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節 叁叁摩地

  第二章 部派──空義之開展

  第六節 叁叁摩地(p.106~p.110)

  一、「空」在叁叁昧中的重要性(p.106)

  【(一)空、無所有、無相雖方便不同而究竟歸結于「空」】

  空、無所有、無相,是方便不同而究竟一致的;究竟一致的,就是空。1

  後來演化爲叁叁昧:空,無願,無相;又名叁解脫門 2,這已在前一章3說明了。

  

  【(二)空爲叁叁昧先導】

  在叁叁昧中,顯然空是更重要的,如《雜阿含經》說:「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4這是說,真正的無所有(或無願)、無相,要先得空住,才有修得的可能。

  

  【(叁)「空定」是內道不共法】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04(大正27,540b22〜c2)說:

  

  空叁摩地,是諸內道不共住處。……外道法中,雖無真實無願、無相,而有相似,謂粗行相等5相似無願,靜行相等66相似無相。九十六種外道法中,尚無相似空定,況有真實!故唯說空定是內道不共法。

  空定(定即叁摩地、叁昧的義譯)是內道不共法,也就是說:佛法與一般宗教的根本差別所在,就是空叁昧。的確,佛法的最大特色,是(無常苦故)無我──空。

  

  二、說一切有部之「叁叁昧」(p.106〜p.108)

  建立叁叁昧之差別,《大毗婆沙論》卷104(大正27,538a27〜c10)舉叁家說法:

  

  叁叁昧由對治、期心、所緣等叁緣而建立。

  叁叁昧皆由對治差別建立。

  叁叁昧皆由行相差別建立。

  【(一)由叁緣(對治、期心、所緣)故建立叁種叁昧(p.106〜p.107)】

  叁叁昧──空,無願,無相,說一切有部以叁緣來建立他的差別。

  如《大毗婆沙論》卷104雲:

  

  有叁叁摩地,謂空、無願、無相。……

  問:若爾世尊何故增一減無量等,建立叁種叁摩地耶?

  答:由叁緣故唯建立叁。一對治故,二期心故,叁所緣故。

  對治故者,謂空叁摩地是有身見近對治故。……

  期心故者,謂無願叁摩地,諸修行者期心不願叁有法(欲有、色有、無色有)故。……雖于聖道非全不願,而彼期心不願叁有,聖道依有,故亦不願。

  所緣故者,謂無相叁摩地,此定所緣離十相故,謂離色、聲、香、味、觸及女、男、叁有爲相(生、住異、滅)。……(大正27,538a19-c2)

  空是約對治說的。

  無願是約期心說的。

  無相是約所緣說的。

  【(二)由對治差別故建立叁叁摩地】

  《大毗婆沙論》卷104雲:

  

  有作是說:叁叁摩地皆由對治差別建立。

  謂空叁摩地,近對治有身見。

  無願叁摩地,近對治戒禁取。

  無相叁摩地,近對治疑。

  由此爲先,對治一切。(大正27,538c3〜6)

  【(叁)依行相差別故建立叁叁摩地(p.107)】

  也有依行相差別建立的,說一切有部立四谛十六行相,《大毗婆沙論》卷104雲:

  

  複有說者:叁叁摩地皆依行相差別建立。

  謂空叁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

  無願叁摩地,有苦、非常,及集、道各四行相。

  無相叁摩地,有滅四行相。

  故叁摩地唯建立叁。(大正27,538c6-10)

  約能爲四谛下煩惱對治的無漏智說:空與無我唯屬苦谛下之行相

  [Fig]

  約有漏智所緣行相說:空與無我二行相,通于四谛

  如約有漏智所緣行相說:空與無我二行相,是通于四谛、一切法的。7不但有漏的苦與集,是空的,無我的;無漏有爲的聖道,無漏無爲的滅,也是空的、無我的。含義雖與大乘不同,而可以說「一切法空」的。

  【(四)「空」與「無我」(p.107)】

  「空」通于「無我」、「無我所」

  空是通于無我無我所的,如經說「世間空」是:「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間」。8

  「空諸行」是:「無我我所」。9這可見無我是空,無我所也是空。

  有部認爲「空行相」對治「我所見」;「非我行相」對治「我見」。

  但說一切有部,以爲空就是無我(我所),只是說明上有些不同。10

  「一切法無我」是了義

  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9(大正27,45a24〜b3)說:

  有說:……謂空行相義不決定,以一切法有義故空,約他性故;有義故不空,約自性故。

  非我行相無不決定,以約自他俱無我故。

  由此尊者世友說言:我不定說諸法皆空,定說一切法皆無我。

  這是說一切有部的正義。說一切法無我,是確定的,徹底的,因爲不論什麼法,即法異法,都非是我,所以一切法決定是無我的。

  有部認爲「一切法空」是不了義

  說諸法皆空──一切皆空,這是不能依文取義的。這一見解,是依《中阿含經》《小空經》11的。如說鹿子母堂空,是說鹿子母堂中沒有牛、羊、人、物,不是說鹿子母堂也沒有。鹿子母堂自性是不空的,空的是鹿子母堂內的人物。這名爲「他性空」,就是約他性說空,約自性說不空。

