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1(p.117~p.123)
一、诸行空(p.117)
【(一)有部阿毗达磨论师的空义,重于「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
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师,对于空的意义,着重于经说的:「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2。
空是无我,无我所;如双举「空」与「无我」而辨其差别,那末空是「无我所」义。「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3,所以可说一切法是空、无我的。不过,这只是有漏的,如果是无漏的空与无我行相,那就唯缘苦谛,不通于一切法了。4
【(二)我我所空,是法尔如此,本性如此的】
关于我我所空,《杂阿含经》卷9(232经)说:
「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5
「此性自尔」,《瑜伽师地论》解说为:「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6。我我所空,是法尔如此,本性如此的。
《大毗婆沙论》也说:「住本性空,观法本性空无我故」7。
「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含义,当然与大乘8不同,但「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论师,确已明白的揭示出来了!
二、贪空、瞋空、痴空(p.117)
另一方面,「贪空、瞋空、痴空」── 一切烦恼空的经义,显然的没有受到说一切有部论师的注意。
(一)《杂阿含经》是以「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来表示涅槃与无为的。9「贪空、瞋空、痴空」的空,也与涅槃有关。
(二)《杂阿含经》卷10(262经)(大正2•66b17~18)说:
「(1)一切诸行空寂,(2)不可得,(3)爱尽,(4)离欲,[(5)灭],(6)涅槃。」
(三)《相应部》作:
「(1)一切行寂止,(2)一切依定弃,(3)爱尽,(4)离欲,(5)灭尽,(6)涅槃」10。
诸行寂止,与诸行空寂相当。一切有部所诵的《杂阿含经》,的确是空寂。
(四)《瑜伽师地论》卷83(大正30•766a22-26)说:
(1)所言空者,谓离一切烦恼等故。
(2)无所得者,谓离一切所有相故。
(3)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
(4)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
(5)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
(6)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
「空」,是离一切烦恼的意思。离一切烦恼而毕竟空寂,以「空」来表示涅槃。
实际上,涅槃是不可表示的;空与不可得等,都是烘云托月式的表示涅槃。
《杂阿含经》说到烦恼空,一切诸行空寂,没有受到论师们的重视,这可以断定:现在的《杂阿含经》,还是说一切有部内,经师与论师没有分派以前的诵本。
三、说一切有部论师所论究之涅槃义(p.118~p.119)
【(一)涅槃即是择灭】
《大毗婆沙论》卷32说:「如是择灭,亦名涅槃。」11
有部的论师们,对涅槃的空义没有重视,而对涅槃的择灭有相当的论究,对「一切法空性」说,是有高度启发性的。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涅槃别有实体】
《俱舍论》说:「此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但可方便总相说言:是善,是常,别有实物,名为择灭,亦名离系」。12
择灭是「择所得灭」,以智慧简择谛理,有漏法灭,但不只是有漏法的灭无,而是得到了无为的(择)灭。
【(三)有多少有漏法,就有多少择灭】
依《大毗婆沙论》13说:有多少有漏法,就有多少择灭。择灭与有漏法,是相对应的。以智慧简择,某法,某一类或一切有漏法灭了,就得一法、一类或一切的择灭(得一切择灭,名为得涅槃)。
【(四)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
相对于一切有漏法的择灭无为,不生不灭,本来如此。约众生与众生所得来说,是同一的,所以「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14。
一人所得的无数择灭,择灭与择灭,也是无差别的。15
相对应于有漏有为的择灭,不共证得而体性不二,这与(大乘)一切法本有寂灭性(或空性),不是非常类似的吗?不过有部但约有漏法说而已。16
四、赤铜鍱部中所说的涅槃空义(p.119~p.120)
(一)涅槃的空义,赤铜鍱部是充分注意了的。如《无碍解道》所说的(4)最上空17,(25a、25b)胜义空18,都是约涅槃说的。
(6)消除空1919,(7)定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等,或浅或深,而最深彻的,是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空。
特别是止灭与出离,就是「依离,依离欲,依(止)灭,向于舍」的离与灭。这些文字,都表示袪除烦恼而可以名为空的;也可以表示涅槃。20
(二)所以四念住的不净,苦,无常,无我,也被称为净空,乐空,常空,我空了。21
一切烦恼灭──一切烦恼空,烦恼的完全出离(灭,空),就是「灭(谛),涅槃」,如《无碍解道》的「离论」22所说。
(三)涅槃,被称为最上空,如《小部》《无碍解道》(日译南传41,p.116)说:「何为最上空?此句最上,此句最胜,此句殊胜,谓一切行寂止,一切取(或译「依」)定弃,渴爱灭尽,离欲,灭,涅槃。」
五、以「遮遣、超越、不可思议」之方式来表示涅槃(p.120~p.121)
【(一)最上空的内容,《杂阿含经》也多处说到,如说:「此则寂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依),爱尽,无欲,灭尽,涅槃」23。】
除了《杂阿含经》卷十(如上所引24)说到「一切行空寂」外,一律都译作「舍」。
涅槃,在《阿含经》中,是以烦恼的灭尽,蕴处(身心)灭而不再生起来表示的,如火灭一样。但以否定(遮遣)方式来表示,并不等于没有。
【(二)表示超越一切的,不可思议性,可以有三例:】
《杂阿含经》卷34(958经)(大正2•244 b29~c6)说:
于如来有后死则不着;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着。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出如实知,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不然;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皆悉寂灭25。
《瑜伽师地论》解说为:
世尊依此,密意说言: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是谓寂灭。
由于此中所具功德难了知故,名为甚深;
极宽博故,名为广大;
无穷尽故,名为无量;
数不能数,无二说故,名为无数。26
这是以大海的难以测度来比喻的;这一喻说,在超越中意味着不可思议的内容,可能引起不同的解说。
如《杂阿含经》卷34(962经)(大正2•245c19~246a10)说:
婆蹉种出家白佛:「瞿昙!何所见?」
佛告婆蹉种出家:「如来所见已毕。婆蹉种出家!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昙!何故说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蹉!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火,汝见火然不?即于汝前火灭,汝见火灭不?」
婆蹉白佛:「如是,瞿昙!」
佛告婆蹉:「若有人问汝:向者火然,今在何处?为东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问者,汝云何说?」
婆蹉白佛:「瞿昙!若有来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若有于我前然火,薪草因缘故然,若不增薪,火则永灭,不复更起。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则不然。」
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27
《瑜伽师地论》解说此文句,分别为:「寂灭;寂静,清凉,宴默。」28
《杂阿含经》卷34(962经)译为「断灭、寂静、清凉、真实」,此中的「真实」,更意味着充实的内含。
《杂阿含经》卷9(249经)(大正2•60a12~21):
尊者阿难又问舍利弗:「如尊者所说,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此语有何义?」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末二句,与此相当的《增支部》,作「戏论灭,戏论寂」29。《杂阿含经》的「虚伪」,是「戏论」的异译。涅槃是不能是有、或是无的;这些相对的语句,都不过是戏论,戏论是不足以表示涅槃的。
《杂阿含经》渐倾向于涅槃的真实性,所以说一切有部以为:「实有涅槃30」;「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是善是常。」31
六、「诸行空」与「涅槃空」(p.121)
赤铜鍱部说涅槃空,当然也不会说涅槃是没有。着重于涅槃空的说明,于是乎「诸行空性」,「涅槃空性」,可说有二种空性了。如《小部》《论事》(日译南传58,p.365)注说:「有二空性,蕴无我相与涅槃。此中无我相一分,或方便说系属行蕴;但…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