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六节 三三摩地(p.106~p.110)

  一、「空」在三三昧中的重要性(p.106)

  【(一)空、无所有、无相虽方便不同而究竟归结于「空」】

  空、无所有、无相,是方便不同而究竟一致的;究竟一致的,就是空。1

  后来演化为三三昧:空,无愿,无相;又名三解脱门 2,这已在前一章3说明了。

  

  【(二)空为三三昧先导】

  在三三昧中,显然空是更重要的,如《杂阿含经》说:「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4这是说,真正的无所有(或无愿)、无相,要先得空住,才有修得的可能。

  

  【(三)「空定」是内道不共法】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27,540b22〜c2)说:

  

  空三摩地,是诸内道不共住处。……外道法中,虽无真实无愿、无相,而有相似,谓粗行相等5相似无愿,静行相等66相似无相。九十六种外道法中,尚无相似空定,况有真实!故唯说空定是内道不共法。

  空定(定即三摩地、三昧的义译)是内道不共法,也就是说:佛法与一般宗教的根本差别所在,就是空三昧。的确,佛法的最大特色,是(无常苦故)无我──空。

  

  二、说一切有部之「三三昧」(p.106〜p.108)

  建立三三昧之差别,《大毗婆沙论》卷104(大正27,538a27〜c10)举三家说法:

  

  三三昧由对治、期心、所缘等三缘而建立。

  三三昧皆由对治差别建立。

  三三昧皆由行相差别建立。

  【(一)由三缘(对治、期心、所缘)故建立三种三昧(p.106〜p.107)】

  三三昧──空,无愿,无相,说一切有部以三缘来建立他的差别。

  如《大毗婆沙论》卷104云:

  

  有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

  问:若尔世尊何故增一减无量等,建立三种三摩地耶?

  答:由三缘故唯建立三。一对治故,二期心故,三所缘故。

  对治故者,谓空三摩地是有身见近对治故。……

  期心故者,谓无愿三摩地,诸修行者期心不愿三有法(欲有、色有、无色有)故。……虽于圣道非全不愿,而彼期心不愿三有,圣道依有,故亦不愿。

  所缘故者,谓无相三摩地,此定所缘离十相故,谓离色、声、香、味、触及女、男、三有为相(生、住异、灭)。……(大正27,538a19-c2)

  空是约对治说的。

  无愿是约期心说的。

  无相是约所缘说的。

  【(二)由对治差别故建立三三摩地】

  《大毗婆沙论》卷104云:

  

  有作是说:三三摩地皆由对治差别建立。

  谓空三摩地,近对治有身见。

  无愿三摩地,近对治戒禁取。

  无相三摩地,近对治疑。

  由此为先,对治一切。(大正27,538c3〜6)

  【(三)依行相差别故建立三三摩地(p.107)】

  也有依行相差别建立的,说一切有部立四谛十六行相,《大毗婆沙论》卷104云:

  

  复有说者:三三摩地皆依行相差别建立。

  谓空三摩地,有空、非我二行相。

  无愿三摩地,有苦、非常,及集、道各四行相。

  无相三摩地,有灭四行相。

  故三摩地唯建立三。(大正27,538c6-10)

  约能为四谛下烦恼对治的无漏智说:空与无我唯属苦谛下之行相

  [Fig]

  约有漏智所缘行相说:空与无我二行相,通于四谛

  如约有漏智所缘行相说:空与无我二行相,是通于四谛、一切法的。7不但有漏的苦与集,是空的,无我的;无漏有为的圣道,无漏无为的灭,也是空的、无我的。含义虽与大乘不同,而可以说「一切法空」的。

  【(四)「空」与「无我」(p.107)】

  「空」通于「无我」、「无我所」

  空是通于无我无我所的,如经说「世间空」是:「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8

  「空诸行」是:「无我我所」。9这可见无我是空,无我所也是空。

  有部认为「空行相」对治「我所见」;「非我行相」对治「我见」。

  但说一切有部,以为空就是无我(我所),只是说明上有些不同。10

  「一切法无我」是了义

  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9(大正27,45a24〜b3)说:

  有说:……谓空行相义不决定,以一切法有义故空,约他性故;有义故不空,约自性故。

  非我行相无不决定,以约自他俱无我故。

  由此尊者世友说言:我不定说诸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

  这是说一切有部的正义。说一切法无我,是确定的,彻底的,因为不论什么法,即法异法,都非是我,所以一切法决定是无我的。

  有部认为「一切法空」是不了义

  说诸法皆空──一切皆空,这是不能依文取义的。这一见解,是依《中阿含经》《小空经》11的。如说鹿子母堂空,是说鹿子母堂中没有牛、羊、人、物,不是说鹿子母堂也没有。鹿子母堂自性是不空的,空的是鹿子母堂内的人物。这名为「他性空」,就是约他性说空,约自性说不空。