  依此來說空、無我,無我是了義說,一切法是無我的。

  「諸法皆空」是不了義說,空是無我,我空而法是有──不空的。

  

  印順法師之評論

  《相應部》多說「無常,苦,無我」(無我所),《雜阿含經》多說「無常,苦,空,無我」。

  說一切有部立十六行相,無常、苦、空、無我,是苦谛的四行相。在十六行相中,空與無我,是二種不同的行相,差別是:「非我行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見」。12

  這是論師的一種解說,如依經文,「空」那裏只是「無我所」呢!

  叁、《舍利弗阿毗昙論》(印度本土分別說者)之「叁叁昧」(p.108〜p.109)

  《舍利弗阿毗昙論》;是印度本土分別說者13的論典。

  

  【(一)空定】

  《論》上說:空定,「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14

  空的內容,與《雜阿含經》(第273經)的《撫掌喻經》15相合。

  【(二)無相定】

  無相定,「以聖涅槃爲境界」。16

  有生、住異、滅叁相的,是有爲行;涅槃沒有叁相──不生,不住異,不滅,所以思惟涅槃而得定的,是無相定。

  無叁相,是有部所說無十相17中的叁相。

  【(叁)無願定】

  無願定有二:

  「以聖有爲爲境界」,18聖有爲是無漏道。聖道如渡河的舟筏一樣,渡河需要舟筏,但到岸就不用了,所以不願聖道。

  觀有漏的諸行,「苦,患,癰,箭,著,味,依緣,壞(變異)法,不定,不足,可壞衆苦」19。這是以無常,苦行相,觀有漏生死行所成的無願定。

  《舍利弗阿毗昙論》所說叁叁昧的內容,與說一切有部所說的,大體相同。

  

  四、《解脫道論》(海南分別說系赤銅鍱部)之「叁叁昧」(p.109)

  【(一)以無常、苦、無我來分別叁解脫】

  《解脫道論》,是屬于赤銅鍱部的。所說的叁解脫,如《解脫道論》卷12說:

  解脫者叁解脫:無相解脫、無作解脫、空解脫。……

  此叁解脫。以觀見成于種種道。以得成于一道。

  問:雲何以觀見成于種種道?

  答:已(以)觀見無常,成無相解脫。

  以觀見苦,成無作(即無願)解脫。

  以觀見無我,成空解脫。(大正32,459b25~c2)

  叁解脫,約從煩惱得解脫說。

  觀無常而成無相解脫。

  觀苦而成無作解脫。

  觀無我而成空解脫20,無我是空義。

  

  【(二)印順法師對《解脫道論》之評論】

  以無常、苦、無我來分別叁解脫,實不如以叁法印──無常明無願,無我明空,涅槃明無相來得妥切!21

  

  【(叁)叁解脫約無漏道智得解脫說,而所得之解脫無差別】

  《解脫道論》以不同的方便(觀法),成叁解脫;如成就一解脫,也就是叁解脫,所以說:「已得叁解脫,成于一道」。22因爲「解脫者唯道智,彼事爲泥洹」。23

  叁解脫約無漏道智得解脫說,而所得解脫是沒有差別的。

  

  注解

  ^1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叁節〈空與心解脫〉p.21:「經中說無量、無所有、無相,卻沒有說到空心解脫,這因爲空于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從文異而義同來說,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達到究竟處,與空心解脫──不動心解脫,平等平等。依觀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種心解脫的名目,而從空一切煩惱來說,這是一致的目標,如萬流入海,都是鹹味那樣。」

  

  (2)《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叁節〈空與心解脫〉p.22 ~ p.23:「四種心解脫(無量、無所有、無相、空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于貪、恚、癡的不動心解脫,或無诤住,也就是心解脫(或心叁昧)而達究竟,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無量、無所有、無相、無诤、不動,從煩惱空而清淨來說,都可以看作空的異名。」

  

  ^2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八節〈空爲叁叁昧先導〉p.56 ~ p.57:「《雜阿含經》中,質多羅長者,對當時類集爲一組的四種心叁昧,也名心解脫,一一的論究他的同異,而歸結于「貪空、瞋空、癡空」的究竟一致。其中四無量,是遍緣十方世界衆生的,被教界論定爲粗淺的叁昧,被忽視了。這樣,解脫生死的要道,主要就是叁叁昧──空,無相,無所有了。」

  

  (2)《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節〈叁叁昧、叁觸、叁法印〉p.60~ p.62:「在空、無相、無所有──叁叁昧中,除去無所有,加入無願,這樣的叁叁昧組成一聚,是佛教界所一致的。……但到底爲了什麼,叁叁昧中,略去無所有而…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節 叁叁摩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