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P2

  ..续本文上一页增入无愿呢?这可能,无所有已成为无所有处,与空相通的意义,渐渐的被忽略了。同时,佛法的要义,是如实知无常,苦,无我我所──空;厌,离欲,灭而得解脱。对于世间的有为诸行──苦,厌离而不愿后有,是修解脱道者应有的心境。这所以无愿取代无所有的地位吧!还有,空,无所有,无相──三三昧,究竟是重于空离一切烦恼的,有为法的正观。但在佛法开展中,对超越一切的涅槃,也增加了注意。……这样,空是重于无常、无我的世间;无相是离相以外,更表示出世的涅槃;无愿是厌离世间,向于寂灭的涅槃:空,无愿,无相──三三昧,三解脱门,就这样的成立了。」

  

  ^3 参见印顺法师着《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0 ~ p.23);第八节〈空为三三昧先导〉(p.56 ~ p.60);第九节〈三三昧、三触、三法印〉(p.60~ p.67)。

  ^4

  《杂阿含经》卷3 (79经) (大正2,20b4〜5)。

  

  《空之探究》p.58:「能修得空三昧的,才能进而得无相、无所有三昧;如没有修得空三昧的,那无相、无所有是不能修得的。这样,在空,无相,无所有──三种三昧中,空三昧是有基础的先导的地位。这不是说空是更高深的,而是说:如没有空无我我所的正见,不可能有无相、无所有的正三昧;即使有类似的修验,也是不能究竟解脱的。」

  

  ^5麤、苦、障。

  ^6静、妙、离。

  ^7《大毗婆沙论》卷9 (大正27,44c25〜45c3):

  问:此中所说缘一切法非我行相,由何契经知有如是缘一切法非我行相耶?

  

  答:如契经说:「若时以慧观,一切法非我,尔时能厌苦,是道得清净。」由此契经,知有如是缘一切法非我行相。……

  

  问:亦有空行相,能缘一切法,此中何故不说耶?

  

  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

  

  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

  

  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是谓二种行相差别。

  

  问:何故有漏非我行相,缘一切法;无漏非我行相,唯缘苦谛耶?

  

  答:有漏非我行相,非烦恼对治故,能缘一切法。

  无漏非我行相,是烦恼对治故,不缘一切法,非一切法顺烦恼性故。

  

  有说:有漏非我行相,非颠倒对治故,能缘一切法。

  无漏非我行相,是颠倒对治故,不缘一切法,非一切法顺颠倒性故。

  

  有说:有漏非我行相,无分齐缘故,若缘一切法。

  无漏非我行相,有分齐缘故,不缘一切法,缘我见境为非我故。

  

  有说:有漏非我行相,修观时胜故,能缘一切法,以修观时观一切法为非我故。

  无漏非我行相,现观时胜故,不缘一切法,以现观时但缘苦谛为非我故,现观位中别观谛故。

  

  由此因缘,有漏非我行相,能缘一切法。无漏非我行相,但缘苦谛。

  

  ^8《相应部》(35)「六处相应」(日译南传15.p.88;汉译南传16.p.72):

  阿难!眼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色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识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触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耳……鼻……舌……身……意……凡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于我、或于我所亦是空。阿难!于我、或于我所是空故,是故,称之为空世间。

  ^9《杂阿含经》卷11 (273经)(大正2,72c16〜18):

  于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

  ^10《空之探究》p.117:

  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师,对于空的意义,着重于经说的:「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空是无我,无我所;如双举空与无我而辨其差别,那末空是「无我所」义。「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所以可说一切法是空、无我的。不过,这只是有漏的,如果是无漏的空与无我行相,那就唯缘苦谛,不通于一切法了。

  ^11

  《中阿含经》卷49 (109经)《小空经》(大正1,737a8〜19):

  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若有疲劳,因村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参见《中部》(121经)《空小经》(日译南传11下•p.119~p.127);《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空与空性〉p.47~p.50;p.54~p.55。

  ^1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5b3〜17):

  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

  

  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

  

