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P2

  ..续本文上一页有为法,都是虚伪不实的。「虚妄劫夺法者,谓一切有为」。20

  

  有为是虚妄的,虚伪的,由于剎那生灭的探求,得出「生时无所从来,灭时往无所去」──不来不去的生灭说。这无疑为引发「一切法空说」的有力因素。

  

  注解

  ^1 《杂阿含经》卷13(335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大正2,92c12〜25)

  ^2

  《相应部》(12)「因缘相应」(日译南传13•p.4;汉译南传14•p.3):「诸比丘!何为生?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现,诸处之获得,诸比丘!以此谓之生。」

  

  《杂阿含经》卷12(298经):「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大正2,85b11~13)。

  

  ^3

  (1)《瑜伽师地论》卷92:

  「若说恒时一切诸行唯有因果,都无受者及与作者,当知是名胜义谛空。应知此空,复有七种:一、后际空,二、前际空,三、中际空,四、常空,五、我空,六、受者空,七、作者空。

  

  当知此中,无有诸行于未来世实有行聚自性,安立诸行生时从彼而来。若有是事,彼不应生,于未来世诸行自性已实有故;又不应有无常可得,既有可得,是故当知诸行生时,无所从来,本无今有,是名后际空。

  

  又无诸行于过去世有实行聚自性,安立已生、已灭诸行,往彼积集而住。若有是事,不应施设诸行有灭,过去行聚自性,俨然常安住故。若无有灭,彼无常性应不可知,既有可知,是故诸行于正灭时,都无所往积集而住。有已散灭,不待余因,自然灭坏,是名前际空。

  

  又于剎那生灭行中,唯有诸行暂时可得,其中都无余行可得,亦无别物,是名中际空。

  

  当知亦是常空,我空。以无我故,果性诸行空无受者,因性业行空无作者,如是名为受者、作者二种皆空。作者、受者无所有故,唯有诸行于前生灭,唯有诸行于后生生,于中都无舍前生者取后生者,是故说言唯有诸法从众缘生,能生诸法。又一切法都无作用,无有少法能生少法,是故说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但唯于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谛假立作用,宣说此法能生彼法。」(大正30,826b20〜c6)。

  

  (2) 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09~p.110:

  《瑜伽师地论》所说的七种空……这是根据《第一义空经》(杂含335经)的空义而立名的。如经说「眼(等诸法)生时无有来处」,就安立为前际空。经说诸法「灭时无有去处」,就安立为后际空。经说「如是眼(等诸法)不实而生,生已尽灭」,现在是剎那不住的,就安立为中际空。经说「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就安立为常空。经说「无我我所」,就安立为我空。经说「有业报而无作者」,只有惑业因缘所感受的如幻生死,没有一个真实有自体的作者我或受者我,就安立为「受者空」、「作者空」。所以,空的名字虽有七个,总不出《第一义空经》,而都是约义立名的。

  ^4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 708:剎那现在法,眼能见(可以不见),耳能闻,时间可说长短,物质(极微和合)占有空间,心识能够缘虑。而未来法与过去法,虽法体一如,与现在一样,名「现在类」。可是,眼不能见,耳不能闻,时间没有长短,物质不占空间,心识不能缘虑。说一切有部的过去未来有,是近于形而上的存在。三世法体一如,不能说是「常」,「常」是「不经世」──超时间的。但可以称为「恒」,「恒」是经于三世(可能有生有灭)而自体不失的。

  ^5

  大乘中观家主张「三世缘起幻有」,与经量部或唯识家主张「现在有,过去未来无」不同。中观家虽也主张「三世」,但与说一切有部的「三世实有论」也不相同。

  

  印顺法师于《中观今论》p.122~ p.123中提到佛教中各学派的时间观:

  

  (一)[经量部等]

  佛法中,现在实有者说:过去、未来是依现在而安立的。他们是以当下的剎那现在为实有的,依现在的因果诸行,对古名今,对今名古,对现在说过去未来。离了现在,即无所谓过去未来。这也有它的相对意义:例如考古学家,因现在掘得出土之物,能考知其多少年代与及从前如何如何,没有此,过去即无从说起。故离了现在,就不能理解过去,并无真实的过去。

  (二)[说一切有部]

  三世实有论者──萨婆多部,把三世分得清清楚楚,过去是存在的,不是现在未来;现在不是过去未来,未来也是存在的,不是过去现在。

  (三)[唯识家]

