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p.86~p.92)
一、说一切有部之思想对「一切法空」大有影响(p.86)
说一切有部说「三世实有,法性恒有」,似乎与大乘法空义背道而驰,其实,在说一切有思想的开展中,对「一切法空」是大有影响的,真可说是「相破相成」。此再举三经来说:
(一)《胜义空经》(《第一义空经》):《杂阿含经》卷13(335经),大正2,92c12〜26。
(二)《抚掌喻经》:《杂阿含经》卷11(273经),大正2,72b20〜73a1。
(三)《幻网经》:《顺正理论》卷4引此经(大正29,350c8~11);《成唯识宝生论》卷4也引述此经(大正31,91b29〜c9)。
以上三经为说一切有部与经部共诵经典。
二、《胜义空经》(p.86)
《胜义空经》──《第一义空经》,说有业报而没有作者,上文(《空之探究》p.81~p.83)已说过了。怎样说明有业有报呢?
【(一)眼等报体从缘生灭,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1、《杂阿含经》卷13(335经)说:
「眼(等),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等)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1
眼等六处,是依前业所生起的报体,所以初生时,是「诸蕴显现,诸处获得」;「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2
为了说明依业招感报体,没有作者,所以先说眼等报体的生灭情形。
2、这一段经文,玄奘所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51说:
「如《胜义空契经》中说:眼根生位,无所从来;眼根灭时,无所造集;本无今有,有已还去。……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大正29,625c28〜626b2 )
眼等根是从缘而生灭的,生灭是「无所从来」,「无所造集」的,这是什么意义呢?
释三世有(p.87)
(1)「未来有」:佛法中,在没有生起以前,可能生起,有生起的可能,那就与「没有」不同,所以说「未来有」,「当有」。
(2)「过去有」:眼等是生而又剎那灭去的,虽已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但有生起后果的作用,不可能说「没有」,所以说「过去有」,「曾有」。
(3)「现在有」:是当前的生灭。
释无所从来,去无所至(p.87)
(1)「眼根生位,无所从来」:如眼根是色法,是微细的色(物质)。眼极微从因缘生,名为从「未来」来「现在」。说眼根未生起时,在未来中,但未来没有空间性,不能说从未来的某处来,所以说「无所从来」。
(2)「眼根灭时,无所造集」:现在的眼极微,是依能造的地等四大极微等和集而住的。剎那间灭入过去,不能说没有了;成为过去的眼根,不再是四大等极微和集而住,所以说「灭时无所造集」。
无所造集,《瑜伽论》解说为:「灭时,都无所往积集而住,有已散灭」3。
眼根等「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往),所以说:「不实而生,生已尽灭」。
「尽灭」,玄奘译为「有已散灭」,或「有已还去」;散灭与还去,都不是没有。
这样,从缘生灭的眼根,有三世可说,而实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的。
【(二)三世实有,法性恒住】
说一切有部说三世实有,说过去与未来是现在的「类」,是同于现在的。但在未来与过去中,色法没有极微的和集相,心法也没有心聚的了别用。却说过去与未来的法性,与现在的没有任何差异,所以说「三世实有,法性恒住」。
说一切有部的法性实有,从现在有而推论到过去与未来;过去与未来的实有,有形而上「有」的倾向。4这才从现在的眼根生灭,而得出「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往至」的结论。
【(三)「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以这样的语句说明现有,不正与大乘如幻、如化的三世观,有某种共同吗?5
三、《抚掌喻经》(p.88)
(一)《抚掌喻经》,从「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的譬喻得名。
(二)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说明诸行的虚伪不实
《杂阿含经》卷11(273经)说:「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大正2,72c8〜18)
《顺正理论》引此经说:「诸行如幻,如焰,暂时而住,速还谢灭。」6
《瑜伽论》作了分别的解说:「又此诸行,以于诸趣种种自体生起差别,不成实故,说如幻事。想、心、见倒迷乱性故,说如阳焰。起尽法故,说有增减。剎那性故,名曰暂时。数数坏已,速疾有余频频续故,说为速疾。现前相续,来无所从,往无所至,是故说为本无今有,有已散灭。」7