  如对治我见,我所见;对治己见、己所见,五我见、十五我所见,我行相、我所行相,我执、我所执,我爱、我所爱,我愚、我所愚,应知亦尔。

  

  有说:观蕴非我,是非我行相;观蕴中无我,是空行相。

  

  如观蕴非我、蕴中无我,观界、界中,观处、处中,应知亦尔。

  

  有说:于非有观非有,是非我行相;于有观非有,是空行相。

  

  有说:于无观无,是非我行相;于有观无,是空行相。

  

  有说:观自性空,是非我行相;观所行空,是空行相。

  

  有说:观体不自在,是非我行相;观内无士夫,是空行相。

  

  是谓二种行相差别。

  

  ^13

  (1)印顺法师《佛法概论》p.34:「分别说部向西南发展,后来又分为四部;流行在印度本土的三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与大众部系的关系很深。」(另一部为流行于海南的赤铜鍱部)

  

  (2)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66:传说犊子部诵习《舍利弗阿毗昙论》,但现存汉译本,没有不可说我,也不立阿修罗为第六趣,不可能是犊子系的诵本。《舍利弗阿毗昙论》的组织,与法藏部的《四分律》,雪山部(「先上座部」移住雪山,转名「雪山部」)的《毗尼母论》所说的「论藏」大同,现存本应该是属于印度上座分别说系的。

  

  ^14《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何谓空定?如比丘,一切法,若一处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定。

  

  复次,空定,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

  

  何谓内空?如比丘,一切内法,若一处内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空。……

  

  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义空。

  

  如是六空。是名空定。(大正28,633a8〜b4)

  

  ^15 参见《杂阿含经》卷11(273经),大正2,72b20〜73a1;《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三节〈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p.88。

  ^16《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何谓无相定?除空定,若余定以圣涅槃为境界,是名无相定。

  

  复次无相定?行,有相;涅槃,无相。行,有三相:生、住、灭;涅槃,无三相:不生、不住、不灭。如是行有相,涅槃无相。涅槃是寂灭,是舍宅,是救护,是灯明,是依止,是不终没,是归趣,是无燋热,是无忧恼,是无忧悲苦恼。及余诸行,思惟涅槃,得定心住正住,是名无相定。(大正28,633b4〜11)

  

  ^17十相:色、声、香、味、触、女、男、三有为相(生、住异、灭)。

  ^18《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何谓无愿定?除空定,若余定,以圣有为为境界,是名无愿定。(大正28,633b11〜12)

  ^19《舍利弗阿毗昙论》卷16:

  复次,无愿定,愿有二种:爱着、见着。比丘思惟行苦,患,痈,箭,着,味,依缘,坏法,不定,不足,可坏众苦,不思惟空无我,得定心,住正住。比丘爱断、见断,此定能断爱见,是名无愿定。(大正28,633b12〜16)

  ^20参见觉音论师着,叶均译《清净道论》(1998年,槟城佛学院印行)p.623:

  如果行舍(智)是思惟诸行为无常之后(以种姓)而出起,则(此道)为由无相解脱而解脱。

  

  若思惟为苦之后而起,则为由无愿解脱而解脱。

  

  若思惟为无我之后而出起,则为由空解脱而解脱。这是以自性而得(道之)名。

  

  因为这(道)是由于无常随观,除了诸行坚厚(想),及舍断常相、恒相、常91相而来,故为无相。

  

  由于苦随观舍断了乐想,干竭了愿与希求而来,故为无愿。

  

  由于无我随观舍断了我、有情、补特伽罗想,见诸行为(我等之)空,故为空。这是以反对者而得(道之)名。

  

  ^21参见《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节〈三三昧、三触、三法印〉,p.64〜p.65。

  ^22参见《解脱道论》卷12(大正32,459c21〜28)。

  ^23《解脱道论》卷12(大正32,459c28〜460a2):

  [问:]解脱者,解脱门者何差别?

  

  答:唯彼道智,从烦恼脱名解脱,以入醍醐门义名解脱门。

  

  复次!解脱者唯道智,彼事为泥洹,此谓解脱门。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