  唯识家也是现在实有者,所以只知观待现在而说过去未来,而不知观待过去未来而说现在。

  (四)[中观家]

  《中论•观去来品》说:「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去时,即正去的现在,离了已去与未去,是不可得的,此即显示中观与唯识的不同。中观者说:过未是观待现在而有的;同时,现在是观待过未而有的。……若没有过去未来,也就没有现在,所以时间不是现在实有而过未假有。离了现在,过去未来也就不可说,所以时间也不是三世实有的。

  ^6《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14:「如《抚掌喻契经》中言:苾刍!诸行如幻如焰,暂时而住,速还谢灭。岂不由斯已证对法所说诸行有暂住时。」(大正29,411c23〜25)

  ^7《瑜伽师地论》卷91(大正30,820c21〜27);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54 ~ p.355。

  ^8《十诵律》卷24(大正23,174b19)。

  ^9护法造,义净译《成唯识宝生论》卷4:

  又复于彼《幻网经》中,如佛为于色等境处生分别者作如是说:即此眼识所知之色,不见实有及以定住,但于妄情起邪分别,作决定解,而生言论:「唯斯是实,余义成非。」如是广陈,乃至于法次第说云:「多闻圣弟子应如是学:我观过去、未来、现在眼识观彼所有诸色,然于彼处无有常定、无妄、无异实事可得,或如所有,或无倒性,悉皆非有,唯除圣者出过世间,斯成真实。」(大正31,91b29-c9)

  ^10《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50:

  又彼所言《幻网》中说:「缘非有见」,理亦不然。即彼经中说「缘有」故,谓彼经说,见幻事者,虽所执无,非无幻相,若不许尔,幻相应无。幻相是何?谓幻术果。如神通者所化作色,如是幻相,有实显形,从幻术生,能为见境,所执实事是毕竟无,故彼经中说为非有。由诸幻事,有相无实,能惑乱他,名能乱眼。(大正29,623b27〜c4)

  ^11《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4:

  愚夫长夜于色等境,妄执常等真实性相,是故如来教圣弟子,如实观彼,离诸妄执。谓去来今,六识所识,如彼妄执常等都无,皆是虚伪妄失之法。此显妄执所取境虚,不显所缘皆非是实。故彼经后复作是言:有能如是如实观者,于去来今眼所识色,诸邪胜解想、心、见、倒、贪身系等,广说乃至,彼皆永断。是故于中愚夫妄见所执常等,佛圣弟子观为虚伪妄失之法,非观境体为虚伪等,是谓契经不违理义。(大正29,351 b19-28)

  ^12

  (1)《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4:

  

  此中上座作如是言:五识依缘,俱非实有,极微一一不成所依所缘事故,众微和合,方成所依所缘事故。为成此义,谬引圣言:佛告多闻诸圣弟子,汝等今者应如是学:诸有过去、未来、现在眼所识色,此中都无常性、恒性,广说乃至无颠倒性,出世圣谛,皆是虚伪妄失之法,乃至广说。彼谓五识若缘实境,不应圣智观彼所缘皆是虚伪妄失之法。由此所依亦非实有,准所缘境,不说而成。(大正29,350c5〜14)

  

  (2)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706 ~ p.707:

  

  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师,依佛所说的「二缘(根与境)生识」,认为:有心一定有境;境──所缘不但为识所了别的对象,而且有能生识的力用,名为所缘缘。所以,所缘一定是有的;「非有」是不能生识的。经部譬喻师以为:「有及非有,二种皆能为境生觉」。这是说:所认识的境,不一定是有体性的;「非有」也是可以成为认识的。这样,二部就对立起来。

  

  据说一切有部说:境界,有实有的、假有的(假必依实);对于境的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也有犹豫而不能决定的。认识可以错误或犹豫,而不能说所缘是没有实性的。如旋火成轮,看作火轮是错误的。这一错误认识,是依火炬而起;如没有火炬为所缘,怎么也不会看作火轮的。假有境,依于实有,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的认识毕竟都以客观存在的为所缘;客观存在的所缘,有力能引发我们的心识。

  

  譬喻师以为:实有的可以成为所缘,假有的也可以成为所缘,假有的就是无实(实无)。这里面包含一项意义:我们的认识对象,或是假有的,或…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