《抚掌喻经》从剎那生灭,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说明诸行的虚伪不实,与《胜义空经》的见解,是完全一致的。
四、《幻网经》(p.88~p.89)
《十诵律》所传的「多识多知诸大经」中,有「摩那阇蓝,晋言化经」。8「摩那」应该是摩耶(māyā)的误写;「摩耶阇蓝」(māyā-jāla),译为「幻网」。「幻网」与「抚掌」,都是有部所诵的。《幻网经》没有汉译。
1、《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引此经说:
「佛告多闻诸圣弟子,汝等今者应如是学:诸有过去、未来、现在眼所识色, 此中都无常性、恒性,广说乃至无颠倒性,出世圣谛,皆是虚伪妄失之法,乃至广说」。(大正29,350c8~11)
2、《成唯识宝生论》卷四也引述此经,「都无常性」以下,译为:
「无有常定、无妄、无异(的)实事可得,或如所有,或无倒性,悉皆非有,唯除圣者出过世间,斯成真实。」9
这是说:一切世间法,都是虚伪妄失法,没有常、恒、不异的实性可得。《幻网经》也有如「见幻事」的譬喻10,与《抚掌喻经》相同。
五、「诸行如幻」、「眼所识色等都无常性」之意义(p.89~p.90)
【(一)以上三经(《胜义空经》、《抚掌喻经》、《幻网经》),是有部与经部所共诵的,而解说不同。】
有部以为:三世法性是实有的,为了遣除常、恒、我我所等妄执,所以说虚妄、如幻喻等。11
经部解说为没有实性,并引用为「无缘也可以生识」的教证。12
经文的本义,也许近于有部,但不可能是有部那样的实有。
【(二)从「生无所从来,去无所至,虚伪不实,如幻如焰」去观察「实我不可得」】
我(ātman),外道虽有妄执离蕴计我的,其实,「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13
如五阴──一一法是常、是恒、是不变易,那一一法可说是我了。
但五阴等诸行,无常,无恒,是变易,所以实我是不可得的。
《中阿含经》〈想经〉说:「彼于一切有一切想,一切即是神(我的旧译),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彼计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14
如于一切法而有所想着,一切就是我我所。所以通达无我,要如实知一切(行)是无常,变易,虚伪妄失法,不着于相(想)。如实知诸行无常、无恒等,正是为了显示我不可得。然我所依、所有的诸行,从生无所从来,去无所至,虚伪不实,如幻、如焰去观察,那末实我不可得,诸行也非实有的思想,很自然的发展起来。
六、有为法虚伪不实之譬喻(p.90~p.91)
有为法是虚伪不实的,《杂阿含经》早已明确的说到了。
【(一)色如聚沫等五阴之譬喻】
如五阴譬喻: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阳焰的异译),行如芭蕉,识如幻(事)。所譬喻的五阴,经上说:「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15
《相应部》也说:「无所有,无实,无坚固」。16
五譬喻中:
聚沫喻,水泡喻,都表示无常,不坚固。
芭蕉喻,是外实而中虚的。
幻事喻,是见也见到,听也听到,却没有那样的实事。17
野马喻,如《大智度论》说:「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18野马,是迅速流动的气。这一譬喻的实际,是春天暖了,日光风动下的水汽上升,远远的望去,只见波浪掀腾。渴鹿会奔过去喝水的,所以或译为「鹿爱」。远望所见的波光荡漾,与日光有关,所以译为炎,焰,阳焰。远望所见的大水,过去却什么也没有见到。阳焰所表示的无所有、无实,很可能会被解说为虚妄无实──空的。
【(二)琴音譬喻】
还有琴音的譬喻,如《杂阿含经》卷34,1169经(大正2,312c6~16)说:
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极生爱乐。……王语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闻可爱乐声来!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有槽,有丽,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弹之,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前所闻声,久已过去,转亦尽灭,不可持来。尔时,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虚伪物为」!19
琴是虚伪的,琴音是从众缘生,剎那灭去的。依此譬喻,可见一切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三节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