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增入無願呢?這可能,無所有已成爲無所有處,與空相通的意義,漸漸的被忽略了。同時,佛法的要義,是如實知無常,苦,無我我所──空;厭,離欲,滅而得解脫。對于世間的有爲諸行──苦,厭離而不願後有,是修解脫道者應有的心境。這所以無願取代無所有的地位吧!還有,空,無所有,無相──叁叁昧,究竟是重于空離一切煩惱的,有爲法的正觀。但在佛法開展中,對超越一切的涅槃,也增加了注意。……這樣,空是重于無常、無我的世間;無相是離相以外,更表示出世的涅槃;無願是厭離世間,向于寂滅的涅槃:空,無願,無相──叁叁昧,叁解脫門,就這樣的成立了。」
^3 參見印順法師著《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叁節〈空與心解脫〉(p.20 ~ p.23);第八節〈空爲叁叁昧先導〉(p.56 ~ p.60);第九節〈叁叁昧、叁觸、叁法印〉(p.60~ p.67)。
^4
《雜阿含經》卷3 (79經) (大正2,20b4〜5)。
《空之探究》p.58:「能修得空叁昧的,才能進而得無相、無所有叁昧;如沒有修得空叁昧的,那無相、無所有是不能修得的。這樣,在空,無相,無所有──叁種叁昧中,空叁昧是有基礎的先導的地位。這不是說空是更高深的,而是說:如沒有空無我我所的正見,不可能有無相、無所有的正叁昧;即使有類似的修驗,也是不能究竟解脫的。」
^5麤、苦、障。
^6靜、妙、離。
^7《大毗婆沙論》卷9 (大正27,44c25〜45c3):
問:此中所說緣一切法非我行相,由何契經知有如是緣一切法非我行相耶?
答:如契經說:「若時以慧觀,一切法非我,爾時能厭苦,是道得清淨。」由此契經,知有如是緣一切法非我行相。……
問:亦有空行相,能緣一切法,此中何故不說耶?
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問:若非我行相與空行相,俱能緣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別?
答:非我行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見。……是謂二種行相差別。
問:何故有漏非我行相,緣一切法;無漏非我行相,唯緣苦谛耶?
答:有漏非我行相,非煩惱對治故,能緣一切法。
無漏非我行相,是煩惱對治故,不緣一切法,非一切法順煩惱性故。
有說:有漏非我行相,非顛倒對治故,能緣一切法。
無漏非我行相,是顛倒對治故,不緣一切法,非一切法順顛倒性故。
有說:有漏非我行相,無分齊緣故,若緣一切法。
無漏非我行相,有分齊緣故,不緣一切法,緣我見境爲非我故。
有說:有漏非我行相,修觀時勝故,能緣一切法,以修觀時觀一切法爲非我故。
無漏非我行相,現觀時勝故,不緣一切法,以現觀時但緣苦谛爲非我故,現觀位中別觀谛故。
由此因緣,有漏非我行相,能緣一切法。無漏非我行相,但緣苦谛。
^8《相應部》(35)「六處相應」(日譯南傳15.p.88;漢譯南傳16.p.72):
阿難!眼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色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識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觸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耳……鼻……舌……身……意……凡以意觸爲緣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于我、或于我所亦是空。阿難!于我、或于我所是空故,是故,稱之爲空世間。
^9《雜阿含經》卷11 (273經)(大正2,72c16〜18):
于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
^10《空之探究》p.117:
說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師,對于空的意義,著重于經說的:「常空,恒空,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空是無我,無我所;如雙舉空與無我而辨其差別,那末空是「無我所」義。「非我行相與空行相,俱能緣一切法」,所以可說一切法是空、無我的。不過,這只是有漏的,如果是無漏的空與無我行相,那就唯緣苦谛,不通于一切法了。
^11
《中阿含經》卷49 (109經)《小空經》(大正1,737a8〜19):
我從爾時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難!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衆。是爲,阿難!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當數念一無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唯一無事想。若有疲勞,因村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人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事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參見《中部》(121經)《空小經》(日譯南傳11下•p.119~p.127);《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節〈空與空性〉p.47~p.50;p.54~p.55。
^12《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9(大正27,45b3〜17):
問:若非我行相與空行相,俱能緣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別?
