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節 諸行空與涅槃空▪P2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則無所系屬。」32

  

  (一)、從聖典的施設名言來說,有爲諸行本性空,所以離有爲諸行(煩惱,業,煩惱業所感的報體)的涅槃,也說爲空。

  (二)、直從涅槃說,一切語言都是戲論,空也是不可說的。但從諸行空,空卻諸行可名爲涅槃,當然雖不可說,而也可說是空(是滅,是出離等)了。

  依諸行滅而施設涅槃,「諸行空性」與「涅槃空性」,果真是條然不同的二種空性嗎?

  

  注解

  ^1《空之探究》p.123:

  空,有二方面。諸行空,那是無我我所的意思;進而說明爲:「常空,恒空,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另一方面是:一切煩惱空,空的是煩惱(業苦),也就以空來表示離煩惱(業苦)的涅槃。寂,出離,(止)滅,滅等,也都表示是空的,有「出世空性」的名稱。

  ^2 《雜阿含經》卷11,273經(《撫掌喻經》):「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大正2,72c);參見《空之探究》p.103。

  ^3 《大毗婆沙論》卷9: 問:若非我行相,與空行相,俱能緣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別?答:非我行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見。……是謂二種行相差別。(大正27,45b3~17)

  ^4

  (1)《空之探究》p.107:

  

  說一切有部,立四谛、十六行相,「空叁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無願叁摩地,有苦、非常,及集(谛下四:因、集、緣、生),道(谛下四:道、如、行、出)各四行相;無相叁摩地,有滅(谛下滅、靜、妙、離)四行相」。這是約能爲四谛下煩惱對治的無漏智說,如約有漏智所緣行相說,那空與無我二行相,是通于四谛、一切法的。不但有漏的苦與集,是空的,無我的;無漏有爲的聖道,無漏無爲的滅,也是空的、無我的。

  (2) 參見《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9(大正27,45b17~c4)。

  

  ^5《雜阿含經》卷9(232經)(大正2,56b24~25)。

  ^6《瑜伽師地論》卷90(大正30,812a9~14):

  「空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無爲。此中有爲,空無常、恒、久久安住,不變易法,及我、我所。若諸無爲,唯空無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爾道理爲所依趣。此或如是,或異、或非,遍一切處,無不同歸法爾道理。」

  參見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77。

  

  ^7《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05(大正27,542b25~26)。

  ^8

  (1) 大乘之「本性空」,參見《空之探究》p.168:「本性空:本性是有爲法性、無爲法性,本性如此,名爲本性。有爲、無爲法性是空的,名本性空。」

  (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5:「何等爲性空?一切法性,若有爲法性、若無爲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性空。」(大正8,250c8-11)

  (3)《大智度論》卷31:「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來相續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時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衆緣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熱;衆緣若少若無,則無有法,如火滅湯冷。如經說:眼空,無我、無我所。何以故?性自爾!耳、鼻、舌、身、意,色乃至法等,亦複如是。……

  

  性空有二種:一者、于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

  

  無我、無我所,是聲聞論中說。

  

  摩诃衍法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性無故空。……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爲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爲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爲性空。……

  

  複次,性空者,從本已來空。……又人謂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皆空;但如、法性、實際,是其實性。佛欲斷此疑故,但分別說五衆,如、法性、實際,皆亦是空,是名性空。複次,有爲性叁相:生、住、滅;無爲性亦叁相:不生、不住、不滅。有爲性尚空,何況有爲法!無爲性尚空,何況無爲法!以是種種因緣,性不可得,名爲性空。」(大正25,292a28~293a24)

  

  ^9

  《雜阿含經》卷31(890經):

  雲何無爲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爲法。

  

  雲何爲無爲道迹?謂八聖道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無爲道迹。」(大正2,224b1~5)

  

  另參見《相應部》(43)「無爲相應」(日譯南傳16上,p.77)。

  ^10《相應部》(22)「蘊相應」(日譯南傳14,p.208)。

  ^11《大毗婆沙論》卷32(大正27,163a25~b6):

  如是擇滅,亦名涅槃、亦名不同類、亦名非聚、亦名非顯、亦名最勝、亦名通達、亦名阿羅漢、亦名不親近、亦名不修習、亦名可愛樂、亦名近、亦名妙、亦名出離。

  

  問:何故擇滅亦名涅槃?

