無礙解道》的二十六種空(p.113〜p.116)
《小部》的《無礙解道》,有〈空論〉一章。先引《相應部》〈六處相應〉的「空」經26,然後廣列二十六空,一一的給以說明。二十六種空是27:
(1)空空,(2)行空,(3)壞空,(4)最上空,(5)相空,(6)消除空,(7)定空,(8)斷空,(9)止滅空,(10)出離空,(11)內空,(12)外空,(13)俱空,(14)同分空,(15)異分空,(16)尋求空,(17)攝受空,(18)獲得空,(19)通達空,(20)一性空,(21)異性空,(22)忍空,(23)攝持空,(24)深解空,(25a)及正知者流轉永盡、(25b)一切空性中勝義空。28
以下方便分成八類來說明:(p.113 ~ p.116)
【(一)(11)內空,(12)外空,(13)俱空,(1)空空29】
依《無礙解道》的說明,在這二十六種空中,(11)內空,(12)外空,(13)俱空(即是內外空),(1)空空:這四種空的意義是:「我、我所、常、堅固、恒、不變易法空」,與說一切有部等所說相同。
【(二)(6)消除空30,(7)定空31 (或譯彼分空),(8)斷空,(9)止滅空,(10)出離空,(16)尋求空32,(17)攝受空,(18)獲得空,(19)通達空,(22)忍空,(23)攝持空,(24)深解空33 】
此十二種空,與《空小經》的方法相同,也是次第深入,一分一分的空。
如(6)消除(或譯伏,伏惑的伏)空是:依出離故貪欲消除空,依無瞋故瞋消除空,依光明想故惛沈睡眠消除空,依不散亂故掉舉消除空,依法決定故疑消除空,依智故無明消除空,依勝喜故不欣喜消除空,依初禅故五蓋消除空,……依阿羅漢道一切煩惱消除空。
從(6)消除空到(10)出離空,都是依這樣的次第說空34。
(16)尋求空以下,都與出離有關,如出離尋求,……出離深解。
所以,(16)尋求空是:出離尋求故貪欲空,無瞋尋求故瞋恚空,……阿羅漢道尋求故一切煩惱空。一直到(24)深解空是:出離深解故貪欲空,……阿羅漢道深解故一切煩惱空。
※這十二種空,都是一分一分的空,到達一切煩惱空爲止;離(一分或全部)煩惱爲空,正是《相應部》中空于貪、瞋、癡的本義。
【(叁)(20)一性空,(21)異性空35,(25a)正知者流轉永盡[勝義空] 36】
從出離貪欲,到阿羅漢道一切煩惱空的次第,還有(20)一性空,(21)異性空及(25a)勝義空的一分(一切煩惱的流轉永盡,有余涅槃)。
貪欲、瞋等是異性;出離、無瞋等離煩惱是一性。思出離等一性而貪欲等異性空,能離煩惱的一性也是空,名爲(20)一性空、(21)異性空。
(25a)勝義空,與說一切有部所說的不同。勝義,約涅槃說。如依出離而貪欲的流轉永盡,到依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的流轉永盡,煩惱永滅而不再生起了,最究竟的是證得阿羅漢果──有余涅槃,是勝義空的一分。
※以上所說的種種空,都是空于煩惱的。
【(四)(25b)一切空中的勝義空37 (無余涅槃)】
勝義空的另一意義是:眼等滅,以後不再生起了。這是(25b)「一切空中的勝義空」,可說是最究竟的空。約依無余涅槃而般涅槃說,不但煩惱空,業感的異熟身,一切生死流轉也永滅了。
【(五)(4)最上空38】
(4)最上空是:「一切行寂止,一切取定棄,愛盡,離欲,滅,涅槃」,也是依涅槃說(勝義空約涅槃永不生說,最上空約有爲、煩惱等滅盡說涅槃)的。在《雜阿含經》中,作:「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39。
空是涅槃義,在勝義空及最上空中,明顯的表示出來。
【(六)(3)壞空40】
(3)壞空的意義是:色等是自性空的,已滅的色等,已壞是壞空。五蘊、六處是自性空的,所以已滅的是壞空;壞空與十空中的「散壞空」相當。
【(七)(2)行空41,(5)相空42】
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動行;身行,語行,意行;過去行,未來行,現在行。
相有愚相,賢相;生相,住異相,滅相(約五蘊,六處,十二因緣別說)。
這些行與相,都是約「此中無他」來說空。如:
福行中,非福行、不動行空;
非福行中,福行、不動行空;
不動行中,福行、非福行空。
【(八)(14)同分空43,(15)異分空44】
同分是同類,異分是異類。
(14)同分空是自性中自性空。
(15)異分空是他性中他…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節 空之類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