答:非我行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見。
如對治我見,我所見;對治己見、己所見,五我見、十五我所見,我行相、我所行相,我執、我所執,我愛、我所愛,我愚、我所愚,應知亦爾。
有說:觀蘊非我,是非我行相;觀蘊中無我,是空行相。
如觀蘊非我、蘊中無我,觀界、界中,觀處、處中,應知亦爾。
有說:于非有觀非有,是非我行相;于有觀非有,是空行相。
有說:于無觀無,是非我行相;于有觀無,是空行相。
有說:觀自性空,是非我行相;觀所行空,是空行相。
有說:觀體不自在,是非我行相;觀內無士夫,是空行相。
是謂二種行相差別。
^13
(1)印順法師《佛法概論》p.34:「分別說部向西南發展,後來又分爲四部;流行在印度本土的叁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與大衆部系的關系很深。」(另一部爲流行于海南的赤銅鍱部)
(2)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66:傳說犢子部誦習《舍利弗阿毗昙論》,但現存漢譯本,沒有不可說我,也不立阿修羅爲第六趣,不可能是犢子系的誦本。《舍利弗阿毗昙論》的組織,與法藏部的《四分律》,雪山部(「先上座部」移住雪山,轉名「雪山部」)的《毗尼母論》所說的「論藏」大同,現存本應該是屬于印度上座分別說系的。
^14《舍利弗阿毗昙論》卷16:
何謂空定?如比丘,一切法,若一處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定。
複次,空定,六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
何謂內空?如比丘,一切內法,若一處內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內空。……
何謂第一義空?第一謂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義空。
如是六空。是名空定。(大正28,633a8〜b4)
^15 參見《雜阿含經》卷11(273經),大正2,72b20〜73a1;《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叁節〈無來無去之生滅如幻〉p.88。
^16《舍利弗阿毗昙論》卷16:
何謂無相定?除空定,若余定以聖涅槃爲境界,是名無相定。
複次無相定?行,有相;涅槃,無相。行,有叁相:生、住、滅;涅槃,無叁相:不生、不住、不滅。如是行有相,涅槃無相。涅槃是寂滅,是舍宅,是救護,是燈明,是依止,是不終沒,是歸趣,是無燋熱,是無憂惱,是無憂悲苦惱。及余諸行,思惟涅槃,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無相定。(大正28,633b4〜11)
^17十相:色、聲、香、味、觸、女、男、叁有爲相(生、住異、滅)。
^18《舍利弗阿毗昙論》卷16:
何謂無願定?除空定,若余定,以聖有爲爲境界,是名無願定。(大正28,633b11〜12)
^19《舍利弗阿毗昙論》卷16:
複次,無願定,願有二種:愛著、見著。比丘思惟行苦,患,癰,箭,著,味,依緣,壞法,不定,不足,可壞衆苦,不思惟空無我,得定心,住正住。比丘愛斷、見斷,此定能斷愛見,是名無願定。(大正28,633b12〜16)
^20參見覺音論師著,葉均譯《清淨道論》(1998年,槟城佛學院印行)p.623:
如果行舍(智)是思惟諸行爲無常之後(以種姓)而出起,則(此道)爲由無相解脫而解脫。
若思惟爲苦之後而起,則爲由無願解脫而解脫。
若思惟爲無我之後而出起,則爲由空解脫而解脫。這是以自性而得(道之)名。
因爲這(道)是由于無常隨觀,除了諸行堅厚(想),及舍斷常相、恒相、常91相而來,故爲無相。
由于苦隨觀舍斷了樂想,幹竭了願與希求而來,故爲無願。
由于無我隨觀舍斷了我、有情、補特伽羅想,見諸行爲(我等之)空,故爲空。這是以反對者而得(道之)名。
^21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節〈叁叁昧、叁觸、叁法印〉,p.64〜p.65。
^22參見《解脫道論》卷12(大正32,459c21〜28)。
^23《解脫道論》卷12(大正32,459c28〜460a2):
[問:]解脫者,解脫門者何差別?
答:唯彼道智,從煩惱脫名解脫,以入醍醐門義名解脫門。
複次!解脫者唯道智,彼事爲泥洹,此謂解脫門。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節 叁叁摩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