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爲法,都是虛僞不實的。「虛妄劫奪法者,謂一切有爲」。20
有爲是虛妄的,虛僞的,由于剎那生滅的探求,得出「生時無所從來,滅時往無所去」──不來不去的生滅說。這無疑爲引發「一切法空說」的有力因素。
注解
^1 《雜阿含經》卷13(335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爲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谛聽善思,當爲汝說。雲何爲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大正2,92c12〜25)
^2
《相應部》(12)「因緣相應」(日譯南傳13•p.4;漢譯南傳14•p.3):「諸比丘!何爲生?于各種衆生之類,各種衆生之出生、出産、降生、誕生、諸蘊之顯現,諸處之獲得,諸比丘!以此謂之生。」
《雜阿含經》卷12(298經):「雲何爲生?若彼彼衆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爲生。」 (大正2,85b11~13)。
^3
(1)《瑜伽師地論》卷92:
「若說恒時一切諸行唯有因果,都無受者及與作者,當知是名勝義谛空。應知此空,複有七種:一、後際空,二、前際空,叁、中際空,四、常空,五、我空,六、受者空,七、作者空。
當知此中,無有諸行于未來世實有行聚自性,安立諸行生時從彼而來。若有是事,彼不應生,于未來世諸行自性已實有故;又不應有無常可得,既有可得,是故當知諸行生時,無所從來,本無今有,是名後際空。
又無諸行于過去世有實行聚自性,安立已生、已滅諸行,往彼積集而住。若有是事,不應施設諸行有滅,過去行聚自性,俨然常安住故。若無有滅,彼無常性應不可知,既有可知,是故諸行于正滅時,都無所往積集而住。有已散滅,不待余因,自然滅壞,是名前際空。
又于剎那生滅行中,唯有諸行暫時可得,其中都無余行可得,亦無別物,是名中際空。
當知亦是常空,我空。以無我故,果性諸行空無受者,因性業行空無作者,如是名爲受者、作者二種皆空。作者、受者無所有故,唯有諸行于前生滅,唯有諸行于後生生,于中都無舍前生者取後生者,是故說言唯有諸法從衆緣生,能生諸法。又一切法都無作用,無有少法能生少法,是故說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但唯于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谛假立作用,宣說此法能生彼法。」(大正30,826b20〜c6)。
(2) 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p.109~p.110:
《瑜伽師地論》所說的七種空……這是根據《第一義空經》(雜含335經)的空義而立名的。如經說「眼(等諸法)生時無有來處」,就安立爲前際空。經說諸法「滅時無有去處」,就安立爲後際空。經說「如是眼(等諸法)不實而生,生已盡滅」,現在是剎那不住的,就安立爲中際空。經說「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就安立爲常空。經說「無我我所」,就安立爲我空。經說「有業報而無作者」,只有惑業因緣所感受的如幻生死,沒有一個真實有自體的作者我或受者我,就安立爲「受者空」、「作者空」。所以,空的名字雖有七個,總不出《第一義空經》,而都是約義立名的。
^4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 708:剎那現在法,眼能見(可以不見),耳能聞,時間可說長短,物質(極微和合)占有空間,心識能夠緣慮。而未來法與過去法,雖法體一如,與現在一樣,名「現在類」。可是,眼不能見,耳不能聞,時間沒有長短,物質不占空間,心識不能緣慮。說一切有部的過去未來有,是近于形而上的存在。叁世法體一如,不能說是「常」,「常」是「不經世」──超時間的。但可以稱爲「恒」,「恒」是經于叁世(可能有生有滅)而自體不失的。
^5
大乘中觀家主張「叁世緣起幻有」,與經量部或唯識家主張「現在有,過去未來無」不同。中觀家雖也主張「叁世」,但與說一切有部的「叁世實有論」也不相同。
印順法師于《中觀今論》p.122~ p.123中提到佛教中各學派的時間觀:
(一)[經量部等]
佛法中,現在實有者說:過去、未來是依現在而安立的。他們是以當下的剎那現在爲實有的,依現在的因果諸行,對古名今,對今名古,對現在說過去未來。離了現在,即無所謂過去未來。這也有它的相對意義:例如考古學家,因現在掘得出土之物,能考知其多少年代與及從前如何如何,沒有此,過去即無從說起。故離了現在,就不能理解過去,並無真實的過去。
(二)[說一切有部]