  依此来说空、无我,无我是了义说,一切法是无我的。

  「诸法皆空」是不了义说,空是无我,我空而法是有──不空的。

  

  印顺法师之评论

  《相应部》多说「无常,苦,无我」(无我所),《杂阿含经》多说「无常,苦,空,无我」。

  说一切有部立十六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是苦谛的四行相。在十六行相中,空与无我,是二种不同的行相,差别是:「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12

  这是论师的一种解说,如依经文,「空」那里只是「无我所」呢!

  三、《舍利弗阿毗昙论》(印度本土分别说者)之「三三昧」(p.108〜p.109)

  《舍利弗阿毗昙论》;是印度本土分别说者13的论典。

  

  【(一)空定】

  《论》上说:空定,「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14

  空的内容,与《杂阿含经》(第273经)的《抚掌喻经》15相合。

  【(二)无相定】

  无相定,「以圣涅槃为境界」。16

  有生、住异、灭三相的,是有为行;涅槃没有三相──不生,不住异,不灭,所以思惟涅槃而得定的,是无相定。

  无三相,是有部所说无十相17中的三相。

  【(三)无愿定】

  无愿定有二:

  「以圣有为为境界」,18圣有为是无漏道。圣道如渡河的舟筏一样,渡河需要舟筏,但到岸就不用了,所以不愿圣道。

  观有漏的诸行,「苦,患,痈,箭,着,味,依缘,坏(变异)法,不定,不足,可坏众苦」19。这是以无常,苦行相,观有漏生死行所成的无愿定。

  《舍利弗阿毗昙论》所说三三昧的内容,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大体相同。

  

  四、《解脱道论》(海南分别说系赤铜鍱部)之「三三昧」(p.109)

  【(一)以无常、苦、无我来分别三解脱】

  《解脱道论》,是属于赤铜鍱部的。所说的三解脱,如《解脱道论》卷12说:

  解脱者三解脱:无相解脱、无作解脱、空解脱。……

  此三解脱。以观见成于种种道。以得成于一道。

  问:云何以观见成于种种道?

  答:已(以)观见无常,成无相解脱。

  以观见苦,成无作(即无愿)解脱。

  以观见无我,成空解脱。(大正32,459b25~c2)

  三解脱,约从烦恼得解脱说。

  观无常而成无相解脱。

  观苦而成无作解脱。

  观无我而成空解脱20,无我是空义。

  

  【(二)印顺法师对《解脱道论》之评论】

  以无常、苦、无我来分别三解脱,实不如以三法印──无常明无愿,无我明空,涅槃明无相来得妥切!21

  

  【(三)三解脱约无漏道智得解脱说,而所得之解脱无差别】

  《解脱道论》以不同的方便(观法),成三解脱;如成就一解脱,也就是三解脱,所以说:「已得三解脱,成于一道」。22因为「解脱者唯道智,彼事为泥洹」。23

  三解脱约无漏道智得解脱说,而所得解脱是没有差别的。

  

  注解

  ^1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1:「经中说无量、无所有、无相,却没有说到空心解脱,这因为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从文异而义同来说,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达到究竟处,与空心解脱──不动心解脱,平等平等。依观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这是一致的目标,如万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样。」

  

  (2)《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三节〈空与心解脱〉p.22 ~ p.23:「四种心解脱(无量、无所有、无相、空心解脱)中最上的;是空于贪、恚、痴的不动心解脱,或无诤住,也就是心解脱(或心三昧)而达究竟,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无量、无所有、无相、无诤、不动,从烦恼空而清净来说,都可以看作空的异名。」

  

  ^2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八节〈空为三三昧先导〉p.56 ~ p.57:「《杂阿含经》中,质多罗长者,对当时类集为一组的四种心三昧,也名心解脱,一一的论究他的同异,而归结于「贪空、瞋空、痴空」的究竟一致。其中四无量,是遍缘十方世界众生的,被教界论定为粗浅的三昧,被忽视了。这样,解脱生死的要道,主要就是三三昧──空,无相,无所有了。」

  

  (2)《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节〈三三昧、三触、三法印〉p.60~ p.62:「在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中,除去无所有,加入无愿,这样的三三昧组成一聚,是佛教界所一致的。……但到底为了什么,三三昧中,略去无所有而…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六节 三三摩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