  

  答:盤名爲趣,涅名爲出,永出諸趣故名涅槃。

  

  複次,盤名爲臭,涅名爲無,永無臭穢諸煩惱業故名涅槃。

  

  複次,盤名稠林,涅名永離,永離一切叁火叁相諸蘊稠林故名涅槃。

  

  複次,盤名爲織,涅名爲不,此中永無煩惱業縷,不織生死異熟果絹故名涅槃。

  

  ^12

  (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6(大正29,34a10~12)。

  

  (2) 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224~p.226:

  

  涅槃,在後代的佛法中有著有與無、同與異的不同解釋。直覺體驗的這種涅槃境界,不能從正面去具體說明,只可方便用世間言語形容;因它是世間無常紛擾諸般痛苦的否定,所以用「常」、「寂」等詞句來形容描寫,這是大家共許的。如《順正理論》卷四七說:「如正法中于涅槃體雖有謂實,謂非實異,而同許彼是常是寂故。」

  

  涅槃的有無,固爲诤論所在,但不是诤論有沒有涅槃,是說否定的當下是不是有實在的別體。這在薩婆多部、犢子部等,都主張實有的,如《俱舍論》第六卷雲:「此法自性實有離言,唯諸聖者各別內證,但可方便總相說言:是善是常,別有實物名爲擇滅,亦名離系。」

  

  涅槃,是聖者各別內證──內心直覺體驗到的,是離言不可說的……。雖不可說,但有部他們認爲是實有的;只是這種有,不是平常見聞覺知到而可說的(後代發展爲真常妙有),只能方便的用「常」、「善」、「寂」等來形容它。

  

  不像有爲世象之由關系而有,它是超越時間性的,證不證悟它都是本來如此的,所以叫「常」。

  

  

  世間雖有善惡無記叁性,但都是有漏雜染的,在勝義的立場都不是善,而唯勝義的涅槃才是純善的,它與相對可記性的世間善有絕大的不同,所以叫「善」。

  

  寂是不動亂;世間一切動亂起滅相,到此皆風平浪靜,在生滅的否定意義上,名之曰「寂」。

  

  

  涅槃的建立,在學派中有著假實的不同,而這離言常寂的意義則無不同。

  

  涅槃體性的擇滅無爲,有部認爲實有,是說涅槃離系,有漏法不生,不單是消極的不生,是另有擇滅無爲的實法,有力能使有漏法滅而不生。這思想,在大乘的某一種立場上看,是有意義的。

  

  ^13 《大毗婆沙論》卷31:「問:擇滅自性,爲是一物,爲多物耶?……評曰:應作是說,隨有漏法有爾所體,擇滅亦爾。隨所系事體有爾所,離系亦有爾所體故。」(大正27, 161c21~162a24)

  ^14《大毗婆沙論》卷31:

  問:已知擇滅隨所系事有爾所量,諸有情類證擇滅時,爲共證一?爲各別證?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若共證一,雲何涅槃名不共法?又若爾者,若一有情得涅槃時,一切有情亦應皆得;若爾則應不由功用自然解脫。

  若各別證,雲何涅槃名不同類?又契經說當雲何通?如說:如來解脫與余阿羅漢等解脫無異。

  答:應作是說,諸有情類證擇滅時,皆共證一。

  

  問:若爾雲何涅槃名不共法?

  

  答:涅槃體雖實是共,而約得說名不共;以離系得一一有情自相續中各別起故。

  

  問:若一有情得涅槃時,諸余有情何故不得?

  

  答:若身中有涅槃得者名得涅槃,無則不爾,故無一時一切有情得涅槃失。

  

  有余師說:諸有情類證擇滅時,各各別證。……

  

  評曰:……應作是說:諸有情類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證得一擇滅體。前說擇滅隨所系事多少量故,由此前說于理爲善。」(大正27,162a24~c9)

  

  ^15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229~p.231:

  涅槃一多的問題。擇滅無爲是一是多呢?如我于貪得擇滅,于瞋也得擇滅,這兩種擇滅是一是異呢?又如我對貪擇滅離系,你也對貪擇滅離系,兩個人的擇滅是同是異呢?在理論說明上,這都成爲問題。

  

  (1)有部學者,認爲一個人的各種擇滅是異體的,因爲擇滅不是一時得的,從見道到修道無學道,各階段有各階段不同擇滅,體性理應非一。即在同一對治上,彼此兩個人雖同得擇滅,但也不應同體,不然,彼此獲證過程的頓漸,就無法說明。

  

  (2)在較古樸的有部義,也有說彼此有情所得涅槃是同一的,如《婆沙》卷叁一說:「諸有情類,普于一一有漏法中,皆共證得一擇滅體,前說擇滅隨所系事多少量故。」

  一種有漏法,即有一種擇滅無爲存在;你能離系,你即能體驗證得;我能離系,我即能體驗證得;同一有漏的擇滅無爲,是彼此共證的。不過,在…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八節 諸行空與涅槃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