叁世實有論者──薩婆多部,把叁世分得清清楚楚,過去是存在的,不是現在未來;現在不是過去未來,未來也是存在的,不是過去現在。
(叁)[唯識家]
唯識家也是現在實有者,所以只知觀待現在而說過去未來,而不知觀待過去未來而說現在。
(四)[中觀家]
《中論•觀去來品》說:「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去時,即正去的現在,離了已去與未去,是不可得的,此即顯示中觀與唯識的不同。中觀者說:過未是觀待現在而有的;同時,現在是觀待過未而有的。……若沒有過去未來,也就沒有現在,所以時間不是現在實有而過未假有。離了現在,過去未來也就不可說,所以時間也不是叁世實有的。
^6《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14:「如《撫掌喻契經》中言:苾刍!諸行如幻如焰,暫時而住,速還謝滅。豈不由斯已證對法所說諸行有暫住時。」(大正29,411c23〜25)
^7《瑜伽師地論》卷91(大正30,820c21〜27);參見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54 ~ p.355。
^8《十誦律》卷24(大正23,174b19)。
^9護法造,義淨譯《成唯識寶生論》卷4:
又複于彼《幻網經》中,如佛爲于色等境處生分別者作如是說:即此眼識所知之色,不見實有及以定住,但于妄情起邪分別,作決定解,而生言論:「唯斯是實,余義成非。」如是廣陳,乃至于法次第說雲:「多聞聖弟子應如是學:我觀過去、未來、現在眼識觀彼所有諸色,然于彼處無有常定、無妄、無異實事可得,或如所有,或無倒性,悉皆非有,唯除聖者出過世間,斯成真實。」(大正31,91b29-c9)
^10《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50:
又彼所言《幻網》中說:「緣非有見」,理亦不然。即彼經中說「緣有」故,謂彼經說,見幻事者,雖所執無,非無幻相,若不許爾,幻相應無。幻相是何?謂幻術果。如神通者所化作色,如是幻相,有實顯形,從幻術生,能爲見境,所執實事是畢竟無,故彼經中說爲非有。由諸幻事,有相無實,能惑亂他,名能亂眼。(大正29,623b27〜c4)
^11《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4:
愚夫長夜于色等境,妄執常等真實性相,是故如來教聖弟子,如實觀彼,離諸妄執。謂去來今,六識所識,如彼妄執常等都無,皆是虛僞妄失之法。此顯妄執所取境虛,不顯所緣皆非是實。故彼經後複作是言:有能如是如實觀者,于去來今眼所識色,諸邪勝解想、心、見、倒、貪身系等,廣說乃至,彼皆永斷。是故于中愚夫妄見所執常等,佛聖弟子觀爲虛僞妄失之法,非觀境體爲虛僞等,是謂契經不違理義。(大正29,351 b19-28)
^12
(1)《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4:
此中上座作如是言:五識依緣,俱非實有,極微一一不成所依所緣事故,衆微和合,方成所依所緣事故。爲成此義,謬引聖言:佛告多聞諸聖弟子,汝等今者應如是學:諸有過去、未來、現在眼所識色,此中都無常性、恒性,廣說乃至無顛倒性,出世聖谛,皆是虛僞妄失之法,乃至廣說。彼謂五識若緣實境,不應聖智觀彼所緣皆是虛僞妄失之法。由此所依亦非實有,准所緣境,不說而成。(大正29,350c5〜14)
(2) 印順法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706 ~ p.707:
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師,依佛所說的「二緣(根與境)生識」,認爲:有心一定有境;境──所緣不但爲識所了別的對象,而且有能生識的力用,名爲所緣緣。所以,所緣一定是有的;「非有」是不能生識的。經部譬喻師以爲:「有及非有,二種皆能爲境生覺」。這是說:所認識的境,不一定是有體性的;「非有」也是可以成爲認識的。這樣,二部就對立起來。
據說一切有部說:境界,有實有的、假有的(假必依實);對于境的認識,有正確的、有錯誤的,也有猶豫而不能決定的。認識可以錯誤或猶豫,而不能說所緣是沒有實性的。如旋火成輪,看作火輪是錯誤的。這一錯誤認識,是依火炬而起;如沒有火炬爲所緣,怎麼也不會看作火輪的。假有境,依于實有,也是這樣。所以,我們的認識畢竟都以客觀存在的爲所緣;客觀存在的所緣,有力能引發我們的心識。
譬喻師以爲:實有的可以成爲所緣,假有的也可以成爲所緣,假有的就是無實(實無)。這裏面包含一項意義:我們的認識對象,或是假有的,或…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叁節 無來無去之生滅如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