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P2

  ..续本文上一页涅槃则无所系属。」32

  

  (一)、从圣典的施设名言来说,有为诸行本性空,所以离有为诸行(烦恼,业,烦恼业所感的报体)的涅槃,也说为空。

  (二)、直从涅槃说,一切语言都是戏论,空也是不可说的。但从诸行空,空却诸行可名为涅槃,当然虽不可说,而也可说是空(是灭,是出离等)了。

  依诸行灭而施设涅槃,「诸行空性」与「涅槃空性」,果真是条然不同的二种空性吗?

  

  注解

  ^1《空之探究》p.123:

  空,有二方面。诸行空,那是无我我所的意思;进而说明为:「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另一方面是:一切烦恼空,空的是烦恼(业苦),也就以空来表示离烦恼(业苦)的涅槃。寂,出离,(止)灭,灭等,也都表示是空的,有「出世空性」的名称。

  ^2 《杂阿含经》卷11,273经(《抚掌喻经》):「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大正2,72c);参见《空之探究》p.103。

  ^3 《大毗婆沙论》卷9: 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是谓二种行相差别。(大正27,45b3~17)

  ^4

  (1)《空之探究》p.107:

  

  说一切有部,立四谛、十六行相,「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无愿三摩地,有苦、非常,及集(谛下四:因、集、缘、生),道(谛下四:道、如、行、出)各四行相;无相三摩地,有灭(谛下灭、静、妙、离)四行相」。这是约能为四谛下烦恼对治的无漏智说,如约有漏智所缘行相说,那空与无我二行相,是通于四谛、一切法的。不但有漏的苦与集,是空的,无我的;无漏有为的圣道,无漏无为的灭,也是空的、无我的。

  (2) 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5b17~c4)。

  

  ^5《杂阿含经》卷9(232经)(大正2,56b24~25)。

  ^6《瑜伽师地论》卷90(大正30,812a9~14):

  「空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此中有为,空无常、恒、久久安住,不变易法,及我、我所。若诸无为,唯空无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异、或非,遍一切处,无不同归法尔道理。」

  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77。

  

  ^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5(大正27,542b25~26)。

  ^8

  (1) 大乘之「本性空」,参见《空之探究》p.168:「本性空:本性是有为法性、无为法性,本性如此,名为本性。有为、无为法性是空的,名本性空。」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5:「何等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性空。」(大正8,250c8-11)

  (3)《大智度论》卷31:「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诸法性亦如是,未生时空无所有,如水性常冷;诸法众缘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热;众缘若少若无,则无有法,如火灭汤冷。如经说:眼空,无我、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复如是。……

  

  性空有二种:一者、于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

  

  无我、无我所,是声闻论中说。

  

  摩诃衍法说:十二入我、我所无故空,十二入性无故空。……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复次,性空者,从本已来空。……又人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皆空;但如、法性、实际,是其实性。佛欲断此疑故,但分别说五众,如、法性、实际,皆亦是空,是名性空。复次,有为性三相:生、住、灭;无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灭。有为性尚空,何况有为法!无为性尚空,何况无为法!以是种种因缘,性不可得,名为性空。」(大正25,292a28~293a24)

  

  ^9

  《杂阿含经》卷31(890经):

  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

  

  云何为无为道迹?谓八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无为道迹。」(大正2,224b1~5)

  

  另参见《相应部》(43)「无为相应」(日译南传16上,p.77)。

  ^10《相应部》(22)「蕴相应」(日译南传14,p.208)。

  ^11《大毗婆沙论》卷32(大正27,163a25~b6):

  如是择灭,亦名涅槃、亦名不同类、亦名非聚、亦名非显、亦名最胜、亦名通达、亦名阿罗汉、亦名不亲近、亦名不修习、亦名可爱乐、亦名近、亦名妙、亦名出离。

  

  问:何故择灭亦名涅槃?

