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叁節 無來無去之生滅如幻▪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實有的。假有的不是實有,是虛妄。這是將認識的對象,隱然的分爲不同的二類。

  

  (3)另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234~p.235。

  

  ^13

  《雜阿含經》卷3,63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比丘!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陰計有我。何等爲五?諸沙門.婆羅門,于色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于諸根,入于諸根已,而生于觸。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余。」(大正2,16b14〜22)

  

  《相應部》(二二)〈蘊相應〉(日譯南傳14.p.72;漢譯南傳15.p.67)〈自洲品〉:「一類之沙門、婆羅門,觀種種有我之觀見,彼等皆觀五取蘊,或觀其隨一。」

  

  ^14

  《中阿含經》卷26〈想經〉(106經):「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沙門、梵志,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計地即是神已,便不知地。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無煩.無熱,彼于淨有淨想,淨即是神,淨是神所,神是淨所,彼計淨即是神已,便不知淨。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一.別.若幹.見.聞.識.知,得觀意所念.意所思,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彼于一切有一切想,一切即是神,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彼計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大正1,596b12-22)

  

  《中部》(一)《根本法門經》(日譯南傳9.p.2;漢譯南傳9.p.2)〈根本法門品〉。

  

  ^15 《雜阿含經》卷10,265經:「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觀分別。谛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谛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大正2,68c1〜69a20)。

  ^16 《相應部》(二二)「蘊相應」(日譯南傳14•p.219〜p.221;漢譯南傳15•p.199)〈第叁華品〉:「譬如此恒河起大聚沫,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則如理于觀察。彼見于此觀之,如理于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于聚沫有堅實耶?」

  ^17 《大智度論》卷6:「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智故,而于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業因緣作後身,身因緣受苦受樂。是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不?答言:我亦聞亦見。佛問德女:若幻空,欺诳無實,雲何從幻能作伎樂?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佛言:無明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有,不內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乃至衆苦陰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至衆苦集皆盡。複次,是幻譬喻示衆生,一切有爲法空不堅固;如說:一切諸行如幻,欺诳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大正25,101c18-102b1)

  ^18 《大智度論》卷6:「如炎者,炎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見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之爲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熱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爲一相,爲男、爲女,是名如炎。複次,若遠見炎,想爲水,近則無水想。無智人亦如是,若遠聖法不知無我,不知諸法空,于陰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聖法,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诳種種妄想盡除。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炎。」( 大正25,102b1〜11)

  ^19 《相應部》(叁五)「六處相應」(日譯南傳15•p.306〜p.307;漢譯南傳16•p.252〜p.253):國王或王大臣,有未曾聞琵琶之音者,彼聞琵琶之音,而作如是曰:「友!此何音耶?如是斯之愛、美,足以令人心狂而惑。」…‥王曰:「此琵琶于余爲無用,唯將音帶來與余。」彼等言于王曰:「貴人!此所謂琵琶者,有種種之成素,有大成素,由種種之成素而發音。」曰:「緣于胴、緣于皮、緣于掉、緣于首、緣于弦、緣于弓,又須人之適宜努力。貴人!如是琵琶有種種之成素,有大之成素,由種種成素而發音。」彼王遂以此琵琶,碎爲十分或百分,以此十分或百分碎爲一片片,一片片則以火燃燒,以火燒成灰,成灰或被大風吹去,或被河川之急流漂去。如是彼言:「凡稱琵琶者,大衆爲此長時放逸流溺、此琵琶爲虛僞也。」

  ^20

  (1)分別明菩薩釋論,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釋》卷8:

  

  如偈曰:「婆伽婆說彼,虛妄劫奪法。」

  

  釋曰:雲何知彼諸行等法是虛妄耶?彼諸行等自體無故,诳凡夫故,邪智分別,謂爲可得,故是虛妄。又能爲彼第一義谛境界念等妄失因,故是虛妄法。「婆伽婆說」者,謂于諸經中,告諸比丘作如是說:「彼虛妄劫奪法」者,謂一切有爲法。最上實者,謂涅槃真法。如是諸行,是劫奪法,是滅壞法。聲聞法中作如是說,大乘經中亦作是說:諸有爲法皆是虛妄,諸無爲法皆非虛妄。此二阿含皆明諸行是虛妄法,此義得成。(大正30,90a23〜b3)。

  

  (2)《中論》卷2,譯作「虛诳妄取」(大正30,17b)。《中論》卷2〈觀行品第13〉:「如佛經所說,虛诳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爲虛诳。佛經中說:虛诳者,即是妄取相;第一實者,所謂涅槃非妄取相。以是經說故:當知有諸行,虛诳妄取相。」(大正30,17a27-b2)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叁節 無來無去之生滅如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