  

  答:盘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

  

  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12

  (1)《阿毗达磨俱舍论》卷6(大正29,34a10~12)。

  

  (2)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24~p.226:

  

  涅槃,在后代的佛法中有着有与无、同与异的不同解释。直觉体验的这种涅槃境界,不能从正面去具体说明,只可方便用世间言语形容;因它是世间无常纷扰诸般痛苦的否定,所以用「常」、「寂」等词句来形容描写,这是大家共许的。如《顺正理论》卷四七说:「如正法中于涅槃体虽有谓实,谓非实异,而同许彼是常是寂故。」

  

  涅槃的有无,固为诤论所在,但不是诤论有没有涅槃,是说否定的当下是不是有实在的别体。这在萨婆多部、犊子部等,都主张实有的,如《俱舍论》第六卷云:「此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但可方便总相说言:是善是常,别有实物名为择灭,亦名离系。」

  

  涅槃,是圣者各别内证──内心直觉体验到的,是离言不可说的……。虽不可说,但有部他们认为是实有的;只是这种有,不是平常见闻觉知到而可说的(后代发展为真常妙有),只能方便的用「常」、「善」、「寂」等来形容它。

  

  不像有为世象之由关系而有,它是超越时间性的,证不证悟它都是本来如此的,所以叫「常」。

  

  

  世间虽有善恶无记三性,但都是有漏杂染的,在胜义的立场都不是善,而唯胜义的涅槃才是纯善的,它与相对可记性的世间善有绝大的不同,所以叫「善」。

  

  寂是不动乱;世间一切动乱起灭相,到此皆风平浪静,在生灭的否定意义上,名之曰「寂」。

  

  

  涅槃的建立,在学派中有着假实的不同,而这离言常寂的意义则无不同。

  

  涅槃体性的择灭无为,有部认为实有,是说涅槃离系,有漏法不生,不单是消极的不生,是另有择灭无为的实法,有力能使有漏法灭而不生。这思想,在大乘的某一种立场上看,是有意义的。

  

  ^13 《大毗婆沙论》卷31:「问:择灭自性,为是一物,为多物耶?……评曰:应作是说,随有漏法有尔所体,择灭亦尔。随所系事体有尔所,离系亦有尔所体故。」(大正27, 161c21~162a24)

  ^14《大毗婆沙论》卷31:

  问:已知择灭随所系事有尔所量,诸有情类证择灭时,为共证一?为各别证?设尔何失?二俱有过。

  

  若共证一,云何涅槃名不共法?又若尔者,若一有情得涅槃时,一切有情亦应皆得;若尔则应不由功用自然解脱。

  若各别证,云何涅槃名不同类?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如来解脱与余阿罗汉等解脱无异。

  答:应作是说,诸有情类证择灭时,皆共证一。

  

  问:若尔云何涅槃名不共法?

  

  答:涅槃体虽实是共,而约得说名不共;以离系得一一有情自相续中各别起故。

  

  问:若一有情得涅槃时,诸余有情何故不得?

  

  答:若身中有涅槃得者名得涅槃,无则不尔,故无一时一切有情得涅槃失。

  

  有余师说:诸有情类证择灭时,各各别证。……

  

  评曰:……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前说择灭随所系事多少量故,由此前说于理为善。」(大正27,162a24~c9)

  

  ^15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29~p.231:

  涅槃一多的问题。择灭无为是一是多呢?如我于贪得择灭,于瞋也得择灭,这两种择灭是一是异呢?又如我对贪择灭离系,你也对贪择灭离系,两个人的择灭是同是异呢?在理论说明上,这都成为问题。

  

  (1)有部学者,认为一个人的各种择灭是异体的,因为择灭不是一时得的,从见道到修道无学道,各阶段有各阶段不同择灭,体性理应非一。即在同一对治上,彼此两个人虽同得择灭,但也不应同体,不然,彼此获证过程的顿渐,就无法说明。

  

  (2)在较古朴的有部义,也有说彼此有情所得涅槃是同一的,如《婆沙》卷三一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证得一择灭体,前说择灭随所系事多少量故。」

  一种有漏法,即有一种择灭无为存在;你能离系,你即能体验证得;我能离系,我即能体验证得;同一有漏的择灭无为,是彼此共证的。不过,在…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节 诸行空与涅槃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